報導高山農業崩壞真相 蹲點農地區域實際踏察 楊語芸:深入後印象完全翻轉

2023 年 08 月 24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活動紀實, 調查報導工作坊

donation
萬巧蓉|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上篇:《鏡週刊》人物組記者蔣宜婷〈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案例解析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共同主辦的「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 虛幻新科技下的求真之路」於7月29日、30日舉行。

在2022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得主蔣宜婷分享完畢後,主持人邱家宜說明,去年適逢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成立20週年,因此發起「卓新獎新聞報導專案獎助計畫」,補助新聞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執行〈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調查報導,由楊語芸接續分享。

《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楊語芸分享〈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採訪過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攝影:林鼎皓)
《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楊語芸分享〈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採訪過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攝影:林鼎皓)
採訪高山果農察覺有異 財力吃緊仍投入人力調查

楊語芸表示,此報導的開端是一連串的觀察與疑惑。2020年他因寫作某篇人物專訪而上山採訪高山果農,正當他清晨六點抵達山間部落,發現遍地是正在採收高麗菜的菜農,楊語芸當下感覺有異,他說:「這好像不是我想像該有的(高山)畫面。」在附近道路駕駛時,他再度發現公車站牌有名為梨園、果園,代表此處曾栽種水果,但如今一望無際的作物都是高麗菜。幾日後,同事與他分享採訪途經大甲溪上游,看見在斜坡上種植的高山蔬菜,滿田都是作為肥料的雞糞,意味著一旦降雨,這些雞糞都有機率進入大甲溪與民生用水中。他們意識到這些跡象指向嚴重的農業環境問題。

這份觀察在楊語芸心中埋下了種子,沈澱一年後,一篇網路爆文開啟了他的調查之路──有位網友在前往環溪步道時,路過高山高麗菜使用的雞糞堆,大力批評此處引發蒼蠅、臭味、垃圾等,直呼「這是台灣嗎?」這引起了楊語芸的思考,他當時想,《上下游》作為一個農業媒體,要跟著批判此現狀很容易,可是在不清楚前因後果或各方苦衷的情況下,「難道可以黑白好壞切開事情嗎?」秉持著《上下游》是少數深耕農業議題的媒體,且恰好成立滿十週年,因此決定在人力、財力吃緊的情況下投入調查此議題。

調查初始,楊語芸便到北中南勘查一圈,再快速集中火力,鎖定範圍在中橫,關注的作物則以高麗菜、高山水果、高山茶三大類為主,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地域與影響產業、環境甚巨的作物們,並專心蹲點此區域梳理問題脈絡。

記者唯有深入現地蹲點才能跳脫預設立場的框架

為此調查報導,楊語芸大約在山上住了一百多天,每次上山都待上7到10天,住宿多半就是在廟裡,今天去誰家割高麗菜、明天去誰家採水果,不刻意安排採訪節奏,而是可以在剝娃娃菜的同時天南地北的聊,再仰賴朝夕相處的農民們介紹認識更多受訪者去串門子,就這樣田野調查拼湊出完整的產業面貌與各方處境。

楊語芸認為,記者事先一定會針對新聞題目與內容有所假設,不過要待實地調查開始後,才能驗證假設是否正確。他分享對此題就曾有兩個假想,一個是山間的掏金夢,他猜測人們在山頭的種植亂象是源於想上山撈一票,做完就下山,無人有長久經營之計;另一項猜測是難以採訪到山上數量眾多的移工,擔心他們認為報導會危及生計。

不過,「真的進去之後,我的印象就完全被翻轉。」楊語芸細述,多數高山農民都是長居者,有的是從小跟著家人耕作,也有從年輕退伍就一路種到中老年的,至今多數是一年四季在山上過較不便利的生活;而有些移工號稱是「小飛俠」,一台機車來去各農夫耕作區協作,也不如他想像中諸多隔閡,反而依然能用手機翻譯互相溝通、聊天,在一同做工的期間累積情感。

