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伯崧X胡采蘋|網路聲量、帶風向,政治局外人的時代

2021 年 02 月 25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白欣|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外面的世界越,你一定要保持越。不要容易被外面太過熱燥的事情,影響你對新聞議題的判斷」——許伯崧

「我的金融記者生涯是很的,我還沒到的話,記者會是不會開始的。」——胡采蘋

隨著社群媒體與網路的發展,傳統媒體的媒介方式不斷精進,閱聽眾也有更多元且便利的途徑分享個人論點、選擇接收訊息的管道。在這樣的背景下,群眾該如何區辨風向?網路對媒體又帶來哪些衝擊與改變?

政大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主辦《媒體最好與最壞的時代:觀點,思考,沙龍》系列論壇,第四場論壇邀請(編按:時任)聯合報《鳴人堂》主編許伯崧,分享身為公共論壇的編輯觀察到哪些現況。而財經作家胡采蘋則以過去在阿里巴巴等電商的經驗,說明行銷與通路對於風向形塑的重要性。

公共論壇的轉變 年輕人到底去哪了?

許伯崧分享,讀者有 65% 以上使用手機瀏覽《鳴人堂》網站的情況下,編輯得要考量如何安排介面的廣告版位,以避免改變截斷文章的節奏感跟結構。圖:白欣攝

2014 年,是許伯崧入場的一年,恰逢公共論壇興起,聯合線上也投入市場,籌措《鳴人堂》,許伯崧自此踏入公共論壇。

多年觀察下來,許伯崧發覺台灣的公共論壇隨時間遞嬗,已有許多變化。其中一個現象是,公共論壇的語言呈現越來越偏向學術化,加上網路沒有篇幅限制,文章字數也不斷增加。

不過,最大的改變,在於年輕群族接收資訊的管道越趨分散。許伯崧以《鳴人堂》的網站為例,18 到 24 歲的讀者只有 7%,甚至比 65 歲以上的讀者還少,且不管在哪家公共論壇,這個年齡區間都是最少的閱讀群眾。許伯崧訕笑道:「這對一間 70 年老牌的公司來說,就會覺得年輕人到底在哪裡?」

事實上,同樣的年齡區間來到 Instagram(簡稱:IG),卻是使用最高的年齡層。一次採訪大學生的過程,許伯崧發現資訊的傳播變得非常破裂、碎片化,連一則 IG 限時動態,也能成為獲得資訊的來源。更讓他體認到,年輕人並非不關心公共議題,只是他們會選擇到自己偏好的媒體接收資訊,例如 IG、Dcard等。

當代編輯的二三事 網路時代下的新思維

「當代編輯你似乎沒辦法用編輯這個名稱,去框定他在做的事情。」

許伯崧指出,由於媒體形式須隨著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而有所精進,編輯處理的產品類型除了文字以外,增加不少新工作。

舉例而言,過去《鳴人堂》的編輯還曾做過線上直播、大型辯論賽事、影音短訪、講座,更在今年開創 podcast 節目。但許伯崧坦言,傳統媒體不斷追逐社群媒體,做內容與媒介方式的調整,是相當耗力的事。

網站編輯的養成過程,對許伯崧留下好壞參半的影響。數據化導向的思考模式,讓他在看到新聞題目的當下,就能知道大概會有多少流量,卻被數字轄制。

不過,數據同時也造就不同的思維,比如在讀者有 65% 以上使用手機瀏覽《鳴人堂》網站的情況下,編輯得要考量如何安排介面的廣告版位,以避免改變截斷文章的節奏感跟結構。

許伯崧另點出,若網站內容變成 Youtuber 的素材,可能會帶來更多流量與效益,同時促進議題的討論,成為當代議題溝通的轉型和趨勢。

風向怎麼成為風氣?我們該有哪些識讀能力?

美國已故大法官 Ruth B. Ginsburg引用美國知名憲法學者 Paul A. Freund 的名言說:「法律不受當日風向影響,但將受到時代風氣影響。」(We must not be guided by the weather of the day, but by the climate of the era.)

