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露薇X李志德X張惠菁X盛浩偉|從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談起:深入絕境!烽火前線中的眼與手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閭丘露薇:「記者之所以是記者,因為他在現場。」
因應《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一書的出版,衛城出版社舉辦線上講座「什麼樣的真相值得付出生命?」,邀請到????????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也是????????伊拉克戰爭時唯一在現場直播的華人女記者,閭丘露薇主講,《鏡文學》文化組副總編輯李志德擔任與談人,並由衛城出版社總編輯張惠菁及本書主編盛浩偉共同主持。
瑪麗・柯爾文(1956-2012)是著名的戰地記者,標誌性特徵是「獨眼女俠」,職涯 30 多年一直在戰爭的前線報導新聞,於2012 年 2 月 22 日在敘利亞政府軍炮擊霍姆斯市時殉職。圖:Marie Colvin @Facebook (Fair Use)
《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是由????????英國的第四台國際新聞編輯琳賽.希爾遜(Lindsey Hilsum)為好友瑪麗.柯爾文(Marie Colvin)所撰寫的傳記。她曾與瑪麗.柯爾文共事,在柯爾文過世後,獲得授權查閱柯爾文的 300 多本日記,並訪談柯爾文的親友,記述了柯爾文的職涯與私人生活。
書寫並記憶歷史的人
閭丘露薇表示,進行國際新聞報導,尤其是戰地報導時,人脈尤其重要。圖:陳洧農擷圖
閭丘露薇說,自己第一次和柯爾文錯身而過,應該是在????????阿富汗,而那也是她第一次報導戰地的國際新聞。她事先向公司要求,帶著一位資深攝影師同行。這位攝影師不只在????????六四天安門事件時待過現場,也是一位戶外運動愛好者,他準備的各種應對惡劣條件的求生裝備,讓採訪的過程順利許多。
想到近來塔利班在????????阿富汗重新掌權,閭丘露薇略帶感嘆地說:「我們總說歷史是往前走的,但現在想想,有的時候它會往回退喔,20 年前真的是看著塔利班被打敗離開了喀布爾。」
影響戰地報導的因素
瑪麗.柯爾文的能力與熱情使她長年得以來不斷往赴戰爭的最前線。圖:陳洧農擷圖
班加西(阿拉伯语:بنغازي)是位於利比亞北部錫德拉灣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也是該國第二大城市。米蘇拉塔(阿拉伯語:مصراتة)是利比亞第三大城市。兩市相距 806 公里,車程約 8 小時 9 分。圖:鄭凱榕擷圖
除了人脈,另一個會影響記者進行國際新聞採訪時順利與否的要素,就是自身所屬的機構。在國際新聞報導當中,中文媒體的重要性經常不及英文媒體。另外,媒體類型也會影響採訪的複雜度,如果是報紙媒體,可能只要一個記者加上一位攝影師,但是電視媒體在採訪時,工作團隊更龐大,要考慮的因素也就更多。
閭丘露薇說,每個在前線的記者都想走到最前,但是很多時候必須評估風險,也要考量雇主願不願意讓記者承受這樣的風險。在記者和後方管理層的溝通當中,像柯爾文這樣資深的記者,溝通的力量就更大。「我覺得非常佩服她,你會看到一個記者前輩為了走到最前線,她用所有可能的辦法去做。」
為什麼記者要「在現場」?
