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印尼場|新冠疫情對印尼新聞記者及媒體組織的衝擊

邱祐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以「社會危機下的新聞專業」(Journalism in Social Crisis)為題綱,邀請亞洲各國的傑出新聞工作者進行經驗交流分享,因COVID-19本土疫情嚴峻,改為線上方式進行。印尼場以「新冠疫情對印尼新聞記者及媒體組織的衝擊」為主題,邀請到印尼網路媒體協會(The Indonesia Cyber Media Association,印尼文簡稱AMSI)專案經理莫蒂(Y. Hesthi Murthi)分享她的所見所聞。
COVID-19疫情來勢洶洶 印尼新聞媒體赤手空拳面對
莫蒂首先提到印尼媒體在疫情下的衝擊現況,根據媒體委員會的調查顯示,2019年Covid-19爆發之前,印尼媒體總數約在47,000家(數位媒體43,300家、電視媒體約2,000至3,000家、廣播媒體約700至1,700家),與過去十年相較,媒體家數顯著成長,2022年通過審核的媒體家數則有1,700家。
莫蒂說明Covid-19疫情爆發前印尼媒體狀況。(邱祐慶擷圖)
儘管數位媒體家數快速成長,但其廣告收入卻不成正比,2018年數位媒體廣告收入約為15%,到了2021年成長至22%,但對照媒體家數,這個成長幅度顯然不足。
莫蒂引用歐洲雜誌媒體協會在2016年的調查,媒體業從數位廣告中獲得的利潤很小,約在26%至39%,換算成金額,業主投入一美元的廣告經費,媒體僅獲得約0.29美元的廣告收入。
印尼網路媒體協會AMSI在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針對印尼境內340家網路媒體調查,分別針對業務、招募、營收、支薪、是否裁員、媒體存活能力等面向,彙整出在2020年疫情早期,印尼數位媒體因應Covid疫情的狀況。
莫蒂說明調查結果,在2020年早期,媒體採取了終止業務的方式因應疫情,特別是部分地方媒體的業務,而網路媒體幾乎百分之百停止招募新血。媒體營收也下滑,有將近25%到80%的下滑,平均來看有45%的下滑。
調查報告顯示將近兩成的數位媒體採取減薪措施,各家媒體的各種津貼減幅不一,員工的津貼和福利也比疫情前還少,有近15%的數位媒體員工延後獲得薪水。
莫蒂進一步指出,約15%的數位媒體員工遭到裁員,而到了2022年,仍有250名新聞工作者遭裁員。從調查報告中,也可看出印尼媒體面對疫情打擊,營運僅能支撐四到七個月。
莫蒂說,疫情期間人們幾乎採取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民眾渴望從網路上獲得疫情資訊,線上媒體的流量不斷增加,但另一方面,線上媒體的營收卻沒有成長,流量增加50%至60%,營收逆勢下降30%至40%。這是印尼媒體業面臨的寒冬。
印尼線上媒體流量增加50%至60%,營收逆勢下降30%至40%,印尼媒體業面臨寒冬。(邱祐慶擷圖)
莫蒂接著談到Covid-19疫情對印尼新聞從業人員的影響,在疫情初期因防疫準則不明確,印尼新聞工作者的染疫風險很高,新聞組織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幾乎是赤手空拳,記者們在外地採訪時,都需要自己準備口罩、酒精消毒液和其他醫療設備。
根據印尼獨立記者聯盟(The Independent Journalists Alliance)的數據顯示,從2020年3月到2021年6月,有381名新聞工作者感染新冠肺炎,其中9名死亡。非政府組織「新聞標誌運動」(Press Emblem Campaign)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則是有42名記者因染疫死亡。
Covid-19疫情下媒體該怎麼做?
印尼媒體組織、記者協會甚至是印尼媒體委員會面對疫情有哪些作為?
莫蒂認為,跨黨派的支持很重要,並讓資訊透明公開。此外,媒體組織應制定防疫準則,提供防疫物資給記者,妥善照顧染疫員工,保障員工康復前的各項權益。她也要求政府加速為國內的媒體工作者進行疫苗施打,以獲得完整保護力。
印尼新聞媒體、記者協會與政府單位該如何協助印尼新聞工作者度過Covid-19疫情?(邱祐慶擷圖)
莫蒂也提到,民間企業與記者協會執行資助計畫,染疫記者可以領取津貼補助,這項計畫至少有192名記者受惠。這項計畫仍持續進行中,莫蒂希望能有更多民間企業能夠參與,挹注記者進行新聞工作。
莫蒂所屬的印尼網路媒體協會在疫情期間,也成立危機中心,協助染疫記者獲得各項幫助,包含防疫物資及醫療資訊等等。印尼網路媒體協會更與政府合作,爭取記者優先施打Covid-19疫苗。
莫蒂也提到,媒體在疫情期間面臨龐大的壓力,因為在報導疫情新聞的時候,可能要背負假新聞的罵名以及網路攻擊。
針對記者的暴力攻擊事件也在疫情期間增加,根據印尼獨立記者聯盟的資料指出,2020年暴力攻擊事件有84起,包含了恐嚇、肢體暴力、網路攻擊等,聯盟認為這是疫情帶來的後續影響,因為媒體記者在政府防疫工作上扮演了控制的角色。莫蒂說,雖然處境艱困,但仍希望採取一些作為,為大眾報導真實的新聞。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杜念中表示,有些部分確實讓我們很沮喪,不只是印尼的記者,大家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未必都是因為疫情影響,也無法得知究竟疫情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但無論如何,還是希望記者可以堅守崗位。
回應人、《德國之聲》記者李宗憲補充,他的印尼媒體朋友也告訴他疫情期間的狀況,媒體記者薪水大幅減少,甚至只有以前的一半,而且這個狀況持續好幾個月。就李宗憲所知,許多印尼媒體會雇用自由工作者,因此很多記者,特別是偏鄉地區,他們既不是全職記者,也沒有相關福利,如果因此染疫,可能也沒有健保。
李宗憲說,疫情期間,很多人都必須居家工作,即便電視台也是,所以新聞編輯室在疫情期間可能不會運作。他分享自己在不同媒體工作的經驗,一則報導產生,都必須針對不同角度進行討論,但現在因為疫情,討論變得更加困難,印尼的網路設施不好,也引起了很多問題。
疫情剛開始時,印尼其實維持零確診很久,大家會好奇印尼人口那麼多,竟然能保持零確診,所以那時候也會有很多討論,指出政府防疫政策透明度不彰,印尼政府當時不希望媒體大幅報導爭議。李宗憲表示,後來疫情爆發後,印尼政府也希望能控制資訊的流通,因為後來出現很多假新聞,李也說,因為印尼是個多島嶼的國家,各地方媒體不能各掃門前雪,還是要根據政府的政策,但也可能無法真實反映地方聲音。
《德國之聲》駐台記者李宗憲(左)針對莫蒂演講內容回應。(邱祐慶擷圖)
杜念中指出,疫情期間,政府會去控制資訊,這在很多國家都很常見,但每個國家的控制力道不同,他問莫蒂,印尼政府是使用哪些標準去判斷哪些新聞是假的,什麼是真的,而如果某則新聞是假的,會有什麼樣的懲罰?
