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朗熹|新聞攝影拯救了我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鄭凱榕|補充整理
「過去一整年,香港和我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徹徹底底地改變了這個時代,新聞與真相的道路越來越加困難,希望隔岸的新聞同業們能夠繼續堅守崗位,守住新聞自由。」這是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由於人在香港,無法前來領獎的陳朗熹,請《報導者》主任余志偉代為轉達的一段話。
陳朗熹可謂是今(2020)年台灣新聞攝影獎的大贏家——一舉勇奪吳舜文新聞攝影獎與卓越新聞獎的「系列新聞攝影獎」兩大桂冠。朗熹是《報導者》特約記者,出生並成長於香港的他在大學時修讀社會政策,畢業後成為攝影記者,並為不同當地及海外媒體工作,包括端傳媒、台灣報導者及彭博新聞社等。
如陳朗熹所說,在過去一年當中,香港社會的劇烈震盪衝擊了所有港人,也包括新聞攝影記者。不是抗爭者的他們身赴所有衝突現場的第一線,試圖用他們的眼光為歷史留下刻痕。本報記者特別在頒獎典禮後與陳朗熙進行線上專訪,以下以問答形式呈現。
陳朗熹:好的新聞攝影,應有足夠的力量成為歷史照片
問:能否談談這次得獎的感想?
陳朗熹:很高興能夠獲得評審的認同,特別在香港現時這個媒體環境底下,對我來說是一支強心針。反修例運動對香港是重要的歷史,很希望能用影像把這段歷史留下及傳播開去。它對我的意義真的無比重大,這件事和影像象徵着我們香港人幾乎最後的自由。
問:對你來說,什麼是好的新聞攝影?
陳朗熹:簡單來說就是清晰的資訊傳遞、吸引讀者的視覺但不嘩眾取寵,豐富而真誠的感情(個人/事件)、莊嚴的歷史感和耐看,能夠留在歷史長河裏,不會因為時代久遠了而變得不好看,反而應該會在每一個時代看也有新的體會。
好的新聞照片不會只是新聞材料之一,應該有足夠的力量獨立出來,成為歷史照片。再者,現今媒體生態,新聞攝影已經不再是單張說故事,更重要的是圖片編輯的能力。好的圖片故事講求節奏感、起承轉合、場景替換,更重要的是立體,這樣就能夠把想說的故事說好。
問:你如何拿捏新聞攝影的可讀性及美感呢?
陳朗熹:對我來說,新聞攝影應該是要很嚴謹的,絕不是有畫面就可以,所以資訊傳遞只是非常基本的,對讀者負責任的。其後就是美感,美感是比較對自己負責任的事。我覺得好的新聞攝影絕對能夠兼顧兩者,只要下一些苦功和時間,這兩樣東西都能像武功一樣揮灑自如。
問:現在香港的局勢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許多人為了抗暴而走上街頭。除了身為一個記者之外,有沒有運動者的身份認同?如果有,你如何拿捏這兩者的分際?
陳朗熹: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然對香港發生這些大事非常有感觸,也正好我的年紀跟運動者差距不遠,令我有時候也難以抽離,工作途中在情感上難免也會有所牽動。
但我很清楚自己在新聞現場的崗位,作為專業的攝影記者,我知道好好利用我手上的相機,把它發揮到極致,把公眾需要知道的東西拍下,把重要的歷史片刻留下,這樣才是對公眾負責任、對自己的專業負責任、對鏡頭底下的人負責任。
問:當初為什麼會走上攝影記者這條路?現在回頭看的話,記者這份工作對你的意義是否有所不同?
陳朗熹:我常常覺得新聞攝影拯救了我,我也向新聞攝影回饋了。它把我帶到我一個全新的、未感知的世界,打開我對世界的門,改變我觀看事物的看法。當然我也嘗試回饋它,好好利用我的影像說好每一個故事。
若我回頭看,我會覺得一切都來得非常有意義,不只使命感,更是新聞行業一直以來求真、求變的精神,這一點一直推動著我。
得獎作品的秘密
問:如果能分享您得獎作品(其中一張就好,譬如您入選單張攝影的那張?)的這些資料,那就太好了!讓所有有心投身新聞攝影的後進們能有參考的標竿。
陳朗熹:可以呀,簡單東西????????????????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系列新聞攝影獎」得主陳朗熹的得獎作品《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黑潮》最具代表性的一張,本張作品同時入選今年度卓新獎「單張新聞攝影獎」。圖:陳朗熹提供
《2020 年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暨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在更壞的時代,做更好的新聞(現場及相關報導——依頒獎典禮順序):
???? 總綱
- 2020年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暨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得獎名單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評審團名單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在最困難的時刻 做最好的新聞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評審團主席丘岳:期待看見更多的「建設性新聞」
???? 2020 年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 新聞攝影獎
???? 即時新聞獎
???? 國際新聞獎
???? 廣播及網路(音頻)類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國際或全國新聞獎——現場紀錄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地方新聞獎——現場紀錄
-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廣播及網路(音頻)類|Podcast 新聞節目獎——現場紀錄
???? 調查報導獎
???? 深度報導獎
???? 新聞評論獎
???? 新聞敘事創新獎
???? 每日新聞獎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