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志X蔡瑞珊|《VERSE》:以文化為核心,書寫屬於當代台灣的詩歌

2021 年 12 月 0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媒體

廖澄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0 年 8 月,全新的混種文化媒體在台灣誕生。《VERSE》以文化為核心,但不只書寫藝術、生活風格等狹義的文化,更討論公共議題,探索價值理念與社會趨勢,也剖析創意產業的商業策略。如果將每期雜誌、每篇報導都視為詩歌的一個段落,如同「VERSE」的原意——韻文、一節詩或是歌曲,那麼,這份刊物可謂譜出一首屬於當代台灣的詩歌。

紀念創刊一週年,《VERSE》舉辦線上及實體系列講座,以社長暨總編輯張鐵志為首,分享經營跨領域文化媒體的理念與心法,內容包括編輯的技藝、如何設定議題及策劃文化等。

在網路及影音當道的現代,辦文化雜誌看似瘋狂,但張鐵志說:「沒有冒險,就不會讓我們看見新的道路,並且走得更遠。」這一年來,《VERSE》書寫深度故事,並延伸舉辦實體活動,期望與所有創作者、讀者共創獨一無二的時代文化。

《VERSE》辦了一場「給編輯的明日派對」,原本看似嚴肅的總編輯分享會,以活潑方式展現。圖:截圖自《VERSE》線上會議(Fair Use)

辦一個專屬台灣的混種文化媒體

《VERSE》誕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張鐵志在香港文化雜誌《號外》擔任總編輯的歲月。《號外》談藝術、生活方式及時尚,也關注政治與中港臺的異議之聲,為不同領域架起對話的橋樑。2015 年,從香港返台後,張鐵志有感於台灣缺乏類似性質的雜誌,於是,「辦一個屬於自己的媒體」這顆理想的種子在心中萌芽。

張鐵志發現,台灣各領域的刊物涇渭分明,文學雜誌的讀者不見得看設計雜誌,看設計雜誌的人不一定讀環境雜誌,導致某一領域的聲音很難被另一領域聽見。《VERSE》想打破這個現狀,以文化為支點,與商業、政治、教育等各界人士對談。

「文化其實是很基本的問題,它關於我們是誰、我們的日常生活、價值,也關於創造、想像和未來。」對張鐵志而言,文化就是生而為人的核心精神,不同議題,都能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編一本雜誌時,他不願只停留在報導作家、音樂人、設計師等創作者,更期望能進一步討論公共議題。

以第 8 期《VERSE》為例,讀者既能認識植物園的歷史與最新國家級計畫,也能聆聽蔣勳進行關於身體解嚴的對話,還可一窺台灣重要策展公司「時藝多媒體」的經營策略。

內容如此多元,究竟如何設定目標讀者?張鐵志坦言,並未設限 TA(註:target audience,目標閱聽眾)。事實上,對文化雜誌感興趣的人,不只是大家想像中的文青。例如,商業界的管理階層也該認識音樂界的趨勢,畢竟在行銷上,當紅歌手無疑是值得合作的對象,「誰都有可能是讀者,我們只能把自己的東西做好,設法讓不同人知道你在做什麼。」

被問及挑選議題的方式,張鐵志回答,沒有哪個題目能百分百確定會被觀眾喜歡,「每一期雜誌都是一個冒險。」通常一個題目被提出後,會經過團隊各個成員的討論。不同年齡、背景、想法的人,來回辯證一個題目是否有趣、有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決議過程。

「這個封面能不能創造新意思?這個故事能不能帶給讀者新想像?」張鐵志點出設定議題時最重要的判準,「我們想做的是新的事情,如果這已經很紅、很主流,就不用我們做了。」

《VERSE》也參考《Monocle》的企劃,安排文化年會。圖:《VERSE》線上會議(Fair Use)

出版業凋零,為什麼還選擇辦雜誌?

「做雜誌不是因為老派,而是這是唯一活得下去的方式。」

經營文化媒體已非易事,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現代,選擇「紙本雜誌」如此傳統的媒介,似乎更吃力不討好。然而,張鐵志卻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

他分析,台灣人沒有訂閱的習慣,因此網路媒體多靠廣告賺錢,廣告商又十分重視流量。大媒體可以藉生產大量內容增加流量,而規模一般的媒體,則經常以內容農場、聳動標題等方式吸引閱聽人的目光。「如果我要做文化新聞,我不覺得會有大流量,這是必死無疑的路。可是做雜誌不一樣,它有個好處——可以賣。」張鐵志說道。雖然無法光靠銷售雜誌回本,但這至少是個變現的模式。 

