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志|台灣評論人

 前情提要:

「一個有深度內容並能與公眾——尤其是年輕世代讀者——對話的媒體如何可能?一本雜誌該如何紀錄與介入一個時代的文化呢?」

這是我過去十年不斷在思考的題目。幸運的是,我有機會在台灣和香港、在不同媒介上,進行幾場媒體實驗。雖然不知道是否成功,但起碼,希望可以打開一些通往未知世界的門。⋯⋯

報導者》的願景

幸運的是,資深記者何榮幸和我與夥伴們一起創辦了《報導者》。那也是我第一次參與從無到有成立一個媒體。從可能的捐助者,到打算邀請的董監事,再到海選記者,我們兩人希望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模式。

我們希望打造一個非營利的,以公共議題、公共利益為核心的媒體。

第一、以深度調查報導為主。經驗上,許多深度長文,不論是報導或是評論,都引起很大影響力。

第二、我們要致力於許多新的互動技術、資訊圖表,影音呈現。畢竟網路世界應該讓我們打開多種說故事的可能,而不是反而自我限制成一種可能:一定要輕薄短小或腥羶辣口。

第三、重視視覺美學。好的版面設計和影像能讓深度文章更吸引人,更遑論每個世代都有屬於他們的感性(sensibility),這是媒體或創作要能去掌握的。

 

▍融合各界人才的《政問》

不久之前進行的第二個網路實驗是2015年底大選前,一群網路、設計、新創、新媒體圈的朋友深感面對即將來臨的總統大選,不能沒有關於台灣未來的重要政策討論。因此有了《政問》這個網路直播節目。

《政問》各界人才齊聚以直播方式為人民問政。圖:《政問》@Facebook (Fair Use)

參與者包括知名的設計公司 、攝影師、圖表製作公司、網路駭客、網路新聞媒體,與直播網站。第一季所有個人和公司都是義務參與,但做出了許多人認為從製作品質到內容都是台灣少見的優質節目。

節目型態是每週一次在網路上直播,由主持人(我)進行深度訪談與提問,來賓是重要的政策專家、意見領袖或官員,節目後半則由網友直接於線上提問。因為希望觀眾可以先對政策有一定了解,所以會先在網上提供資訊圖表的政策懶人包;我們也希望了解觀眾對於政策的不同偏好,並且尋找不同意見之間的共識,因此有了「polis」這個機制。

從內容到技術到美學,都讓《政問》成為一場媒體的新實驗:內容的深度訪談是古典的,但這樣的古典在這個時代不也是稀有的?。

人們早已厭倦了政治淪為無意義的喧嘩與爭鬥,期待著政治人物對台灣的關鍵議題提出具體方案,展開豐富的辯論;我們也相信總統與國會選舉不該只是政治人物的權力遊戲,而是應該由全民一起參與思索與決定,因為這是關乎台灣所有人的未來。

《政問》實際進行直播現場畫面。圖:《政問》@Facebook (Fair Use)

《政問》的目的是為台灣的未來提問,因此我們期待每一個來賓都能有他的政策解決方案。當然,這樣一場對話不可能是問題的最終答案,一個來賓的方案也不可能代表各種立場,但關鍵是,從這個對話出發去燃起更大的火花讓更多新世代的公民關注與了解我們的公共生活。

在2016年九月,被視為全世界最酷的雜誌《Monocle》在專題「電視的未來」中,以三頁大幅報導《政問》,是整個專題中份量最多的。

Monocle》九月刊雜誌內頁之一   圖:《政問》@Facebook (Fair Use)

《政問》當然未必能向全世界宣揚電視的未來,但起碼這場實驗希望創造一種一種不同的可能性,一種結合了古典式政策訪談與新媒體所蘊含的公民參與精神,一種在這個數位時代建立公共領域的探索。

▍台灣文化的《新活水》

2017年春天,我加入新一屆文化總會工作,想要辦一本雜誌來詮釋台灣文化。因為這個時代的台灣雖然在各文化領域都有不少優異的專業雜誌,但似乎還缺乏一本專注於探討文化趨勢與現象且讓不同領域對話的刊物。

這本刊物要有新聞感,去捕捉當下議題,但又不是跟隨最新的議題,而是要尋找正在湧現、或許尚未被人注意到的現象與趨勢。因此,這不僅是一本以專題為主的雜誌,也是一本文化的「慢新聞」(slow journalism)。我們在有限的資源下,決定製作一本雙月刊和網站。(因爲文總之前有本刊物叫《新活水》但停刊,我們沿用此刊名)。

在這資訊紛雜的時代,我相信雜誌應該要更有重量、讓人願意收藏,而非輕薄短小,所以每期以一個大封面故事為主來探索台灣重要的新興文化議題,視覺上也希望更大膽、更實驗性。當我和設計師第一次溝通時,他說像日本文雜誌Studio Voice嗎?我說正是。