莫蒂回應,政府不太會去解釋判斷標準是什麼,又或者哪個資訊是假新聞,因為在事實查核的時候,新聞媒體必須要向大眾說明資訊來源、數據及方法,如果政府認定這則是假新聞,我們也會想瞭解政府的標準是什麼?但往往印尼政府沒有明確說清楚其判斷標準,這會讓印尼媒體人員無所適從。
李宗憲則從媒體角度來補充,他在印尼媒體工作時,沒有事實查核去做假新聞的澄清,那時候媒體也常常犯錯,會用資料畫面報導新的天災,在疫情後,假新聞更加猖獗,在印尼特別明顯。目前,印尼媒體已有針對假新聞進行查核。
觀眾提問說,印尼有很多事實查核機構,如果政府指控媒體製作假新聞,事實查核機構能站在媒體這一邊跟政府對抗嗎?
莫蒂回應,印尼媒體會進行事實查核,從2018年開始,印尼有22家媒體加入事實查核聯盟,假如政府標明說這是假新聞,媒體內部會先調查,說明資訊來源是什麼,我們也會要求政府說明評判假新聞的標準是什麼,才能採取一些作法,解決問題。 莫蒂呼籲印尼政府,勿因媒體報導角度與政府立場不同,就輕易將媒體報導判定為假新聞。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則提問,一旦新聞被視為假新聞,會有哪些處罰作法?會進入司法程序嗎?是否受到政府或法律的制裁?
莫蒂說,在印尼的法規中,媒體委員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保護媒體,也有媒體處理報導的準則,假設任何人針對新聞報導有不同資料,必須將資料交由媒體,要求新聞媒體先澄清,媒體不能拒絕,因為這是印尼媒體法中,是媒體該負的義務。若媒體選擇不處理,媒體委員會則會介入調查,建議媒體澄清、重新修正資訊,大眾才知道事實是什麼,但政府沒有對報導假新聞做出任何裁罰。
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提問,在印尼,多元性別是否有媒體使用權,這個問題是否是一個禁忌?媒體當中能公開討論多元性別議題嗎?
莫蒂說,這確實不容易,因為大部分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其實媒體也試圖討論這個主題,希望用比較軟化的方式,如疫情期間,就會報導這些族群也需要獲得公衛資訊,就會針對這些事情做報導。媒體希望能用比較溫和的方法來關注多元性別族群,聚焦在身為印尼公民具有的權利義務,而非性傾向。
有觀眾提問到關於環境報導的議題,指出許多印尼NGO都很專注氣候變遷,印尼有很多雨林,這些跨國產業在印尼進行投資時,造成空氣汙染和水汙染,表示這是個敏感議題。
莫蒂指出,她也希望媒體能為大眾發聲,大多數印尼媒體,有60%到70%資金來自中央或地方政府,如果是首都雅加達的媒體,有50%來自政府,50%來自其他單位(如民間企業),都要看當年政府預算。因為大部分媒體仰賴政府經費挹注,這些數字告訴我們,為何媒體不能批評任何政府相關的規定。
有些媒體會希望從民間募資,可能採取訂閱制,這對網路媒體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模式,莫蒂說印尼的媒體並不是真的去批評政府,他們想盡可能走在安全界線上,不踩到政府底線。而有些媒體會試圖尋找捐款人或其他管道籌措資金,以新的商業模式創造營收。
主持人杜念中最後總結,媒體從業人員面臨各項挑戰,新聞工作者必須了解各國經驗,分享彼此經驗,來尋求解決之道。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輿論製造時代的政治記者與真相」(上)|「真相」如何與輿論對抗?劉致昕分享當代記者的挑戰與契機
- Podcast談同性戀遭打壓!「驕傲月」在印尼淪為「反同月」?
- 「2019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東南亞場|不實訊息危害社會發展 印尼、菲律賓多元推廣事實查核
- 李宗憲|印尼華文媒體影響力式微,而且正逐漸消失
- 李宗憲|印尼網路媒體蓬勃,傳統媒體轉型迫在眉睫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