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鉅華|🇬🇧🇺🇸🇩🇪🇧🇷 分歧世界中客觀新聞之重要性

何鉅華|英倫傳真・資深媒體人
現今新聞傳播渠道多元多樣,而廣大受眾的喜好改變了嗎?還最重視什麼?看來我們一向奉為圭臬的金科玉律恆久不變,新聞傳媒只要恪守客觀公正,不偏不倚,仍會繼續受到觀眾讀者捧場。
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學院為此委託做了研究,結果確認現今觀眾讀者還是十分重視媒體秉持客觀公正,並期望新聞報導要與觀點評論清楚區分,至怕你混為一談,含糊視聽。
一致贊同的理想新聞模型
這個今年進行的研究名為《分歧世界中客觀新聞之重要性》(The Relevance Of Impartial News In A Polarised World ),來自 ???????? 英國、???????? 美國、???????? 德國和???????? 巴西的大約 12 個所謂「數位新聞積極消費者」的群體,總共 52 人參與研究,研究顧及他們足以反映不同的政治背景及本國的種族多樣性。研究報告顯示研究參與者一致贊同理想的新聞模型是以事實為核心,而報導的語境,有關分析和觀點,則由裡而外排列,層次分明(如下圖所示)。
閱聽觀眾理想的新聞模型。圖: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學院《分歧世界中客觀新聞之重要性》研究報告(Fair Use)
研究報告稱,參與研究者都對新聞製作要求甚高,期望報導反映事實、客觀公正,並要與論述清楚區別開來;標題用語尤須重視,而電視新聞播報時若露出任何情緒反應,都有可能會被視為帶有偏見。
參與研究者一般認同報紙是具有權威性的訊息渠道,但年輕觀眾則較多認為許多報紙僅代表老一輩的思維及他們所不認同的舊的社會價值觀。
參與研究者認為,在印刷報章中,社論和意見往往都能清楚標示,但網上內容則不然,沒有那麼清楚。報告指出,傳媒要將意見清楚標明就會受到觀眾廣泛重視,有助他們「理解新聞」。
報告說:「觀眾一般上把意見看成是對事實的補充,但普遍都希望先要確定事實,最不想見到兩者混淆一起。」
報告引用了一位推特用戶的話說:「以前是新聞告訴我們發生什麼事,公眾自行決定他們的感受。但現在則是新聞告訴你怎樣感受,公眾才確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研究參與者認同,在社群媒體上查找最新消息,的確快捷方便,但大家也認為它不太可靠,理由是分享得來的消息可能不準確,更不用說是否客觀公正。研究參與者指出,社群媒體的「資訊傳送結構」本身就很難區分新聞和觀點。
報告發現,儘管社群媒體都被視為「充斥己見」且缺乏質量控制,但人們亦會體認這畢竟是社群媒體的一種市場特性。不過,報告同時指出,社群媒體用戶們也會嘗試從眾說紛紜中自行篩選來重塑某種客觀公正。
對於 Youtube 及 Podcasts 上的內容,研究參與者都有類似上述的看法。
另一方面,據研究報告指出,人們似乎不太會擔心網路訊息集中聚合平台(News aggregator,又稱聚合器,如「谷歌新聞」)上新聞來源的公正性,大概都有種先入為主的看法,認為這類平台既是專為採集新聞而設,因此不會「與其他內容混雜」。
英美電視新聞不同評價
報告稱,美國觀眾和英國觀眾對電視新聞的觀感截然不同。在美國,很多全國性新聞節目都被認為大多「充滿了意見及語帶爭拗,這可能會催化分歧並導致政治兩極分化」。
在英國,人們普遍期望各個重點新聞節目在報導上能夠繼續保持客觀持平。報告稱:「談話式較為隨和的播報風格可以使新聞更具吸引力,更易為觀眾接受,但也更有可能因主持人無意中流露偏見而影響對公正的評價。」
