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菲律賓場|在美中夾縫中,菲律賓報導應與真實站在一起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2023年6月10日至11日假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行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並以「美中對抗下的新聞專業」為主題。
菲律賓場次中,法新社前駐馬尼拉特派員羅恩.洛培茲(Ron Lopez)以自身採訪經驗出發,探討國際媒體視角下菲律賓與美國的結盟關係。青平台副研究員江懷哲擔任與談人,從歷史角度討論中美夾縫之中台灣與菲律賓的共通性,關注台菲公民社會的合作發展。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台灣大學新聞所所長洪貞玲擔任菲律賓場主持人。(王崴漢攝影)
在演講的開始,洛培茲用2023年4月他與法新社採訪團隊,受邀跟隨菲律賓海巡船前往南沙群島的案例做引入,分享他確定新聞最適合切入點的過程。
在出海採訪的最後兩天,當洛培茲所乘船隻接近中國擁有主權的領海時,一個巨大的陰影逐漸接近洛培茲乘坐的船隻,請他們立即離開該區域。第二天,兩艘體積兩倍大於菲律賓海巡船的中國海警船如影隨形洛培茲所在船隻幾小時,一艘中國海警船差點與隨行的另一艘菲律賓海巡船相撞,儘管菲律賓聲稱對這片海域擁有主權,且有幾名菲律賓海軍陸戰隊隊員駐紮在附近。
洛培茲與法新社團隊訪問船員,還原中國如何部署海軍力量以控制南海海域,並用影像記錄下中國海警隊的騷擾與恐嚇。
洛培茲分享說,這個故事連續幾天成為菲律賓頭版新聞,在國際上引起轟動。實際上,在此之前菲律賓海警隊已經記錄多起在領海或領空受到中國騷擾的事件,這並不是一件新鮮事。但洛培茲認為,這則新聞提供的新消息是,菲律賓官方不再僅僅以發表聲明的方式回應此事,而是公布照片、影片、船員證詞,任命一名南海事務發言人,甚至邀請記者參加海上巡邏活動,接受國際社會及公眾的檢視,拒絕國際社會將責任歸咎於菲律賓方。
洛培茲指出,菲律賓官方的策略取得成功,世界成功關注到南海區域的爭議與發展,有效減少中國頻繁騷擾或推卸責任的機會。
洛培茲認為,不依賴新聞稿和聲明,而是親臨現場,這是記者的本職,也是菲律賓記者在美中關係間的生存之道。然而,並不是每一間媒體都能夠提供記者親赴南海進行採訪的機會。在回應觀眾問答時,洛培茲提及這是在外媒工作的優勢:更容易取得更好的資源和經費支援。
此外,他也分享在外媒工作的限制。國際讀者感興趣的事情與菲律賓本地讀者不同,洛培茲必須考量他們的需求。讓他感到挫折的是,有很大部分的讀者甚至不知道菲律賓的位置、基本國情。
為了應對無法賣出故事的窘境,洛培茲分享兩種方法。其一,尋找關於人的故事。其二,從不同關係人角度考慮,找到最適合國際讀者的切入點。比如,在南海發生衝突時,讀者不會關心對菲律賓的影響,而是關心菲律賓究竟站在中國還是美國陣營,以及是否會將軍事基地提供給美國使用。
洛培茲進一步回顧媒體的多個報導切入點,檢視美菲結盟帶來的影響。他指出,在美中兩個強權之間資訊重要程度不斷提升的現在,不能輕易選邊站隊,而應該遵循「站在真相的一邊(Side with the truth)」原則。
他首先提及菲律賓繼任總統小斐迪南.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在國際關係上的政策轉向。以往,菲律賓一直以來積極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目的是發展經濟。然而,自2022年小馬可仕(後文將以此稱呼與其父Ferdinand Marcos區分)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多次會面,期間強調為了菲律賓與亞太的未來,雙方應加強人員、軍事等方面的合作關係。
在《增強防務合作協議》(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EDCA)以外,菲律賓再向美國開放四個軍事基地,允許美國進入進行基地聯合訓練、預先安置設備,以及建造跑道、燃料儲存和軍事住所等設施。美國和菲律賓進行規模遠大於以前的聯合軍事演習,引發國內外關注。
而在民間社會,洛培茲認為,南海事件讓菲律賓民眾喪失對中國的信任。民眾傾向認為,中國政府未在南海衝突事件中保持資訊透明。在菲律賓官方指控中國海警船差點導致船隻碰撞,以及中國船員用軍用激光照射菲律賓海巡船導致船員暫時失明時,中國政府拖延多日而不是即時做出回應,中國媒體也延後報導此事。另一方面,在洛培茲的觀察中,中國承諾菲律賓的大量投資都沒有發生,因此失去大眾信任。
洛培茲提醒國際記者不要落入美中雙方的陷阱,未來他將持續觀察華盛頓是否兌現對菲律賓軍事支援的承諾。
菲律賓官方新開放給美國使用的四個軍事基地北朝台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江懷哲長期關注東亞區域政經議題,從歷史角度解讀台灣與菲律賓關係,提醒台灣民眾菲律賓議題同樣與台灣人相關。
江懷哲指出台菲關係的幾個關鍵節點。1946年,菲律賓從美國獨立。1949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會見菲律賓總統季里諾(Elpidio Rivera Quirino),在兩國總統的聯合聲明確認了兩國將在亞洲內部共同反抗共產主義發展,兩國之間的商業、軍事、情報聯繫逐漸加強。
1973年,菲律賓馬可仕政府推出華校菲化法案,近200所學校的教學型態從「華僑教育」轉為傳承菲國少數民族教育的「華文教育」後,中華民國對菲律賓的影響力大幅度減弱。兩年後,菲律賓官方承認北京政權。
在冷戰後,因應全球化發展,台灣總統李登輝於1994年加大台灣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2016年9月,蔡英文宣布「新南向政策」細則以應對美中貿易戰,重點在醫療、農業、電子商務、青年交流、旅行、基礎設施等領域。後冷戰時期,台菲也發生過海上衝突,江懷哲以廣大興28號事件距離說明媒體報導時具有民族主義傾向,強調台菲雙方的對立。
江懷哲提醒與會者關注蔡英文政府新南向政策對台菲公民社會互動對影響。他認為,在無法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時,人與人之間、公民組織之間對交流活動,如僑外生、新移民等,對雙方都非常重要。江懷哲強調,台灣對菲律賓的報導和研究有限,僅集中在每六年一次的菲律賓大選上。他舉例說明台灣對菲律賓的想像脫離真實:台灣媒體注中對菲律賓移工的報導,導致民眾忽略中產階級和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菲律賓人正在增加。
江懷哲認為,菲律賓官方不想被捲入美中關係中,他將持續觀察,也希望未來台灣出現更多對菲律賓的基礎研究和報導。
青平台副研究員江懷哲擔任與談人,從歷史角度討論中美夾縫之中台灣與菲律賓的共通性,關注台菲公民社會的合作發展。(王崴漢攝影)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Maria Ressa專題演講|警鐘敲響!四面楚歌的新聞業該如何突圍?
- RSF公布2023年新聞自由指數 亞洲專制國家墊底 AI新聞內容農場增長
- 小馬可仕上任屆滿百日前夕 馬尼拉資深記者遭槍殺身亡
- 面對小馬可仕 菲律賓記者如何戒慎恐懼?
- 杜特蒂上任後,菲律賓新聞人的壓力倍增/李宗憲
- 札克利|疫情嚴峻之際,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媒體
- 菲律賓新聞自由的新威脅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