我們期許,這個雜誌在內容議題和視覺美學上,都能有衝擊性,而不只是無關痛癢的。它能刺激讀者的大腦,也能挑釁讀者的眼球。

▍希望成為跨域理解的文化平臺

新活水》的另一個精神是希望成為跨域理解的文化平臺。封面故事的議題當然每期都很跨界,跨世代則表現在我們雖然主要是關注台灣新生的趨勢,但每期有一個「先鋒人物」系列向文化的開拓者致敬,且關注台灣文化歷史的拷掘。此外,每一期都有台灣與台灣以外的作家就一個主題進行「跨域對寫」。

2017年九月的第一期回首三十年前解嚴的文化爆炸,因為那是一場台灣歷史上巨大但卻未被好好認識的文藝革命。這同時也是一個對於出發的自我期許:因為那代前輩是真正具有想像力的革命,因此我們要向歷史學習。(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是冷門議題,但在後來不同的題目製作中編輯們都會發現我們繞不開這個歷史起點。)

2017年9月《新活水》雜誌復刊號封面。圖:張鐵志提供

第二期的「新台劇是因為該年有非常多優秀台劇,我們試圖深入探討這是一時的燦放還是代表一場新的運動。 

第三期「我的雜誌、我的世界以「小誌」為主,因為這兩年小誌與藝術書市集很受文青歡迎,也許多創作者用小小的雜誌來說自己的故事,於是我們鑽進了數十位小誌創作者內心深邃而美麗的井

2018年1月《新活水》雜誌第3期內頁。圖:新活水雜誌官網 (Fair Use)

第四期「台灣美學:尋找屬於我們的視覺語彙」是因為越來越多設計師從民間信仰出發創造新的視覺語言,我們希望提出這個關鍵問題,並重訪前輩設計師們如何思考屬於台灣的美學,例如劉開先生。

第五期「成人愛漫畫」是因為鄭問大展要在故宮展開,我們希望台灣社會可以更認識漫畫不只是青少年的娛樂,也是一門說故事的藝術形式,希望大家長大了還是要繼續看漫畫。

第六期「眾聲喧言:他們正在重新定義流行音樂」深度報導了正在出現劇烈變動的流行音樂,並且探索新世代創作者如何在音樂中表達他們的生活。

2018年7月《新活水》雜誌第6期探索台灣音樂的眾聲喧言。圖:張鐵志提供

第七期的「重回民間:當前衛藝術與上傳統信仰」也是看到從當代藝術到展會、音樂等,逐漸浮現一個新趨向:從民間文化尋找啟發與思想資源。

第八期是「大家說母語」以人物故事為主介紹不同母語創作者的音樂人、劇場和作家。

第九期「給明日的書店」介紹不同的書店模式,與那些最具實驗性的書店,期望為台灣書店找到新的可能。

2019年1月《新活水》雜誌第9期內頁。圖:新活水雜誌官網 (Fair Use)

2019年1月《新活水》雜誌第9期探討書店的未來。圖:張鐵志提供

第十期「歷史就是未來」。這幾年來,我們看到年輕世代用新創意如遊戲、音樂、藝術、桌遊、甚至日曆等重新詮釋與介紹台灣歷史與人權。更重要的是,對歷史的理解其實就是對未來的想像。

第十一期「同志專題」。524是人們預先知道的里程碑,所以很早規劃這個大型專題來回望台灣同志文化史,也檢視依然要面對的議題。

第十二期「台灣電影的下一部」。全面檢視台灣電影產業,並以下半年的幾部影片為主要剖析案例。

第十三期「點解香港:我們應該一起補的那堂課」。從六月以來的香港抗爭,台灣社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關注,但我們卻赫然發現,台灣社會對於香港的理解太少、知識太貧乏。因此本期希望和大家一起補課,從文學、媒體、飲食、以及香港精神等各層面來更認真理解香港的焦慮與渴望。

2019年9月《新活水》雜誌13期香港專題。圖:新活水雜誌官網 (Fair Use)

2019年9月《新活水》雜誌13期香港專題。圖:張鐵志提供

兩年來,《新活水》關注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創造者,試圖做為一名誠懇的記錄者,並用編輯和設計這門技藝來理解與詮釋這個時代的文化想像。

▍這是一場成功的實驗嗎?

市場算是肯定,有多期雜誌是博客來雜誌榜第一名,多期已經絕版。在2019金鼎獎,《新活水》拿到三個獎項,是獲獎最多的刊物:人文藝術類最佳雜誌、不分類最佳設計、最佳主編。

但我更希望的是,十年之後人們仍記住我們走過的痕跡,知道在這個歷史時刻,台灣的文化運動。

為文之時,我剛離開文總與與《新活水》,很感謝這兩年來我的團隊與所有合作的夥伴,我也相信這本雜誌會越走越好。

▍What is Next?

至於我個人接下來呢?

答案是:

還有幾個對於雜誌與媒體的瘋狂想法,希望有機會繼續實驗下去。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實習編輯:高雄大學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柯博川、黃喆安、張群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