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霜|以廣播為例:淺談網路直播現象及發展趨勢

2020 年 07 月 1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媒體

⚜編輯前言⚜

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今年最受注目的獎項之一是 103 年來第一次設獎的「音頻報導獎」(Audio Reporting)。

而我們卓越新聞獎(The Excellent Journalism Award 19th)有鑑於 podcast 為聲音類媒體新趨勢,國內已有不少媒體投入製作 podcast 節目,也在上(6)月 30 日正式公佈新增「Podcast 新聞節目獎」。

因此,繼 5 月中首度推出「聽新聞」專題後,《卓越新聞電子報》信守承諾再接再厲推出第 2 期「聽新聞」:

從《鳴人放送》、《鬼島之音》到《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我們看到台灣年輕世代對於聲音充滿活力的想像與創新大膽的實驗。我們也呈現了傳統廣播《快樂聯播網 Happyradio》如何因應數位浪潮的努力嘗試。

編譯報導的部分,我們選擇了介紹「延展性音頻新聞」如何替閱聽眾拿回主導權,以及今年 6 月初 Apple Podcast 的排行榜上音頻網路節目中收聽率排行第一名的節目《Code Switch》。

《卓越新聞電子報》希望透過本期 6 篇文章,帶領讀者更深入了解聲音的美妙世界!

嚴玉霜|快樂聯播網望春風廣播主持人・卓越新聞獎得主

在面對數位化勢在必行的前提之下,幾年前台灣的傳統廣播業者開始紛紛試圖擁抱數位廣播(DAB)的市場,儘管目前政府已發出多張執照,台灣發展數位廣播目前仍面臨許多問題與限制而停滯不前⋯⋯

英語「Podcast」一詞是「iPod」和「broadcast」(廣播)的混成詞,由於英文中的 Podcast、Podcaster(播客錄製者)及 Podcasting 等詞語相關,所以在簡體中文世界中被稱為「播客」,而在繁體中文世界則被稱為「網播」或「線上有聲節目」。

網路影音直播平台在科技上結合了網路影音、線上視訊、社群網站、即時通訊等相關科技,逐步發展出其獨特的商業模式。但是國內相關研究都集中在探討其科技面與系統面,較少研究探討消費者為何及如何使用網路影音直播平台。而少數探討此議題的研究,則將焦點放在個別科技對消費者的影響,而缺少整合性的結論。

網路影音有挑戰主流媒體的實力

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布的「2019 年台灣網路報告」,首度採用雙底冊調查方式(dual frame telephone survey),同步執行市話與手機電訪,調查結果推估全國 12 歲以上上網人數達 1,898 萬人,而全國上網人數經推估已達 2,020 萬,整體上網率達 85.6%;家戶上網部分,推估全國家庭可上網有 793 萬戶,全國家戶上網比例達 90.1%,主要上網方式為寬頻上網,比例高達 89.3%。

自台灣 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中,年輕人透過網路影音直播進行連結整合,則是線上視訊開始受到台灣主流媒體與學術研究注意的關鍵事件。其後,柯文哲競選台北市市長前後在網路影音直播平台上的運作,則證實網路影音直播有挑戰目前主流媒體的實力。

2019 台灣網路報告:網民世代差異圖表。圖: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官網(Fair Use)

台灣發展數位廣播目前停滯不前

所以,我們將探討網路影音直播平台為何能形成一種新的風潮?目前網路世界中的影音網站種類繁多,能吸引觀眾進入的條件不外乎是擁有大量的影音資料,然而這類型的平台卻能用不同的表現方式來吸引觀眾使用。同樣付出時間觀賞影音的觀眾,為何願意嘗試和選擇使用這類的平台,進而形成持續使用的行為?若以廣播為例將為何?