張惠菁生長在 80 年代,對於國際新聞在台灣不再受到重視頗有感慨。圖:陳洧農擷圖
張惠菁談到,在 80 年代台灣的報紙和電視新聞都有蠻多的國際新聞,反觀如今的新聞生態,可說今非昔比,「親臨現場」這個價值觀似乎已經不再被台灣的媒體看重。另一方面,人們現在經常在網路上簡單的轉發新聞,卻沒有想過,在新聞的背後,有人為了接近真相做出了努力。
閭丘露薇表示,除了在戰地或天災現場,記者也可能因為政府或各種利益團體的壓迫,而遭受人身安全的威脅。「我要不要付出這麼多代價,到現場報導?」是 20 年來她和學生及年輕同行討論最多的問題。
「我自己切身的體會是,不在現場所寫的報導和在現場所寫的報導,差別會非常大。」閭丘露薇說,雖然記者在後方可能因為資源較多,距離較遠,而能夠有更廣闊的視角,但在現場能看得更細緻,能提供很多不在現場就看不到的地方。例如她去採訪????????泰國軍事政變之前,也覺得曼谷應該很危險,但實際到現場之後發現,危險的區域僅限於一條街區,那裡確實不時有流彈飛過,但是「再走兩條街拐個彎,你就坐著吃河粉,周遭的人生活如常。」
閭丘露薇以近來????????緬甸急遽惡化的人權局勢為例,說明當有記者在的時候,人們還能大略了解內部的狀況,但是當記者都被趕出來,或是訊息被屏蔽,就如同訊息的黑洞一般,完全無從得知裡面的人怎麼樣了。她說,有些人也許認為,其他國家的人跟自己沒關係,但是換位思考,如果有天同樣的事發生在自己的社會,可能就需要記者或媒體讓國際社會看見,才能得到協助。
「這是我覺得記者在現場的最重要的意義。如果你只是在後方 copy & paste,其實就是在不斷重複同樣的視角。因為你來源就是那麼多,所以不可能有新的東西會透過後方的編輯展現出來。」
閭丘露薇說,以前媒體有很多駐地的特派員,他們熟悉國際事務,做報導游刃有餘,現在則是事件發生才派人過去。「我就是典型的降落傘記者,每次哪裡發生什麼事就把我扔過去,但是我深深感覺到,我這種記者和專注於該地區報導的記者,其實差距是蠻大的。」
記者與法律:採訪的倫理問題
瑪麗.柯爾文為了採訪所做出的努力令李志德印象深刻。圖:陳洧農擷圖
李志德提到,這本書的前言第一句話是:「我在跟同行討論要不要偷渡。」這句話揭開一個重要的倫理問題,即:記者要不要遵守政權的法定邊界?「譬如說像????????緬甸這樣的極權國家,它劃定了一個界線,我明知這個界線後面有一個難民營,越過就可以採訪,那我要不要過去?我要不要遵守這個法律?」
閭丘露薇表示,自己就曾經在跟著????????中國官方代表團出訪時,因為沒有遵守????????緬甸的規定,擅自在街頭採訪,而被遞解出境。「如果我不是那個國家的人民的話,我當然是會去踩線的,因為覺得最多就是把我遞解出境,可能沒有太糟糕的後果,但如果你是這個國家的國民,那就跟現在的????????中國記者一樣必須自問:我到底能做到多少?」
她說,以目前的狀態而言,不太樂觀,因為做出來的新聞很可能發不出去。以中國來說,以前還可以靠著微博或微信這類自媒體的平台,但連這樣的窗口都沒有的時候,記者即使有最大的熱情與能力,也是力有未逮。但她也提到,如果是當成自己的私人紀錄,等待能夠發表的那天到來,那也會是很有意義的事。
性別為戰地記者帶來的差異
閭丘露薇說,戰地報導是一個非常男性化的領域,許多行為學研究顯示男性記者較注重衝突與政治性,較缺乏對於人性或弱者的視角,因此如果能有女性的記者介入戰地報導時,展現出來的畫面會更加多元。
然而,相較於男性,女性進行戰地報導的門檻與代價卻更高。閭丘露薇說,研究指出,女性戰地記者的平均學歷、情緒控制能力都比男性戰地記者要高,而工作時間的不穩定與高頻率的出差,也使得女性戰地記者的單身率高於男性戰地記者
她說,女性戰地記者要展現兩種特質,一種是「比男性更男性」,才能保護自己;另一方面,有時女性記者又可以利用自己的女性特質獲取更多採訪的機會,因為對方可能會覺得女記者不像男記者那麼具侵略性或需要防備。
閭丘露薇也提到,其實在性別不平等的地方,對男性的要求更高,其所承受的壓力也更大,因此即便男性記者不太會表現出來,但也會有很多心理上的創傷。
媒體該如何為記者「做好準備」?
