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久|銀髮「媒體識讀課」需要什麼內容?

2020 年 08 月 18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周傳久|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資深媒體人

銀髮媒體識讀不只是反詐騙⋯⋯

南部幾所樂齡大學近年紛紛開設「媒體識讀」課程,對戰後嬰兒潮這一代而言,現今吸收資訊、暴露於資訊的機會與其年輕時已大不相同。資訊多、選擇多,如今已暴增到無限多,形成不確定和負荷,再加上詐騙與假新聞層出不窮,可能對銀髮族生活品質構成變數,所以陸續有學府覺察重視可以想見。

樂齡銀髮的長者是成年人,而成人學習有些特性,例如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成人學習動機常是為了實用等。終身學習相關論述則告訴我們,社會變遷迅速,終身學習有助於公民繼續維持適應社會的能力,感覺到自己仍然參與社會。

因此,積極地說,銀髮族媒體識讀要發展課程,其涵蓋的主題應不只是反詐騙和避免政論節目惱人等這樣窄化的設計,而是面對資訊,本於生活價值,具備選擇、辨識、欣賞和應用能力,於「第三年齡」(third age,係指一個人不再從事全時工作,並且停止許多家庭上的責任,得以自由地滿足個人的想法與需要,其特性是屬於個人成就的年齡)據之增進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意義。

樂齡學生的特色

不論我國或他國,新一代銀髮族使用手機能力越來越強,甚至每天沉迷者也大有人在。教學者不宜輕看長者的能力,也就是要先拿掉教學者自身對長者的過時刻板印象:認為老人就是頭腦不清楚,或者沒有使用科技的能力。

再看銀髮族的身心部分。銀髮族生理逐漸衰老。在 2006 年筆者走訪美國加州州政府耆英署(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Aging)時,當地已經製作防詐騙教學影片,提到老人認知退化,可能比年輕人更容易受騙。晚近失智照顧也提到,認知退化會增強「情感代償」作用。

歷年的傳播學理告訴我們,不僅老年人,一般閱聽人吸收資訊在某些情境條件下,可以影響身心,這也看閱聽人的人格特質、過去學習經驗、生理反應能力。老年人無疑累積豐富人生閱歷,但生理上因應壓力的能力可能隨年齡降低,這些因素可能影響接觸資訊的反應。

美國加州州政府耆英署在 2006 年已開始重視年長者收到詐騙的議題。圖:美國加州州政府耆英署(Public Domain)

藏在新聞媒體中的鋩鋩角角

傳統媒體原來可貴,一部分在於較為嚴謹的守門編採分工,網路媒體原則上也可以這樣或應該這樣。但是當前因競爭有許多變化:為了彰顯即時,又需足夠稿量,還要在幾乎數量無限的平台中爭取讀者留意,部分媒體查證機制薄弱,轉貼、轉述,還會從文章標題強化——使用很多形容詞、融入價值判斷的新聞標題。

舉例而言,「竟然」用得很多;或者問號為標題,創造懸疑,也避開法律責任和事實負責的要求;還可以觀察到許多的「也有網友說」,沒有明確消息來源;甚至有消息來源,但是卻可能杜撰。這些都可能發生,更不用說還有些積極投入網路媒體主張特定意見的群體,強力散播扭曲或偏頗的資訊。

過去新聞媒體很重視「事實報導」和「評論」分開,夾敘夾議要避免。現在網路發達,提供消息的人將資訊上傳到網路的門檻低,不但有品質可議的「新聞」,還有標題宣傳意味濃厚的「消息」。有的來自了解讀者心理而包裝,或者過於白話重複,也有的本於宣傳目的。

例如疫情新聞中,有很多標題使用「世界都在看⋯⋯」,抑或是有些語彙本來不一定合宜卻透過網路散播逐漸變成大家在用:感染疾病用「中鏢」。這是除了事實本體之外,另一種為吸引人而產生的訊息包裝爭議。長者是否應由於畏懼被社會淘汰疏離而跟進使用?或者把這種文法用詞爭議和新流行創新詞彙有所分別來整理一下?或許也是課程可以考慮的活動。