研究參與者大體上對電台新聞評價最高,普遍認為電台新聞廣播多屬客觀公正,至於「電台的討論、辯論和接聽聽眾電話的節目都被接受為發表意見的地方,也符合電台的定位,亦是其本身的價值所在」。
措詞用字免含偏見
研究報告著重討論了新聞報導措詞的重要性。
報告指出,讀者都很留意新聞標題所表露的情緒,由此也反映報導的偏袒程度。標題用語危言聳聽自會被視為立場偏頗,事實上,全文中的任何片言隻語不當隨時都會影響整個報導予人不夠客觀的觀感。
當然,較激的用語或會增添可讀性,也更易使讀者產生共鳴。報告稱,畢竟,過份追求客觀公正或會使到閱讀變得乏味。但對於新聞報導,大多數人始終情願見到較為中性溫和的措詞用字。
電視記者流露真情的時候
電視記者在報導中如果表現出個人感受的情形,比如在報導災情時感動流淚,受到一些人的歡迎,尤其是年輕觀眾和政治立場較為左傾人士。報告指出,這種情感宣示容易惹人同感,幫助觀眾與故事建立聯繫,也可使新聞更具吸引力。
「以一本正經的嚴肅風格來播報新聞,仍然普遍不受歡迎,較隨和的形式則往往更易被接受。不過,後者播報方式則較易於暴露主持本人的傾向。」報告稱,流露感受被視為「一種個人默默然對故事的評論,當觀眾有同感時會被接受,但當觀眾有不同的看法時,這便成了問題。」
情緒化報導可使新聞更具吸引力,但這也可能有損新聞的客觀性和公信力。新聞機構如何作出平衡取捨,視乎他們市場定位,是否試圖吸引更廣泛或更多某部份的受眾。報告稱,「對於處理嚴肅的事情或政治性的報導,則需要更加審慎。」
新聞報導展現情緒的相關案例。圖: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學院《分歧世界中客觀新聞之重要性》研究報告(Fair Use)
影響客觀公正的三大方面
研究報告指出,有可能影響新聞的客觀公正,來自下述三個方面:
1. 個人偏見:新聞記者或主持人把個人看法和觀點,捲入新聞之中,無論是在所寫/所說的內容中,或是在情感上流露太多,無論是無意的還是有意的,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這可能包括來自所謂「群體思維」,這是指那種偏見早已存在於家人、朋友或同事之間,而一直沒有察覺到。
2. 由於錯誤平衡的偏見:為強求平衡而採用了其他錯誤的觀點,結果變得不客觀公正,那類觀點之所以有錯是因為早被認定為不科學或依法不合。這是採用上的問題。
3. 因遺漏造成的偏見:不報導某些觀點或使某類聲音沉默,這可能會使某些人被邊緣化,覺得沒有受到理會。這是一個排斥問題。這是最惹人反感的偏見形式,因為它否定了一些人的代語權。
報告指出,最後一點是最不明顯地違反了客觀公正。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腐蝕信任,「尤其是對於那些認為自己的觀點正在遭到壓抑的觀眾」。
報告稱:這情況在私人科技平台上較多出現,比如目前在西方國家,反映政治右翼的觀點看法上就已不成比例,而這情況確實也對利用這些平台分發內容的傳統媒體品牌的公正觀感產生了影響。
報告最後稱:「記者和新聞機構需要仔細考慮他們的市場定位,他們所努力建立的信任,以及偏離公正性如何影響這些信任。」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劉致昕X李雪莉X陳信聰|真相製造時代,公共議題還能有話好說嗎?
- 李宗憲|????????菲國名人採訪獨裁者兒子惹議!為何新聞專業在網紅時代更顯重要?
- 抗議報導也會不一樣?新聞處理自由派與保守派的雙重標準
- 在民主退化的浪潮中,社群媒體該如何負起責任?
- 社群媒體應不應該對用戶言論負責?檢視引發廢除爭議的????????美國《通信端正法》第 230 條
- NPR 公布新道德政策 有條件允許記者參與示威運動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