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志/台灣評論人,現任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

「我是香港人,請台灣踩在我們的屍體上,想你們的路」,這是在台北的學生佔領國會運動中,一個香港學生在現場手持的一個紙板。

這次的台灣學生反服貿的抗議活動,前所未有地引起香港社會關注。許多香港學生在校園貼著聲援海報,不少人前往台北支持或者觀察,專上學聯也和台灣留學生一起在香港舉行聲援遊行。當然,香港社會們對台灣的關注,更多是對香港自身命運的焦慮,尤其是心繫著2017年普選前,風雨欲來的大規模民主抗爭。

同樣的,台灣在這兩年也越來越關注香港問題,尤其是所謂「中國因素」對香港的影響。都成為此次反服貿運動中,諸如CEPA的後果,香港新聞自由不斷受到的侵蝕,乃至中資銀行抽媒體廣告, 都被援引做為服貿對台灣可能衝擊的例子。

台灣和香港兩個島嶼之間的命運,的確越來越彼此相聯繫。

1945年,台灣從日本被交還給「祖國」,但在主權轉換的過程中,島上人民沒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個不滿與矛盾先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中爆發,而後人民前仆後繼追求台灣做為一個可以自我決定命運的政治共同體,卻始終被威權體制無情鎮壓。直到七十年代以後的民主化運動,才逐漸完成形式民主和政治主體性的建構──雖然我們也逐漸認清其中許多缺陷與蒼白。

香港1997年的回歸,同樣是被一個殖民國交回到所謂的祖國,人民同樣沒有機會表達他們的聲音與政治欲望,依然沒有真正解除殖民狀態。在長期殖民體制下的香港,未能發展出一個自主於殖民體制的公民社會,一個體現政治主體性的本土運動;八零年代之後,雖然有了民主運動,但欠缺深刻的群眾基礎,人民沒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公民」。89年聲援六四固然是一次集體政治意志的巨大展現,但並沒有改變香港人政治主體意識的薄弱。直到2003年,五十萬港人上街要求撤回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成為香港回歸後第一次港人意志與北京意志的直接碰撞,並自此逐漸浮現出此前欠缺的公民社會力量和政治主體。

此刻,台灣與香港都處於一個新的歷史時刻。

經過二十多年的民主化,台灣社會發現掌握政治權力的統治者依然傲慢,資本權力越來越龐大,發展主義的意識型態也依然肆虐著這塊土地。而台灣和中國的關係進入一個全新階段:既必須和中國建立一個合理的互動關係,也必須阻止跨海峽的政商聯盟對台灣自主性、民主和生活方式的威脅。

在香港, 從2004年保衛灣仔利東街起,到06、07年的保衛天星、皇后碼頭, 09年的反高鐵保衛菜園村運動,出現一波波的新的社會運動,涉及文化保育、公共空間、集體記憶、都市規劃等議題,反思過去主導香港的發展主義或者「中環價值」,重新面對人和土地的關係。

另一方面,回歸後的新矛盾以及殖民時期累積下來的舊矛盾,從政治到經濟到社會文化,都一一爆發。中港矛盾在近幾年如幽靈般糾纏著香港每個細胞:北京對香港政治、經濟、媒體、教育等各領域的控制與滲透日益增強,陸客自由行、雙非孕婦到搶購奶粉對港人生活造成的種種衝擊,都讓許多香港人擔心香港正在死亡──不論是他們熟悉而珍惜的生活方式,或是他們信仰的核心價值如自由、法治。因此,新一波「反中」的本土聲音開始越來越強大。

以新聞自由為例,香港記者協會2013年度年報是「烏雲壓城──香港言論自由面對新威脅」;而二十年前,他們發佈第一份關於言論自由的報告,名稱叫「當務之急:香港言論自由與1997」,顯然,比起二十年,如今更是當務之急。

而言論自由涉及的不只是新聞媒體。2013年七月,一本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書「香港簡史」,出版社竟然另外出了一本「和諧版」,把敏感部分刪去;秋天,香港芭蕾舞團的作品「紅樓夢──夢紅樓」,在公演時將關於文革和國共內戰的段落刪除,舞團同樣說是技術理由,但難以取信於人。

不過,在台港兩地,我們也都看見新的公民運動的崛起,八十後與九十後青年更展現出新的能量和想像力:不論是台灣的環境、土地、反都更、反媒體壟斷,反核到反服貿,香港的反高鐵、追求土地正義、反國教、聲援碼頭工人罷工,乃至新一波真普選運動,都看到青年人作為變革的先鋒。同時,在兩地同樣的現象是,主流政黨都在新的社會力量崛起過程中被邊緣化,被年輕人所不信任。

因此,台港兩地有太多值得彼此學習:同樣面臨新自由主義下的資本霸權,同樣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不平等和青年貧窮化,同樣面對所謂「中國因素」──台灣可以從香港更了解北京如何從過去到現在影響香港的政治、企業和媒體, 香港則可以從台灣二十多年來的民主運動以及本土化運動的進步與不足之處,得到許多啟示。

在這次台灣的佔領運動中,「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或者「不要讓台灣成為下一個香港」,成為許多台灣人或香港人高舉的口號。最早台灣人說這句話,是說擔心台灣的主權被鯨吞殘食,淪為和香港同樣的一國兩制下的特區。但這這句話在這幾年有了不同的意義,因為香港連「一國兩制」都逐漸不保:「一國」越來越大,「兩制」的界線卻逐漸消弭: 港人很擔心從制度到生活都走向「大陸化」。

香港的新聞自由確實受到很大威脅──烏雲不只困住新聞,而是壓住整個城市。但「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不應該成為一種失敗主義。香港現在面臨的客觀條件確實比台灣更不利,但在還沒有更多的戰鬥前,請別說香港已經成為一句屍體。

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