隨著時代的進步,網路的快速發展和數位化的趨勢,廣播似乎漸被視為是與「科技」絕緣的「傳統」媒體。在面對數位化勢在必行的前提之下,幾年前台灣的傳統廣播業者開始紛紛試圖擁抱數位廣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的市場,儘管目前政府已發出多張執照,台灣發展數位廣播目前仍面臨許多問題與限制而停滯不前。

然而收聽人口數下滑、廣告投放量減少的壓力依舊存在,面臨數位化轉型的必要考量下,網路勢必成為了傳統廣播電台進行轉型數位化的新選擇。在這個數位的時代下,網路的普及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社會大眾越來越倚賴行動裝置,不僅改變廣播產業原有的型態,更走向一個複合型型態的媒體。像是從有線的電話到結合多媒體的手機,電視機從黑白轉為彩色以及類比轉為數位,甚至廣播也從實體的收音機到現在可以在網路收聽,科技一直不斷的在進步,帶給我們生活許多便利。

接收內容的決定權已不在傳播者手上

然而透過台灣廣播產業進行網路廣播的現況調查發現,幾乎都只是把傳統的廣播節目變成了網路線上收聽,這樣移花接木的模式,無法真正發揮網路廣播的特性,也沒有抓住目前網路使用者的習慣,當然更不能增加更多的收聽人口和收入。

目前結合直播的電台包含中國廣播、快樂聯播網、大千電台、HIT FM及好事聯播網等。直播畫面的配合,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及廠商加入收聽節目的行列。快樂聯播網董事長蔡方珠表示,直播不僅能吸引閱聽眾,也讓節目內容變得更加多元。現在的媒體型態已和以往大不相同,對於閱聽者接收內容的種類和方式,決定權已經不在傳播者的手上,而取決於閱聽者大眾的喜好。

廣播用「影音化」、「網路宣傳化」因應潮流

為了因應這個趨勢,快樂聯播網也全面推動影音化和網路宣傳化。舉例如一般類型節目,當主持人邀訪來賓受訪時,通常都會搭配官方 FB 的直播,除了能讓觀眾看到主持人及來賓的反應外,還能同時間互動和看到KEY版上文字、圖片變化和跑馬。若是美食類型節目,更可以現場做美食的示範教學,及時互動解決疑惑。

順應潮流也不能忘了傳統的東西。隨著業界廣播與直播結合的趨勢,隨著網路新媒體興起之後,電台的製作預算,各方面的專業需求門檻變得更低。在人人都能開直播的自媒體環境當中,競爭非常激烈,而要從中脫穎而出,這是一大難題。

不過若是能做出改變與創新都是非常樂見的。尤其 DJ 能夠跨領域嘗試不同面向的工作,在直播領域成為專家,對主持人和電台而言都是很好的發展,不僅能讓受眾更廣泛,也使節目在網路無遠弗屆的寬度裡,將觸角邁向更遠的地方,帶給聽眾朋友優質的聽覺饗宴。

走向分眾的年代

由於媒體環境的趨勢轉變,從過去的大眾進入到分眾的年代,節目內容規劃更應該朝多元分眾的市場來滿足消費者者的需求。再者,過去透過收音機收聽廣播是屬於單向陪伴的收聽習慣,一但透過網路這樣不同的媒介,更應該利用網路的高互動性來改變或是創造聽眾的收聽行為。

依記者本身從事廣播行業,得以了解在進行節目規劃時,除了廣播業者該如何審視自身資源外,再針對節目內容做更深度的全盤性的準備,同時基於對網路廣播這樣的跨領域新媒體概念、形態與本質的探討,對節目內容創新內涵進行研究,是可以具體分析網路電臺未來的發展機會。例如:現在最流行的「即時線上戶外轉播活動」。

以戶外看棒球為例,聽眾無法「看」棒球,若;輔以網路「播客」,即傳統廣播結合網路直播,再透過數位互動可以跟主持人雙向留言及應答、即時參與或抽獎。都可以彌補廣播看不到且無法滿足部份聽眾群之喜好之處,也可刺激並增加年青人接收傳統媒體轉型的意願。

希望能藉由分享,讓閱聽眾及經營者瞭解網路廣播的現象與發展趨勢,從而架構出正確的網路電台的節目內容與策略,同時利用網路的特性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真正進入數位化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