許伯崧解釋,從風向到風氣,在於信念到價值的選擇。也許人會因抱有公平的信念,而去促進性別上的平權、法律上的人人平等,當這份信念形成文字上的價值,就是從風向到風氣形塑的過程。

雖然許伯崧認為「帶風向」是中性詞,但「帶風向」跟「資訊戰」對他來說常常是一體兩面,他以 2020 年總統大選的觀察為例,當時許多臉書匿名粉專發文稱中南部選情告急,但選前民調和開票結果皆非如此。他直指這樣的行為是一種情緒多元跟恐怖訴求,也導致社會過度強調恐懼氛圍的後遺症。

因此,許伯崧期許,作為閱聽眾,應具備辨析媒體、訊息來源與內容的識讀能力,並自帶去情緒的濾鏡,「外面的世界越熱,你一定要保持越冷。不要容易被外面太過熱燥的事情,影響你對新聞議題的判斷。

數位化的衝擊:最「威」記者從零學習

「我要不要活下來?」胡采蘋只問了自己這麼一句話。圖:白欣攝

胡采蘋,一位曾相當「威」的記者,「我的金融記者生涯是很威的,我還沒到的話,記者會是不會開始的。」

然而,在 2013 年,她遇見人生最痛苦的一年。那年,微信推出公眾號,當時在北京財經雜誌工作的她,充分感受到電子數位化對紙本媒體帶來的衝擊。過去是銷量最好的雜誌,但後來廣告量節節下滑;曾經記者會是等她到才開始,慢慢變成網路記者坐在她前面、網路記者沒到場就不會開始。

位子越挪越後面,胡采蘋毅然決然跳槽到網路媒體,卻遇上了更大瓶頸——不會做網路。以前不懂財經、金融知識可以硬背,但她對網路毫無頭緒,沒有教科書可以看、沒人可以問。那時公司最威的,是一個 25 歲、把公司微博從零變成兩百萬粉的後輩。

「我要不要活下來?」胡采蘋只問了自己這麼一句話。跨過心裡的坎以後,她向那位後輩學起做網路,慢慢理解如何在網路上做有效的傳播,也開始在網路上發表文章。

而後,她被挖角到杭州,來到杭州最大的一家公司——阿里巴巴。

但由於在臉書上發表太多政治言論,胡采蘋被中國黨媒出征,稱「台獨女窩藏阿里巴巴、教壞大小孩」,被攻擊到公司強迫她休假,也因此離開阿里巴巴,轉往上海的商侈品(編按:商標奢侈品)電商工作。

電商也能創造「風向」?企業如何建立「媒體矩陣」?

「你讓大家都開始講同一件事情的時候,風向就會帶成功。」胡采蘋分享,阿里巴巴這樣的大集團做行銷,與帶風向的技術活很有關係。

要想在媒體上創造出震撼的議題,就得先做好「議題設定」,傳播到各個通路。胡采蘋點出,通路是最重要的關鍵。「你要把所有的通路都佔住,不停的發消息。」像每年創造驚人銷售額的雙十一購物節,便會透過不斷更新活動訊息、每達億元的銷售成績就會刷新消息等做法,佔據媒體通路。

除了通路之外,胡采蘋也提到,數位時代下,許多大公司會建立「媒體矩陣」,強大的媒體矩陣,是帶風向的關鍵之一。她以中國最大的家電集團—海爾集團為例,旗下有兩百多個微博號、一百多個微信號,客服、產品、地區分公司都有各自的帳號,分頭處理企業形象,且強化內容產出,以搶佔流量。

胡采蘋說:「你要帶風向,你要能壟斷這個媒體環境是絕對重要的事情。」尤其在網路時代裡,人類認知的載具已產生改變,傳播行為也不如過往八股。胡采蘋總結,如何在短期內獲取大量關注,快速跟上時事話題、佔領媒體通路以外,針對不同群眾分布相應內容同樣是一大重點。而這些要素集結後,便會形成有力的傳播模式。

政大傳院在臉書上表示,當天「網路聲量、帶風向,政治局外人的時代」沙龍,由劉慧雯教授(右四)幽默歡樂又嚴謹地主持,劉昌德教授(右二)亦出席支持,許伯崧(右五)與胡采蘋(右三)的分享如演唱會般的熱烈成功。圖:政大傳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