我國在 20 到 30 年前,新進電視記者嚴選招募後養成最少 40 天密集磨練,如今較少這種方式。又如我國 2,300 萬人,一般電視媒體新聞部約有 10 幾組到 30 組不等文字記者搭配攝影記者。可是人口 5 百萬的北歐國家,一個公視新聞部的文字記者有 500 到 800 人之多,總以嚴謹可信為本,而非搶快吸引人卻不斷更正。產製人員少,不能成為品質改變的藉口,但要看招募素質以及承擔製作負荷,以及內容取向和作業流程設計。

關於作業流程,以筆者實際經驗過的為例:以前在美國華府 ABC 新聞棚看政論節目主持人 Ted Koppel 的節目為例,辦公室有 13 位研究員協助找尋資料,現場播出時,在副控有兩位緊抱著一疊法規書籍,隨時監控以防止節目觸及法律糾紛被告。另外,美國有個頻道找台灣媒體合作科學節目,要求每一句陳述,至少有兩篇期刊支持這個說法。國外還有媒體聯合投資的作業嚴謹與媒體倫理訓練研究中心,也是為了支持更有品質的內容,在現實環境能產生。

世界上並不是只發生疫情一件事。商業媒體用議題吸引維持收視,可能排除其他議題報導機會。有點像菜市場賣的水果是商家選擇最好賣的,不表示消費者為了健康只應吃那幾種水果。關於新聞排擠效應,或許可以請長輩分組模擬編輯,來從不同角度討論主題選擇與編排。再重新對比商業台和公共媒體的編排選擇。這頗容易引起長輩的興趣,因為他們透過參與,能夠有機會表達。

《夜線新聞》前資深主播 Ted Koppel。影:Amanpour and Company@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關於「高年級」學生的教學經驗

一般來說,長者對國內資訊的判別比較容易,但距離自己生活圈越遙遠的越難判定。在早期傳播理論教科書就說過,海外特派員的權威可信形象相對高,一部份原因在讀者要質疑更難。過去遙遠地區的資訊靠通訊社,現在有了網路,民眾自己可以搜尋。若平時多閱讀,涉獵更多關鍵字,則查詢資訊較方便。這一點或許可以將媒體識讀課搬到圖書館戶外教學。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網路翻譯軟體越來越進步。鼓勵長者學習下載,練習使用,則拓展知識尋找範圍的經驗將是許多長輩生命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這點最讓長輩驚喜,許多長輩很高興從此不用完全倚賴別人來閱讀外文商品標示。換言之,學會新時代發掘新知的工具很有幫助。樂齡大學當中有外文素養者也不少。可分小組,大家一起本於興趣去找尋更多以往較少接觸的他國媒體和機構網頁,進而做比較。

也可以搜尋各國銀髮媒體,這是一種網路旅遊,擴展生活經驗,自然避免一直受困少數媒體資訊來源和爭議節目。或許大家可以一起找出不可靠的媒體並且說明為什麼。既然不可靠的資訊很多,為了減少傳遞,自己就要注意,不要轉傳實在沒有把握的資訊。

如能收集長者期待,本於理解長者處境、設定目標、選擇對應目標的內容和互動方式,考量成人學習特性,引導自我導向探索和對話反思,將比單向演講生動豐富,也比較有機會培養長者帶得走的媒體素養。

有本英語書《不要看新聞了!》(Stop Reading the News),提醒我們,看新聞會消耗專注力,消耗多影響身心,但是大家常常根本忘記上個月的新聞,所以有必要看那麼多新聞增加身心負荷?這類書可由教師斟酌,用以討論和鼓勵反思每位長者的媒體使用經驗,也可能是很好的啟動媒介,讓大家省思以後如何接觸媒體。

國內目前有人創設假新聞查證活動。在國外,還有一些退休又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組成專門幫資訊困惑者解惑的服務團體,如以色列的「撒拉之手輔具中心」(Yad Sara)努力建置關於醫學資訊服務。

又如有些國家刻意徵求年齡夠長才能當員工,或特別重視銀髮員工的媒體未來也可鼓勵長者參與發展。這樣就不止是使用者,也可成為服務者,服務一般人,也以同理心服務其他長者,也能改善傳統媒體較少為長者發聲,或有長者的報導往往常是負面形象的情形。

最終,幫助人口比例快速增加的長者,能基於個人安全、社會參與和個別興趣,透過高參與學習,養成更強的媒體使用能力來增加生活樂趣,不止當年齡的贏家,也當新時代資訊運用和交流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