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李安在Woodstock屆滿四十週年之際,推出電影「胡士托風波」,重新燃起大家對60年代那段如花朵般燦爛歲月的想像和懷念。在地理和時空上都來不及參與的我們,該怎麼看待漫天飛舞的神話,又該在台灣創造怎麼樣的音樂想像?媒體在這之中除了塑造神話還能扮演甚麼角色?
作家張鐵志說:「高中、大學看到別人寫介紹woodstock的文章,覺得這是一件很難想像的事情。幾十萬個年輕人聚在一起,歌唱、擁抱,不只是音樂節,更是一種生活的體現。從此覺得音樂節好像應該就是這樣,有一種解放的氣氛,一種浪漫的異國想像。近來,我則比較嘗試解構這個烏托邦,因為後來的人還是比較天真地看待那一段時光。但其實那是個黑暗,充滿戰爭、暴力和仇恨並非美好、燦爛的時代。當時他們只是逃避在woodstock這個地方,進行三天三夜的愛與和平,對大時代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讓愛與和平變成更集體的力量。」
媒體在當時更把woodstock音樂節妖魔化,視之為洪水猛獸,紛紛質疑主辦單位無法處理大量湧入的人潮,而且深怕嬉皮們會污染湖泊、弄髒草皮。張鐵志說:「這和現在的台灣很像,例如春天吶喊一開始也被視爲迷你版的烏托邦,但是在比較保守的年代裡,媒體也比較容易看到青年文化黑暗的那一面。」就像音樂節的本質,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後,同樣被不願深入理解的主流媒體用各種標籤,如毒品、性交、意識形態給綁架。
漠視非主流音樂 媒體報導偏差多
張鐵志認為,過去大眾媒體很少對非主流音樂表示關心,這和西方國家很不一樣。因為台灣媒體只關注偶像型的音樂,使得獨立和主流分開,這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以人權為例,因為這些議題在台灣不夠深耕,使得我們想找有知名度的音樂人推廣人權議題,卻被既有的環境阻礙,導致那些有知名度的音樂人因為議題敏感不願參加。但是我們需要他們吸引更多的聽眾,而不是只唱給自己人聽。這是在舉辦文化和議題結合的活動時,所面臨到比較大的問題。但是在西方,以搖滾樂為例,本身就是主流,大部份知名的樂團,例如U2、Radiohead、Coldplay也都曾在媒體上大方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他們的表態,多少也讓聽眾關注到音樂以外的其他事情。
今年暑假「野台開唱」的停辦,讓大家開始思考台灣音樂節的可能和不可能。近幾年,在台灣三大音樂節的場地都可以看到不同議題攤位的林立,不論是人權、性別、另類媒體、環境等NGO組織,都會利用這樣的場合大大推廣自己的理念。儘管越來越多的音樂創作者也不斷用創作,關注自己在乎的社會議題,但是我們又要如何讓音樂節當下的共感形成共識,使之組織、延續,讓音樂真正實踐革命、進步和政治性?而不只是情感逃避在三天三夜的嘉年華會裡。
「所以去年國際特赦組織為世界人權宣言六十週年舉辦的小地方演唱會,我們就希望來聽表演的人,可以留下e-mail,維持聯繫方式,讓我們在之後舉辦各種活動、訊息都可以告知、分享,主動邀請參與。」張鐵志說,這樣的經營不容易,可是它的確很重要。
結合社會議題 獨立音樂爭發聲權
近年來台灣隨著獨立音樂的蓬勃發展,在面對主流媒體忽略、選擇性的報導音樂節,而模糊了搖滾樂反叛、抗議的本質時,音樂和議題的結合卻也日益頻繁。如今年暑假在貢寮,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及鐵馬影展共同籌辦的反核活動,除了播放韓國反核廢料紀錄片—-蒲安人的慶典,也加入在地市集和音樂節,展售反核資訊。七月在北市鬧區聲援西藏自由的音樂節、08年底國際特赦組織舉辦的小地方音樂節,都共同的利用了網路媒體的特性,作為為邊緣性社會議題發聲的工具。
不論是架設網站作資料庫的整理,或使用BBS、Facebook、INDIEVOX等裝置串聯、散播消息,都同樣利用了網路快速、費用低廉、媒體近用的特性。在資訊社會的時代裡,網路用不同於主流媒體而採游擊的方式,使之成為一個發聲平台。2008年11月的「野草莓」事件,就是一種在網路上串聯、然後實踐在現實社會的體現。
也許網路這樣的新興媒,可以是一種新的出口。但是在現實世界裡實踐運動,仍是需要實體組織長期的作用。張鐵志認為,網路的行動有各種可能性,比如苦勞網,作為凝聚社會運動的一種能量,或者樂生利用網路、募款、買廣告宣傳等等。網路在這幾年台灣的社會運動的確扮演重要角色,這在過去是很難想像的。但是運動還是得靠長期草根組織的累積。
例如美國「Daily Kos」這個部落格的興起,即以網路成為美國政治中重要力量的開始。它們用網路動員、募及小額捐款、成立實體組織,具體在主流媒體上刊登廣告,建立捐錢者的信任,並且游說議員、遊行催票等。這場由下而上的草根戰役,即增加了人民介入政治的可能性,並且引起主流媒體的關注,擴大影響力的範圍。這可能是一個開啓公民參與公共傳播、發展民主機制的按鍵。
抗議音樂節 集體面對不公不義
而主流媒體除了訂立標籤,還可以做些甚麼?
