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者「想要」與「需要」的選舉報導之間


對於《關鍵》很多人來講,我們也很想好好的去認識台灣的政治環境為什麼變這個樣子。
~林奕甫
在台灣,新聞工作根本就是選舉驅動了一切。
~李又如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講座「媒體X選舉:選前都不報,選後都跳票?選舉公報沒有告訴我們的事?」,邀請到《READr讀+》的數位專題製作人李又如,以及《關鍵評論網》(以下稱《關鍵》)的資訊圖表組主編林奕甫共同主講。兩位以「資料新聞」見長的媒體人暢談製做選舉專題的經驗談,也分享對於透過新聞讓台灣社會邁向更成熟民主的期許。
聚焦「政見」 期許回歸理性對話
林奕甫表示,在《關鍵》歷年來所製作的選舉報導中,〈2022台北市長選舉政見政見配對遊戲〉和〈2022六都議員暗公報〉可說是較為特別的作品。
「政見配對遊戲」是透過有如網路上常見的問答遊戲機制,用候選人的政見來為讀者進行「盲測」,看看單就「政見」而言,真正適合讀者的候選人是誰。他說,其實《關鍵》不是第一次做政見配對遊戲,但去年和第一次製作時的起心動念,卻正好相反。在2014年的318學運之後,台灣社會對於政治的參與和討論都非常熱烈,當時《關鍵》期許透過這樣的報導形式來引領更加理性的討論,於是有了第一次的政見配對遊戲。
然而,去年卻不然,林奕甫表示,就他身為媒體人的角度來看,有關選舉的討論熱度不高,就算有,也大多流於口水戰。《關鍵》內部討論後,認為還是應該回歸對政見的探討,才有助選民做出理性的決定,而不是被意識形態或政黨信仰左右。
去年(2022年)的政見配對遊戲刊出後,獲得不錯的迴響,除了被TVBS新聞台報導之外,身為YouTuber的高中公民老師Danny也用了同樣的概念,讓學生們設計了問卷進行街訪,從而對台灣選舉文化得到許多洞悉。
林奕甫坦承,其實對《關鍵》來說,吸引讀者閱讀《關鍵》的其他文章,才是「政見配對遊戲」更重要的任務。(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選舉公報看不到的資訊
林奕甫介紹道,製做〈暗公報〉的動機,是希望讓讀者知道選舉公報上不會揭露,但是很重要的候選人相關資訊。例如先前有無政治工作經歷、是否出身政治家族、有無前科紀錄等。
林奕甫表示,這些都是《關鍵》的編輯們在討論選舉時,自己很想了解的訊息。有些候選人會打著「政治素人」的名號參選,以標榜其清新形象,但事實上可能是政二代,或是先前已經有政治工作經驗。在進行資料收集的過程中,林奕甫也發現,其實有不少候選人曾有賄選或刊載不實這類前科紀錄。
〈暗公報〉裡面的資訊,是如何挖掘出來的呢?林奕甫表示,主要來源來是過去的新聞資料,透過網路蒐尋可以找到許多相關內容;再來就是要跑圖書館,尋找過去中選會所留下的資料。前科紀錄則主要透過司法院的判決書系統取得。
對台灣選舉充滿疑惑
林奕甫表示,每次製做選舉報導,自己都大受打擊。因為,儘管花費了巨大人力與時間,收集並揭露許多候選人的資訊,但是選舉的過程與結果還是令他困惑不已。尤其是許多有過涉案紀錄的候選人依然能夠當選的現象,讓他不得其解,「到底是因為他們選民服務做得太好?還是自己搞錯了地方選舉的重點?」林奕甫不斷自問。
林奕甫表示,台灣的選舉文化讓他每次作報導都心理受創。(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他說,自己投入媒體工作至今,每逢選舉,心中就會疑惑:「我們真的有辦法教育民眾們更理性去看待選舉,走向更成熟的民主嗎?我心中其實還是一個滿大的問號。」
開放協作的潛力
李又如從事媒體工作以來,製作過不少與選舉有關的專題,從2017年的〈數讀政治獻金〉到今年的〈政見不失憶:選舉政見資訊追蹤協作平台〉,她致力於將理應在選舉中公開透明的資訊提供給讀者。其中,製作〈2020總統大選事實查核專案〉的經驗讓她印象深刻,感受到公民開放協作平台的強大潛力。