此外,經營雙月刊的人事成本其實比網路媒體低,每兩個月精選幾個重要議題報導,並不需要太多人手。相較之下,網路媒體必須養許多記者,才能每日產製大量內容,賺得流量。而做影音的成本又更高、更難回收,張鐵志質問:「能夠成功的 YouTuber 有多少人?」經營 YouTube 頻道,或許偶爾能拍出幾支瘋傳的影片,但終究並非易事。

「其實雜誌也不一定最好,重點是看你要做什麼樣的內容,找到最適合的媒介。今天我沒有搞笑能力,不能做 YouTuber,但我可以做深度報導、找到很棒的平面攝影師。對我們來說,雜誌是最適合的形式。」

在這個資訊破碎、聳動甚至扭曲的時代,雙月刊恰好可以實踐慢新聞的價值,達成文化媒體對內容的要求。編輯有足夠的時間,從茫茫資訊海中為讀者精挑細選值得報導的故事,並完整呈現事情脈絡,抵抗內容的零碎化。

「我們兩個月出刊一次,必須要有立場、有態度,必須 make a statement(有所主張),提出一個宣言、看法。每一期我都希望做到這件事。」張鐵志說道。

《VERSE》誕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張鐵志在香港文化雜誌《號外》擔任總編輯的歲月。圖:廖澄妤攝

不只是雜誌,更是跨界整合的文化平台

「這個時代做媒體應該更立體。」

張鐵志認為,編一本記錄並指引當代文化的雜誌書尚且不足,因為文化不該只被閱讀,還要被感受和體驗,而編輯力也應當延伸成為企劃力。於是,《VERSE》策劃各種活動,從論壇、展覽,到飲食、派對及旅遊,一手包辦吃喝玩樂,期望能成為跨界整合的文化平台。

規劃活動時,團隊一方面重視議題探討,另一方面也講究形式創新。企劃主任邱嫄珺不只希望在雜誌上討論議題,也想透過講座等各種類型的線下活動,拋出題目引導大眾思考。

例如,雜誌第 2 期以聲音為主題,《VERSE》延伸舉辦「Podcast 大講堂」,邀請 POP Radio 台長林書煒、Podcast 鬼島之音的主持人 Emily,以及 SoundOn 創辦人顧立楷對談。邱嫄珺由 Podcast 與廣播的競爭關係發想活動形式,讓觀眾圍著主講人坐成一圈,營造類似競技場的氛圍。

又如雜誌第 4 期討論出版產業,議題較硬,而且總編輯並非幕前的明星,較難吸引大眾目光。因此,這期活動走活潑路線,辦了一場「給編輯的明日派對」。原本看似嚴肅的總編輯分享會,成功吸引 150 至 200 人參加。

此外,副社長蔡瑞珊更指出,真正的論壇是身心靈重要結合,而非單純關在都市的任何一個會議中心進行。國外雜誌如《Monocle》即會舉辦 2 至 3 天的年會,將知識饗宴搬到大自然中。《VERSE》也參考《Monocle》的企劃,安排為期兩天的文化年會。團隊在宜蘭礁溪的森林裡搭起帳篷,辦論壇與電影座談,還邀請自然作家劉克襄及攝影師小林賢伍帶隊爬山、走古道。

《VERSE》以聲音為主題,延伸舉辦「Podcast 大講堂」。圖:《VERSE》線上會議(Fair Use)

透過文化媒體,展開新的對話與想像

文化媒體為何需要辦活動討論議題,其中還包括產業痛點等看似艱深的題目?邱嫄珺表示,如果由公家單位拋出硬題、舉辦座談,大眾可能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其無趣而不願接觸。由民間力量帶頭討論文化產業,並且不斷嘗試不同形式的可能性,增加了人們親近嚴肅議題的機會,因此張鐵志說:「活動跟雜誌一樣,希望又深度又有趣,可以酷也可以好玩。」而只要人們有興趣踏出第一步,一個議題便能獲得更多被重視的機會。

「雜誌不能只是雜誌。」張鐵志認為,紙本刊物固然是內容的核心,但經營媒體還仰賴優秀的企劃力,才能延伸設計各種活動,進一步創造屬於自己的商業價值。「從雜誌延伸到立體文化策展,這是我們的方向。」張鐵志說道。

或許在許多人眼裡,雜誌已屬於舊時代,但編輯們可以尋找新方法,為讀者創造前所未有的體驗。不論是以文化為基底,挖掘各領域的深度故事,或是透過實體活動,讓讀者用五官感受文化及議題。

張鐵志相信,如果經過媒體各種嘗試與創新之後,讀者能看到不曾了解的故事,因爲其中的一段話或一張影像,展開更多對於所處文化、時代的討論與想像,並開啟一場新的對話,便已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