Rock the vote(簡稱RTV)是美國一個非營利組織,他們鼓勵年輕人投票,說出自己的想法。並找大明星如Queen Latifah拍攝電視廣告。更長期和美國MTV頻道合作,開闢「選擇或失去」(Choose or Lose)節目,深入分析候選人以及和年輕人習習相關的議題。不同於傳統媒體的選舉報導,RTV利用年輕人喜愛的大眾音樂頻道MTV,傳遞不同的政治訊息。鼓勵年輕人走入政治,關心各種公共議題,用選票展現民主體制的根本精神。
另外MTV電視也舉辦了一項關於自由的運動—-EXIT。MTV EXIT關注全球數以萬計的人口販運受害者。他們請來明星,如樂團Radiohead、The killers,配合音樂拍攝錄影帶,呈現各種被逼迫及欺詐從事非法交易,如性交易、勞工交易等故事情節。這使音樂的政治議題性提高,不再只是消費文化的層次,讓喜歡樂團或者名人的青年朋友,在看到MTV的同時,也看到世界上某個角落正在發生的社會事件。
反觀台灣,年輕人對音樂和政治大多抱持着,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的態度。在主流媒體上長期的唇槍舌戰所導致的後果就是,人們對很多與自身相關的公共議題視而不見或者理所當然。張鐵志說他想辦一個抗議音樂節,包含不同議題。用一個月的時間,在台北的各個地方,比如在樂生療養院、The Wall、公館女巫店等,結合各種不同議題,並且和各個NGO團體合作,以問題意識清楚,但是多元的方式,在台北各地,形成一股集體的力量,抗議所有的理所當然。
Woodstock已經是永遠無法參與的過去。從大安森林公園一路唱到兒童樂園的「野台開唱」也停辦了。貢寮海洋音樂節的沙灘一天一天在減少。四十年過去了,我們仍舊需要愛與和平,我們依然面臨各種問題,然而我們是逃避還是面對?冷漠還是疲憊?而這又該是個最壞的時代,還是最美好的時代?
備註:
張鐵志,2004年出版第一本書《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結合搖滾論述、政治分析以及文學書寫,獲選為該年十大好書。2007年出版《反叛的凝視:他們如何改變世界》書寫當代美國的文化與政治。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理事。
INDIEVOX:使用者可以自行註冊上傳音樂以及自定價錢,並且專主於獨立音樂,也提供各種宣傳工具,比方說使用者可以自行轉貼indievox的播放器貼紙在自己的部落格與人分享。
延伸閱讀:
張鐵志(2004)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
張鐵志(2007) 《反叛的凝視:他們如何改變世界》,台北:印刻
以利特‧泰柏(Elliot Tiber)、湯姆.蒙特(Tom Monte)(2009) 《胡士托風波》,台北:遠流
胡士托.音樂節.我的狂飆年代,刊登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五卷第十二期
集體的狂歡,神聖的共感/李明璁,刊登於《The Reader 誠品‧學》2009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