李志德提到,2019 年在????????香港,他本來以為自己是採訪街頭抗議,沒想到突然之之間街頭就成了「戰地」。當時不論是在地或國外記者多少都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留下心理創傷。媒體機構該怎麼處理這種狀況?
閭丘露薇說,示威在未來可能會更常態化,2019 年不單是????????香港,在????????智利跟其他地方都能看見,記者在採訪示威的過程中被攻擊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當社會兩極化之後,在中間的記者很容易就會受到不同政見者的攻擊,也包括警察。
就她的觀察,相較於歐美的大型媒體對記者有敵對環境採訪的訓練、心理輔導、保險等資源,????????香港跟????????台灣的媒體機構做的相對要差上許多。這可能是肇因於歐美新聞機構有深厚的歷史,也較有到世界各地採訪的經驗與需求,不像????????香港或????????台灣媒體較專注本地新聞。
誰才是記者?
盛浩偉認為,現在自媒體雖然蓬勃發展,卻也和主流媒體間形成具張力的關係。圖:陳洧農擷圖
盛浩偉談到,傳統上認為記者有專業的訓練,知道如何讓消息盡可能客觀地呈現。在如今「自媒體」蓬勃發展,人手一支手機就能直播的情況下,不知道記者是如何看待自身與自媒體間的張力?
閭丘露薇表示,說到底這就是社會如何定義記者這樣的職業或身分。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之前,主流媒體記者普遍對於「網路媒體」沒有好感,認為他們不懂規矩,會把現場的採訪秩序搞亂,或者他們不嚴謹的報導使得社會對記者的觀感變差等等。
但是她認為,所謂的正規媒體記者不見得就有做好記者的職責,其中也不乏政權的傳聲筒。如果這類人也被認可為記者,那為什麼沒有在媒體機構工作,但卻同樣在現場報導的人不能被稱做記者呢?
她說,????????香港的主流媒體一開始不太喜歡這些網路媒體,但是當主流媒體的報導空間越來越窄之後,他們反而很感激這些獨立記者,因為他們彌補了情勢的缺失。
李志德補充道,在????????香港 2019 年的抗議當中,最激烈的時候全香港都在發生事情,任何主流媒體機構都不可能在每個重要現場,「所以有些地方,例如警察開槍射擊抗議者的畫面,或是831事件中衝到地鐵對著平民噴胡椒噴霧的畫面,都只有獨立媒體拍到,後來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證據。」
閭丘露薇說,網路媒體可能有很多缺陷,但是解決缺陷的方法並不是不承認他們是記者,而是提供更多資源,比如說新聞學的培訓,讓大家採訪的水準、寫作能力,或者是對新聞製作的認同感與熟悉度更進一步,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社會對記者有一定的要求,來自受眾的要求或業內的批評肯定可以幫助網路媒體或自媒體從業人員的成長。」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梁東屏|什麼是好的國際新聞(1):亞洲只有日本媒體稱得上國際媒體
- 梁東屏|什麼是好的國際新聞(2):從賈拉拉巴德到喀布爾——一個巨大的戰爭博物館(上)
- 梁東屏|什麼是好的國際新聞(2):從賈拉拉巴德到喀布爾——一個巨大的戰爭博物館(下)
- 梁東屏|什麼是好的國際新聞(3):台灣記者神通廣大
- 梁東屏|什麼是好的國際新聞(4):如何做出好的國際新聞?
- 梁東屏|什麼是好的國際新聞(5):烏龍新聞闖大禍
- 楊智強|????國際新聞????記者:奔走於險地的信使
- 張翠容|作一個戰地記者 不可不知道的事
- 國際記者聯盟亞太辦公室主任Jane Worthington|「IFJ媒體權益台北培訓營」(上)——播下媒體監督的種子
- 國際記者聯盟亞太辦公室主任Jane Worthington|「IFJ媒體權益台北培訓營」(下)——媒體監督教戰守則:在地串連、星火燎原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