楊語芸說:「這都是我們還沒有真的進到現場之前,沒有想到會遇到的狀況。」唯有深入蹲點當地,記者才能不被自己的假設想法所限制,能真正理解當事人們的處境。

楊語芸說,收成後,農民立刻灑雞糞、石灰、整地,無縫接軌種下一輪高麗菜。(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攝影:林鼎皓)
楊語芸說,收成後,農民立刻灑雞糞、石灰、整地,無縫接軌種下一輪高麗菜。(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攝影:林鼎皓)
判讀國土測繪圖資及爬梳史料 不僅完成報導更補齊高山農業史

除了實地踏查外,楊語芸還和專業的圖資團隊合作,花了好幾個月調查一萬多筆的土地資料,從國土測繪的公開圖資去肉眼判讀該處的用途或作物類別,確認了約有四分之一是違規使用,在林業用地上種高麗菜、水果、茶屢見不鮮。另一個執行的是針對土壤的調查,由於高山的土質較為貧脊,農民施作時需要使用大量的雞糞作為肥料,此外,還會用灑石灰來中和土壤的酸鹼值,楊語芸取樣部分土壤去檢驗,發現的確導致重金屬超標、殘留在土壤中的狀況。

楊語芸沒忽略的還有爬梳散亂稀少的相關歷史資料,因而拉出清晰的歷史軸線,說出「農業上山」的故事——從政府安頓榮民始而開墾中橫,再到開發者前仆後繼的榮景,直到台灣加入WTO後,水果價格競爭力不足,且一年僅一次收成,投資風險較大,因此許多果農砍樹改種,果園變菜園。政府處理能力不足,放任超限利用土地,長期下來釀成淺根的高麗菜與其他作物蔓延在土淺坡陡處。楊語芸為此看遍相關文獻、圖書館報刊、文物館、博物館等,統整出一份年表,補齊調查者稀缺、近20年資料有諸多斷層空白的高山農業史。

高山農業問題、水保問題歷時數十年,仍未見政府妥善處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攝影:林鼎皓)
高山農業問題、水保問題歷時數十年,仍未見政府妥善處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攝影:林鼎皓)
調查報導點出「高山農業崩壞」 媒體揭露真相即為價值所在

楊語芸表示,這是他記者生涯中第一個製作的調查報導,除了缺乏調查經驗、人力、資金外,在過程中也不乏大大小小的關卡要克服。他分享,為了取得報導中高麗菜車的一個錄影鏡頭畫面,必須要想方設法讓半夜運輸的菜車,改為清晨天亮時再行駛,而這需要與菜販行口端聯絡和協商,與其周旋甚久才獲得同意。

而要了解高山蔬果販售市場的一塊重要拼圖也需要菜販、行口的現身說法,但楊語芸坦言,即便是農業記者,都很難接觸到低調做生意、財務狀況不透明的他們,他們不是那類有話想說的受訪者,不像有些農民會盼望透過媒體傳遞心聲,楊語芸表示,得需要傾盡人際管道,在短暫交涉採訪的期間就要能問出關鍵問題,以及確保有形成問答的邏輯與系統。

經過上述這些縝密的調查,楊語芸以12篇報導詳談「高山農業崩壞」的問題與解方,調查報導中不只有高山農民、行口盤商、移工、原住民等角色觀點,還廣納山林政策、土地正義、環境污染、水土保持等議題,點出少為人所知的高山農業悲歌。此新聞專題發布後,在社群上掀起討論並受廣傳分享,引發諸多迴響,楊語芸笑稱,他甚至在一天內就和兩個小學同學在臉書上相認了。

邱家宜總結表示,這兩件費時一年的調查報導,經由記者的現場觀察,點出結構問題,並嘗試提出解方,最重要的是,他們揭露了事實,並讓大眾透過報導得以目擊問題,希望造成社會上的改變,儘管困難重重,但正是調查報導的價值與目標所在。

邱家宜(左)與楊語芸(右)會後合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攝影:林鼎皓)
邱家宜(左)與楊語芸(右)會後合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攝影:林鼎皓)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