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久|北歐傳真】
最近到挪威參與照服員訓練,學習長期照顧,無意間體會到新媒體時代大量而方便取得學習資源和學習方法。如果時代已經進展到這種地步,真是令想學習但受限於不同學習限制的人,尤其中老年人,得到很大的生活品質突破。
1995年,我首次來到挪威,往後又多次來到北國。看不懂的文字、聽不懂的電視節目,只好請人幫我翻譯。雖然好心人不少,但總是消耗別人的時間,而且,也不是人人都精通所有領域。所以,每次請人幫忙,總是虧欠感很多。
但這次到挪威,不一樣了!人家上課我聽不懂,弄個比手掌還小得多的翻譯機,就可以聽懂,而且可以選擇的語言極多!人家播放的影片,我看不懂,用翻譯機逐句來轉換,也可以聽得懂。如此一來,我就可以繼續與人討論。
老師放的影片,有些是已經在網路上公開的,例如挪威公共電視的節目。這時,只要用一般電腦切換字幕,所有翻譯,可以逐字逐句同步出現。也就是說,原來字幕是挪威語,切換後,每出現一句挪威語,就隨即立刻出現中文或任何想要的語言。
現在的翻譯越來越進步,但說要達到百分之百,是不對的,因為語言翻譯本身就不會有所謂絕對精準。可是,機器翻譯已能夠達意,能夠分辨人名和動詞,能夠把專業語詞轉譯得八九不離十,這已足以幫助完全不懂該語言的人,掌握影片內容和脈絡。
新媒體提供更多學習的選擇與彈性。以照顧服務領域而言,北歐國家物價是台灣五倍到六倍,利用新媒體,能幾乎可同步得到最新的資訊,同時節約可觀成本。各種訓練法教學,只要能在網路上看到,幾乎就能同步翻譯學習。挪威國家老人健康中心的學習手冊使用簡介,就是一例。
再以挪威公視非常有品質的長照節目為例,三年來所有單元清清楚楚,包含焦慮、監獄、酒精戒治等等。再點進去次系統,仍然可以看到完整說明。
我看了包含緩和醫療、安養中心兩集。記者採取參與觀察住進機構,與住民、醫師、照顧者互動,還有記者自拍自說。透過翻譯,這些內容都可了解。真不夠滿意,還可以切換成英語來對照,因為印歐語系用英語翻譯,比起譯成中文,似乎相對準確。如果讀者會丹麥語、荷蘭語,也很好交互使用。我還在好奇真是語系差別,或者投入建置翻譯的人才與資源差別。

挪威公視的長照節目線上播放平台,使用Google翻譯能將其翻譯成基本可讀的中文。
但至少,這些聽、說、讀、寫的翻譯工具成為溝通的橋梁,快速地將資訊轉為可吸收模式。
記得三年前去挪威公視學習社群媒體,當時挪威公視也很自豪他們開始將新聞上中文字幕,這樣他們的報導可以服務多少億華人。可是短短三年後,他們也不必費心了:因為網路可以自動翻譯。除非他們對某些新聞極為重視用詞是否恰當,又或者是從他們的媒體播送,那就得找專家編譯。要是一般民眾只想略知大概,光是翻譯軟體,就已經很夠用。
包括挪威在內的北歐國家,對於新聞和節目選材與台灣有些不同。或可說文化差異,但這未必是唯一解釋。還要看對人的價值和知識取向的看法,以及製作方式的創新。
例如,瑞典公視和丹麥公視在上午時段,都有不同的骨董、二手用品解說或拍賣節目,這讓無聊老人覺得有趣,雖然沒有以懷舊作為號召,但其實有這種元素。又如瑞典公視晚間八點播寵物兔子的手術,畫面不打馬賽克,兔子的主人親子一起訪問,這在臺灣難以想像。還有,挪威人划船橫跨大西洋的過程,因為有了GoPro攝影機和傳輸設備,可以連續播好幾個小時,如同記者的SNG到大西洋去了。另外,則是在冰雪荒野中展開的求生節目。
這些節目,天天擴展民眾視野,沒有誇張的字眼和標題,給民眾不同的思考,讓民眾因為看電視變聰明,或者更感覺到參與社會而少疏離。相當符合古典大眾傳播理論發展以來所主張的正向媒體功能。
如今,因為社群媒體、翻譯軟體,身在台灣的民眾,有機會打開這麼多扇知識的窗子,會更容易理解大眾媒體在新的處境下,如何回應社會需要和期待。有些人在台灣升學主義下,在離開正規教育之後,就對學習有若干排斥。要再重返學習機構,不只需要費用,還不一定得到期待的學習。如果能更快推廣這種新的終身學習方式與資源,必可彌補許多人學習資源不足的缺憾。一面突破學習限制,輔以個別經驗分享整合,則台灣知識交流更快,也不必再一直困於抱怨本地媒體內容而無奈。
延伸閱讀:

周傳久,公共電視新聞部記者,負責製作新聞雜誌節目專題。
自1995年獲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赴歐學習小朋友每日電視新聞後,多年來持續前往各國公共電視學習創新服務,透過卓新獎電子報等管道分享大眾。
2008年獲高師大成人教育博士後,研究各國因應高齡社會節目及在職訓練如何增進新媒體工作效能,期為為世界老化最快的台灣,共同找到更妥適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