李又如表示,當時總共累積了5990個影像片段,共48個小時的逐字稿,前後至少有1432個網民自願參與。「我們的影片謄打率從來沒有低於50%過,」她說:「這代表上面隨時都有人在打字。」
在此專案中,事實查核的工作是交由各個合作媒體來進行,由於原始資料以及研究方法都是公開透明的,因此查核結果鮮少受到民眾質疑立場偏頗,算是難得的成績。
號召民眾共同監督
李又如表示,雖然選舉公報上都會刊載政見,但一來通常選舉過後民眾都不會將保留公報;再者,有些候選人的政見其實是多到選舉公報放不下的。因此為了便於追蹤候選人當選後是否如實兌現其政見,並且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評估政策可行性,才會有〈政見不失憶〉的構想。
協作平台上熱情的公民參與上李又如甚為感動。(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她說,有了完整的政見資料後,就可以分析各類政見在不同縣市或是不同政黨中的差異,但是候選人會在許多不同場合發表政見,要將完整的資料紀錄彙整,將需要龐大的資源與人力。原本李又如也不敢對其他媒體和網民的參與意願報太大的信心,但沒想到結果相當熱烈。
呈現資訊 讓讀者自行判斷
〈你全家都議員〉也是李又如製作的專題,其內容將台灣從1940年代起的地方議會的議員家族勢力進行分析,讓選民得以了解地方上的政治家族香火是如何傳承,利益關係又是如何盤根錯節。
這個專題和〈選舉暗公報〉有著重疊的問題意識,也就是所謂的「政二代」,但是林奕甫和李又如都表示,這項資訊本身是中立的,要如何對其進行價值判斷,是由讀者自己決定。「其實有人覺得正二代是加分的,」她說,自己就曾看過出身政治家族的候選人表示,自己是從「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政治,非常有趣。
李又如和林奕甫都認為,有無政治工作經驗或是否出身政治家族,應該是選舉時非常基本的資訊。(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讓選舉報導成為可累積的資料庫
李又如表示,雖然在台灣,每逢選舉都有巨量的資訊供民眾採集,但即便是已經製作過許多次選舉報導的她,也很難定義到底什麼是選舉中重要的資訊。「到底什麼是選民需要的資訊,其實我們都沒有答案。」對她而言,在製做選舉專題的過程中,她真正想要做的其實是將這些資訊連結、保存,使其能夠不斷更新,讓未來的讀者能夠輕鬆地取得這些資訊,讓未來的新聞工作能夠不用從頭做起。
她說,自己現在對於所謂的「新聞影響力」,已經看得很開。因為現在人們不太看新聞媒體,所以自己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人需要她的報導。「我一直覺得現在的新聞被觀看的方式跟以前的媒體報導不太一樣。」有時她會發現,兩年前做的某專題,突然增加了許多瀏覽。「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在有人需要你的時候, 在他找到你的時候,你能夠提供給他東西是最好的。」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AI讓政治宣傳戰升級:史丹佛專家談AI對選舉的潛在影響力
- 胡元輝|即時事實查核挺進2020總統選舉
- 卜大中|新聞媒體的昨日、今日、明日(1): 本次選舉的媒體百態
- FIJ事實查核計畫介紹–2018沖繩知事選舉事實查核計畫
- 從世界各地的選舉看新聞編輯室間的合作力量與必要性
- 臺灣瘋選舉,日本媒體怎麼看/李子瑋
- 資料新聞、公民新聞與選舉報導/陳家銘
- 呂東熹:了解選舉前,一定要先了解派系/陳家銘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