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梅|擁抱新聞從天而降的被揀選感

劉雨婷|特約記者採訪報導・鄭凱榕|補充整理
今年卓越新聞獎的兩項即時新聞獎,皆頒給了報導香港反送中最新消息的新聞,其中公視團隊以《「荒日下煙硝四起」記香港理工大學抗爭》系列報導,拿下了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即時新聞獎。
要在評審評為「接近戰地的情境裡」,扛著攝影機記錄最真實的畫面、梳理成一條條敘事清晰的新聞、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剪完片回傳到公司播報,可說是考驗第一線記者們的真本領,也是即時新聞記者烽火線上奮不顧身的奉獻。
該團隊中的文字記者林靜梅,三度勇奪卓新獎(第 4 屆電視類新聞採訪報導獎;第 15、19 屆電視類即時新聞獎),共六度榮獲入選肯定(另有第 6 屆電視類新聞採訪報導獎;第 10、14 屆電視類即時新聞獎)。典禮當天,林靜梅抱恙未能親自領獎,為了更了解製作即時新聞的幕後辛酸,本報記者特別在頒獎典禮後,與其進行線上專訪,以下以問答形式呈現。
林靜梅:呈現事件發生的瞬間已是記者魂的內設定
問:在形勢難料的採訪現場,製作即時新聞報導時,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林靜梅:難以掌握、無從規劃,彷彿被拋入新聞洪流巨浪之中,要仔細聽天然後由命,正是此期間在香港採訪的寫照。
電視新聞素以繁文縟節著稱,從前置拍攝訪問,到後製寫稿過音剪輯,皆需作業時間,完成SOT(VCR)必須回傳公司端處理再上傳攝影棚,才得功德圓滿,而網速決定生死。工事如麻極為不利即時新聞作戰,花在做帶的時間比現場採集還多,極為惱人,但這就是電視作業的真實。
為極大化採訪時間,我當時決定把剪輯電腦背在身上最保險,隨時隨地可發稿,吃飯工具再加上防毒面具與面罩等裝備,肩負十餘公斤要走一整天,正面思考可鍛鍊肌耐力,但不免想著若能少帶一樣是一樣,因此當時沒有戴頭盔,但後來在爆發衝突時我就後悔了,趕緊隨手撿了頂戴上。畢竟人不能鐵齒,記者尤其。
嗯,應該要說點我們的英勇事蹟才對,但哪來的英勇?當時在現場,我的面罩雖然黏了膠帶,還是有縫隙,催淚彈煙霧太辣太恐怖,一直入侵眼睛,我受不了跑掉。本來說好要在發射催淚彈當下,進行 Stand(記者於現場入鏡講話),只是,這個場景的 Stand,我倒站不起來。不爭氣蹲下是因為那時催淚彈正朝我們施放,總不想成為標的,恐懼的抖音隨著說話也被收錄進去,幸好一次 OK 不必重來。
或許有人會問,記者為何總是熱愛搏命演出,發射時不是應該躲好才是嗎!?怎麼可以!!呈現事件發生的瞬間與現場真實,已是記者魂的內設定,我們執迷採集精彩瞬間,執著呈現最極致畫面在觀眾眼前。 我與搭擋正是為了呈現第一線、第一手,來到香港採訪。
問:您在採訪時,有看到甚麼令您印象深刻的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林靜梅:當時,反送中抗爭持續近半年,能明顯感覺到香港市民受訪意願降低。比起幾個月前,當時理大抗爭港民的拒訪機率驟升。雖然得知我們來自台灣公視,是稍微提高港民受訪意願,但即便受訪也不願露臉,不少更要求變音,顯見他們深怕秋後算帳的擔懼提高。
台灣記者雖會得到示威者接納,但事涉人身安全時難有轉圜。有次遇到一名示威者,即便我們已經道歉至少十次,憤怒仍未見消緩,只見他雙眼外露,殺氣四射,但可以理解他們的擔懼,畢竟曝光就要面對警察拘捕,誰能確信我們不是來自警方、或說敵營?我不斷強調我台灣來的不會害你,這情急下的保證有些無厘頭,但知道每次說「台灣來的」,示威者通常會一改警戒,態度親和,才想厚著臉皮再強調一次。
我的年紀約是部分示威者的兩三倍,但他們武裝時不管沒有明天,有人跟我說被判十年暴動罪也無悔,看他們把汽油彈砸向警方狠勁十足,而卸下蒙面時,那臉龐有股稚嫩純情,禮貌待人,誠摯叮嚀我們注意安全千萬小心。純情的年紀殺氣騰騰,怕被害又相信人,很絕望還萌生鬥志,一股好強悍的愛意,好辜負的恨意。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即時新聞獎」得獎團隊林靜梅、王興中、張梓嘉在香港爆發的記者魂。圖片來源:林靜梅提供
問:可否請您分享您跑即時新聞的心法呢?
林靜梅:唯有祈求順利發稿。任何辛苦拼命的採訪,若無法順利在限定時段播出,零分謝謝。
在現場採訪一定要好好分配體力,絕不能無頭蒼蠅、什麼都要,但要能在現場做好精準判斷,靠的就是大量閱讀資料與經驗累積。為什麼知道那天晚上,理大一定會清場呢?因而派了人留守現場?因為隔天是星期一上班日,而這是數次去香港採訪累積的經驗,而做成的判斷。你不可能天天守在那裡,因為你的人力有限,體力也有限,精準的調度現場採訪,才能讓人力發揮最大的綜效。
我喜歡跑線,我很熱愛被丟入突發事件時、腎上腺噴發的感覺;擁抱新聞從天而降的被揀選感;以及每每在瞬間觀察、判斷、攻防、從新聞現場擷取各種瞬間與精華,那種全心全意、窮盡可能地把自己逼向極限,然後用一種具有個人風格,但必須搗碎偏見與自我設限,努力以符合專業倫理的方式,重新建構一個可見、雖片段的世界。
這次的現場即時新聞,讓我體認到以後要努力鍛鍊身體,好讓自己可以持續在現場衝鋒陷陣。記者能在第一線做成第一手報導,這麼珍貴的經驗,再怎麼善言睿語、或是多華麗的辭藻,皆無可取代。
(部分訪談內容摘自公視《開鏡》雜誌第10期,欲閱讀更多有關當時團隊現場採訪狀況,可參見數位版本,第52頁專題〈荒日下煙硝四起〉)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即時新聞獎」得獎作品《「荒日下煙硝四起」記香港理工大學抗爭》的精彩片段。影像來源:卓越新聞獎
《2020 年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暨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在更壞的時代,做更好的新聞(現場及相關報導——依頒獎典禮順序):
???? 總綱
- 2020年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暨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得獎名單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評審團名單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在最困難的時刻 做最好的新聞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評審團主席丘岳:期待看見更多的「建設性新聞」
???? 2020 年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 新聞攝影獎
???? 即時新聞獎
???? 國際新聞獎
???? 廣播及網路(音頻)類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國際或全國新聞獎——現場紀錄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地方新聞獎——現場紀錄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廣播及網路(音頻)類|Podcast 新聞節目獎——現場紀錄
???? 調查報導獎
???? 深度報導獎
???? 新聞評論獎
???? 新聞敘事創新獎
???? 每日新聞獎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