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熹,陳家銘拍攝)

  

  2014年調查報導工作坊以調查報導與選舉為主題,7/20日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舉行,邀請到公視新聞部製作人呂東熹先生,談談關於台灣選舉新聞中的調查報導。

 

  選舉沒師父,調查靠自己。呂東熹表示,選舉就是下工夫去跑新聞,到第一現場和候選人、幕僚互動,才能夠了解全面的動向。從七合一改為九合一選舉,相較於過去的選舉,今年不只關係到2016大選,九合一選舉更將所有地方、六都的參選人之間互相連結,使得2014年的選舉顯得更為複雜。

 

  整場演講呂東熹一再強調:「了解選舉前,一定要先了解派系。」即便黨派的力量在地方選上逐漸上升,但是派系力量依舊主導整個選舉,尤其在非都會地區派系力量更大,而縣市長更是永遠的當權派系。呂東熹更提出,六都的產生及行政區的變動,使得派系對原來舊有的選區產生更大的影響。年末的地方選舉,首當其衝的就是要先搞懂派系,才不會產生分析上的落差。

 

  分析歷屆各投票所的得票率,是政黨實力的基本參考,同時也是媒體人的基本功課。呂東熹分析,今年的選舉變化,首先要注意台中、台南、高雄三都。原本都會派系加上合併後的縣,使得派系顯得更為複雜和重要。

 

  做新聞前,先了解候選人的特質。呂東熹將政治人物比喻為母雞和小雞,母雞的品種會關係到小雞是否會追隨母雞,一旦母雞的民調低落,便會形成一連串的逃命雞效應。呂東熹更誇讚胡志強當年替何敏豪站台時,成為母雞的典範,演講詞不僅捧別人更捧自己,更開拓候選人的道路。

 

  候選人特質,會產生不同的選舉模式。現任的參選人通常會以守株待兔、以逸待勞的方式走行程,例如朱立倫、胡志強、陳菊等人。而蔡英文、蘇嘉全、楊秋興等挑戰者,則是會不斷跑活動拜票提升知名度。而獨立參選人即便少了黨派的支持,其人格特質更為重要。呂東熹提到,對於能記住記者名字或是會親切問候的候選人,更能夠散發自身魅力。他更笑稱,年末的台北市長選舉是醫生和病人的選戰,連勝文雖然時常講錯話,但卻有不同於傳統的年輕人特質;柯文哲則是個有趣的政治素人。呂東熹坦言,今年的台北市長選舉會是個有趣的一戰。

 

  選舉新聞,就是要跟著候選人一整天。呂東熹建議新聞記者,跟著候選人一整天跑新聞,紀錄他們的一天,就能夠了解對方的風格、選戰模式,才能夠做出最貼切的報導。

 

  呂東熹以前雲林縣長廖泉裕和中時晚報之間的派系恩怨為例,講述媒體的角色和利益,以及派系和媒體之間的關係。他更坦言,選舉和法律之間的界線,其實就連媒體記者也很難去釐清一道界線。

 

  在開放問答的時間,現場觀眾對呂東熹先生提出,在選舉的調查報導執行中,記者要如何保護自己,同時揭露真相?呂東熹回答,最重要的就是提出確切的證據,並且不要將自己推到被告的冏境,保護自己最重要。

 

  社群網站,在參與政治中會產生的效益以及功能為何?呂東熹答道,候選人彼此之間會加入敵對的粉絲團,掌握對方的動態。他更指出,社群網站在選舉期間,其實能夠有效的改變選民的想法。

 

  如何去克服候選人開mic前後的落差?呂東熹說,在訪問之前做好事情的功課,即便知道受訪者可能會閃躲的問題,依舊要提出。對於受訪者的前後落差,在寫稿的過程中,其實可以加入他在開mic的回覆,即使沒有現場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