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成為亞洲區媒體中心 記者要保持敏銳 媒體須保持獨立不受政治干預


萬巧蓉|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中央廣播電台成立95周年,舉辦台北、曼谷兩場國際論壇。9月18日台北場國際論壇先登場,主題為「疫後亞洲的展望:綜觀亞洲媒體生態變化:威權vs民主」,邀請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擔任主持人,台灣外國記者會(Taiwan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會長周浩霖(Thompson Chau)、《紐約時報》駐台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前路透社北亞區總編輯菲爾.史密斯(Phil Smith)與談,他們皆擁有駐亞洲國家的媒體工作經驗,分享對緬甸、中國、南亞、台灣等處的媒體觀察與分析。
周浩霖首先為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李延賀遭中國拘留一案表達遺憾,並表示「不幸的是,他不是唯一。」他指出,香港、中國、緬甸等地都發生記者與出版界人士被捕的事件,台灣也有可能成為下一處。有鑑於此,曾與《緬甸前線》(Frontier Myanmar)記者共事的周浩霖,主講他在東南亞的媒體工作經驗,分享緬甸記者如何應對政府鎮壓、持續艱困地工作。
周浩霖回顧緬甸的政治情勢,自2021年的政變後,成千上萬的人民遭殺害或拘捕,經濟崩潰,爆發難民潮。同時,緬甸成為世界第二大關押記者的國家,僅次於中國,若計入人口數量,緬甸政府所羈押的記者比例更高。他所工作的緬甸獨立媒體《緬甸前線》,美國籍同事Danny Fenster曾被捕入獄近半年,另一位同事Ye Mon則受到緬甸軍方強暴,逃離後勇敢提筆寫下經歷;《緬甸前線》的編輯團隊則全體轉移到清邁工作。
記者難以在緬甸國內安全工作,外國記者也無法進入,據他所知,多數的緬甸記者已流亡到泰國邊境,緬甸境內只剩下兩名外國通訊記者。緬甸彷彿時光倒退回20多年前開放前,當時的記者得待在曼谷報導緬甸的一切。他引述荷蘭前駐泰國與緬甸大使Laetitia van den Assum的話:「以前,每當我降落在仰光,就好像身後有一道黑幕,我感到完全孤立。當時我已經有了第一台手機,但在緬甸是無用的。當時的泰緬邊境就和現在一樣,有大量難民與記者,這正是真正的悲劇——緬甸一直在回到過去。」
周浩霖從緬甸的媒體現況切入,並提到國際記者落腳台灣,表示台灣有能力成為亞洲媒體中心。(特約記者萬巧蓉攝)
不過《緬甸前線》與其他緬甸媒體如獨立媒體《今日緬甸》(Myanmar Now)、各地區的小型民族媒體仍努力運作、產出調查報導。他們面對的主要挑戰是財務困窘,以及在國外進行國內報導的難處。周浩霖引述《華盛頓郵報》記者Christian Shepherd曾說的話:「距離使所有的聲音和氣味都變成了記憶。」在緬甸時,周浩霖常去市場,與居民討論糧食價格、燃料價格,或隨意與街上人們交談,深入當地生活挖掘題目,如今《緬甸前線》記者只能依賴緬甸內部的消息來源,如社會運動者、經濟學家,甚至是政府窗口。雖然網路與社群媒體發達,讓政府比過去更難封鎖消息,民眾能傳送照片給媒體報導各類事件或暴行,但「這真的就是全貌嗎?」的質疑依然存在於記者們心中,以此為動力思考如何改進報導內容。
除了產製新聞外,《緬甸前線》更進一步嘗試建立支持系統。今年初,在清邁成立了一個據點「溫室」(Greenhouse),旨在提供緬甸或其他亞洲地區媒體人安全的交流空間,讓記者、社會運動者、藝術家、研究人員等能保持聯繫、聚會。
「溫室」就像是縮小版的台灣,周浩霖觀察到,正如緬甸記者需要曼谷和清邁,也有許多中國、香港記者選擇在台灣設立獨立的新聞網站,並承諾在台北安全正確地產製新聞。此現象不光是因為台灣海峽的緊張情勢、地理位置位處樞紐,更關鍵地是,台灣能提供各媒體自由運作的空間。他指出,在今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台灣排名第35位,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東帝汶,這讓其他亞洲國家的記者可以自由並安心的在台灣報導,「台灣有潛力成為亞洲區的媒體中心。」
國際記者落腳台灣 對台灣本土議題多有著墨
近年來台的外國通訊記者大量增加,他估計,在過去三年,就有至少63名外國通訊記者、29個新聞機構來到台灣,這數量還不包括自由記者。不只是亞洲國家的記者,也有許多西方記者選擇移居到台灣。
如今,台灣已是許多媒體人的避風港,而他認為,若台灣有心成為區域的媒體中心,讓記者繼續工作與定居,會涉及對國際記者、自由記者的監管法律是否足夠開放,以及台灣政府是否願意與其交流合作,去建立更透明的溝通管道,例如:確保國際媒體人能夠參與政府的新聞發布會和活動。
周浩霖分享,目前這群落腳台灣的國際記者,也改變了世界陳述台灣的深度與角度,不再只談中國與台灣的關係,有外國記者針對去年的地方選舉製作專題報導,也對其他本土議題有更多著墨。
中國變革時期曾有多元聲音出現 習近平上台戛然而止
《紐約時報》駐台記者儲百亮接續發表。他從1990年代開始派駐中國,並在前幾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離開中國,於去年底抵達台灣。他主要分享中國經歷的啟示,並討論民主社會中的媒體責任。
當討論各國的新聞環境優劣,通常會談及當地法規的影響,但儲百亮根據中國的經驗提出,所處的社會環境比法律體系還重要。他發現,一個活躍的公民社會,會有各種獨立聲音去參與議論公共議題,這能啟發並激勵新聞從業者,反之,即使擁有保障新聞業的完善法規,卻沒有一群這樣的公民,新聞業很有可能萎縮、消失。
儲百亮回憶,在30年前中國變革的時期,短暫出現新興的公民社會,有人權運動者、異議人士、獨立記者積極參與推動公民社會運動,當下的中國雖然也不民主,但是社會隱然有自由的社群在發展。不過,來到習近平任內,那股社會能量明顯有劇烈變化,多數外國記者被迫離開中國,學者、社會運動者則被逮捕、流亡或沈默了。因此,儘管中國的新聞業法規沒有太大改變,但所處的社會氛圍全然不同,活力與多樣化的聲音消失了,過去能採訪到的新聞內容,現在已不可能實現。
當國內的公民社會與新聞業不夠健全,會讓國際記者的工作更困難,因為國際記者通常得仰賴本地的新聞報導,去了解新聞消息、採訪對象、事件脈絡與當地思考。所以當他到台灣工作,發現處處是自由表述的人,也能輕鬆訪問到民眾,是個對國際記者友善的社會環境。
超越威權與民主框架 對不同議題聲音保持敏銳
回應本論壇主題關鍵字「威權vs民主」,儲百亮表示,作為曾於中國生活、目前在台灣的記者,他可見民主是多麽重要,然而,他認為同等重要的是「超越此框架,認識到世界上還有很多重要的故事。」在台灣,記者需要講述的故事不該限於中國,還有更多的故事樣貌、社會挑戰、外交關係需要被報導,應當更廣泛地去思考與關注台灣正在發生的事情。
他進一步說明,超越威權與民主的框架,並不意味放棄對民主的重視與承諾,而是記者應去熟知更多領域的專業知識,以應對世界多樣化的挑戰,例如: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公共衛生等。記者需要開放自己的思維,民主的媒體需要對複雜、專業的主題也有掌握度,以向一般讀者解釋。
另外,他也指出,人們其實很難理解中國或其他的威權國家,尤其是「支持者是誰?」的問題。媒體多會關注審查、監禁、箝制、沈默等面向,因此解釋反對者的情況不難,且在中國,願意與外國記者交談者通常是政府的批評者;但困難的是,解釋支持威權執政的心態。就他理解,中國政權不純粹依靠武力壓制,而是人民對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依賴。有些中國人不見得喜歡政府的一切,但願意往強大、自信、崛起中的大國精神靠攏。他認為,解釋社會中接受威權價值觀的人心,也是記者的重要使命,他提醒道:「保持耳朵對社會中的其他聲音敏感是非常重要的。」
南亞地區威權國家 政治壓力籠罩新聞從業人員
前路透社北亞區總編輯Phil Smith曾工作的地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他分享,2014年於阿富汗報導選舉的過程,當記者到投票站架設攝影機,官員會要求讓鏡頭更加靠近拍攝選票與唱票過程,阿富汗當局熱切展現不作弊的選舉樣貌,並渴望透過報導傳播,這讓他印象深刻。但在美國撤離後,這狀態不復存在。如今的巴基斯坦,新聞自由遭限縮,記者可能承受毆打或政治騷擾,有諸多安全顧慮,他也親身遭遇過綁架威脅。
遺憾地是,正在積極抵抗政治迫害的媒體機構,仍可能產出偏頗的報導,在巴基斯坦與印度都有類似狀況,儘管媒體表明「我們沒有審查,任何人都可以寫他們想寫的東西。」並繼續獨立製作報導,但最大的問題是,政治壓力籠罩新聞從業人員,在此工作的記者仍會自我審查,避開可能導致人身風險的新聞。企業也是記者的壓力源,尤其針對商業記者。他們被邀請收受賄賂,若不接受,便改為威脅,記者很難不在此潛規則中屈服,過濾自己的報導題材。
英國媒體「遺漏式審查」難察覺 閱聽人須多方查核新聞報導
除了南亞的現況,Phil Smith也提及新聞景觀繁盛自由的英國。英國擁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報紙,有些甚至達數百年,媒體多元涵蓋不同政治光譜。他認為,只要前往英國的報攤,閱讀多份報紙,就能深刻瞭解國家目前的各種政治觀點與局勢。
英國媒體的政治傾向,可從「遺漏式審查」(censorship by omission)現象窺見。意即當媒體發現某事件不符合自家的敘事角度,不會去刊登相關消息或反對意見,而是選擇忽視與沈默,直接不去報導該事件,而這往往難以被察覺。因此,讀者在閱讀報紙時可以去查核、交叉比對不同媒體的報導,思考「為什麼它沒刊登某幾則新聞消息?」
令Phil Smith擔憂的其實是電視媒體播報假新聞,因為收看者眾多,可能對社會產生嚴重影響。他特別指出,近年在英國出現一些極右翼電視頻道,經常涉及製作假新聞,遊走在謊言邊緣,這對一個強調新聞自由、公平和平衡報導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為有心人士可能濫用媒體力量。他認為,這也是台灣需要警惕的情況,並提醒人們,如果這樣的新聞媒體被迫停播,也許對社會來說是正面的發展。
台灣新聞自由遠超南亞各國 媒體須保持獨立不受政治干預
他在結語表示,台灣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遠遠超過南亞各國,是難能可貴的結果,在此狀態下,他鼓勵台灣媒體可以做得更多,尤其在諸多國際記者紛紛關注台灣、書寫台灣的時刻,當地媒體就是台灣的窗口,讓全球得以更深入理解台灣的背景與文化。
面對觀眾提問,如何改變台灣的媒體生態系統,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台灣,以及對政府資助媒體(如TaiwanPlus)的看法,Phil Smith回應,政府資助是其中一種管道,但必須確保媒體保持獨立性,不受政治勢力干預,也期待有更多投資資源能支持高質量的調查報導,且提升報導的傳播範圍,才能讓台灣本地製作的新聞故事走到世界。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中國場|中國新聞黑暗時代 媒體人如何在黑洞裡探求光亮
- 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日本場|美中強權對抗 站在香港與日本看中國敘事
- 李志德 feat. 朱淑娟|伸進媒體的中國黑手
- 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台灣場|網路時代與中國政治緊縮下 台灣的兩岸及國際新聞面臨何種困境、挑戰與機會?
- 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緬甸場|軍政府主政 人民擁抱槍枝 動盪政治下緬甸記者仍繼續行動
- 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緬甸場|緬甸獨立媒體人艾敏丹:軍政府高壓統治 緬甸記者人身安全面臨危機
- 阿米妮之死引爆伊朗反政府示威 政府為鎮壓抗議大規模逮捕記者
- 全球威權政府復辟 記者如何在獨裁統治的狹縫中尋找新聞自由的微光?
- Global effort to defend journalism needs a reset – here’s how to do better 以全球之力捍衛新聞業之良策
- 塔利班統治一周年 言論審查、毆打記者 阿富汗新聞自由遭受毀滅性打擊
- RSF公布2023年新聞自由指數 亞洲專制國家墊底 AI新聞內容農場增長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