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放馬過來!央廣 Podcast 簡史

2020 年 05 月 14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媒體

????編輯前言——關於「????聽新聞????」:

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於本(5)月 4 日公布 2020 年得獎名單,其中最受注目的獎項之一是 103 年來第一次設獎的「音頻報導獎」(Audio Reporting)。

新設的這個獎項是以聲音為主要呈現形式的新聞報導,由《洛杉磯時報》和Vice News合作的 Podcast 節目《美國人生》(This American Life)的其中一集報導〈出局的一群人〉(The Out Crowd)榮獲首屆肯定。

再加上台灣近來風起雲湧的 Podcast 製播,證明了「聽新聞」一直是人類的渴求,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從原本透過無線電波進展到以網際網路的方式傳遞音頻。更顯示了從看到聽——不同的媒介正迅速匯流整合,為新一代的閱聽大眾提供全方位接受資訊的形式。

《卓越新聞電子報》順應趨勢,除了製作「聽新聞」專題以外,未來將持續邀請致力於發展 Podcast 的媒體不定期地為我們分享他們的願景與挑戰,敬請期待!

張  正|中央廣播電臺總台長

這位江湖郎中倏然雙膝跪地伏身側頭,耳朵緊貼地面不發一語,像是中醫大夫以三指輕壓求診者的手腕,沈默地把脈。不一會兒,郎中起身面向眾人,表情像是剛剛得知染疫確診,緊張地說:「對方駕 30 匹快馬疾奔而來,約莫一刻鐘內到此,咱得分頭快閃!」

如果沒有千里眼、沒有順風耳、沒人打電話傳私訊通風報信,怎麼知道 15 分鐘之後會有 30 匹快馬抵達?因為,江湖郎中以地面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呀。

《卓越新聞電子報》的主編 Karen 要我寫一篇關於央廣的 Podcast,我想東想西,思緒混亂,腦子裡出現這段依稀在武俠小說裡讀過的場景。

張正 2019 年接任總台長,帶領央廣面對時代新的挑戰。圖:張正提供

國家機器出任務:Podcast 老店新挑戰!

群居的生物,都有傳遞與接受訊息的必要,視覺(眼)、聽覺(耳)、嗅覺(鼻)、味覺(舌)、觸覺(身),都是溝通工具。雖然說「眼見為憑」、「白紙黑字」的視覺溝通向來是主流,但是聽覺溝通也從未退場。而且「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不管是把耳朵貼在牆上還是貼在地上,如果閉上眼睛、豎起耳朵,往往能得到更多的資訊。

在近百年前的南京國民政府時代,中央廣播電臺憑藉無遠弗屆的短波(short wave),擔負起當時傳遞消息最有效率的「國家機器」。央廣所架設的短波電臺,功率超大、東亞第一,把虎視眈眈的日本軍閥嚇了一大跳,稱之為「怪放送」。

時至網路時代,央廣的短波雖然仍有難以取代的功能(例如飛越對岸的網路長城,直達個別用戶的短波收音機),不過招式已老,得跟上新科技。

於是,央廣在 1998 年成立資訊組,架了網站,將新聞、節目陸續放上網路。到了 2010 年,Podcast 的功能出現在央廣網站上,不過考量到節目內的音樂版權,只有少數沒有音樂、無版權疑慮的節目放上外部的 Podcast 平臺。

轉眼又是一個十年(2020 年),Podcast 技術越來越成熟,版權的疑慮也陸續釐清(聽眾直接從央廣的網頁抓取Podcast沒問題,但如果央廣主動把內容放在別人的網站或Podcast平臺,節目裡的音樂、受訪者言論的版權就得再確認),我準備把所有內容都放上 Podcast,讓央廣的節目有更多樣的發送形式。

只可惜當初設計網站時,並沒有準備讓所有的內容都能使用 Podcast。沒關係,那就改程式,天下沒有不能改的東西。折騰了半天,終於,現在幾乎所有的央廣內容:中外語言共 329 個節目、每天從不同站臺向世界各地發射的幾十個小時播音(2019 年共播音 28,605 小時,含自播、友臺代播、互播),都可以透過 Podcast 聽到了(如何收聽央廣的Podcast?詳見連結)。

92 歲高齡的央廣求新求變,走上 Podcast奮鬥之路。圖:smithsonianlibraries@Flickr(CC BY-NC-ND 2.0)

Podcast 對央廣的意義

比起其他台灣媒體,Podcast 對央廣更有意義。

依據《中央廣播電臺設置條例 》,央廣這個國家電臺「只能」對境外播音(雖然其他國家的國家電臺並沒有這般自縛手腳)。從「愛物惜物」的觀點來看,央廣的廣播節目品質優良(是去年囊括四座廣播金鐘獎的大贏家),卻無法讓更多的台灣聽眾收聽,實在可惜。幸虧有了不分境內境外的網路廣播與 Podcast 這路蹊徑。

尤其,台灣的 Podcast 主要是國語和英語節目,而央廣除了這兩種基本款之外,還有閩、客、粵三語,以及英、俄、法、西、德、日、韓、印、泰、越等 10 種外語(不過有幾個語種還需要把網站改為「適應」Podcast 的程式)。

所以,無論你是想介紹台灣給外國朋友認識的「台灣國家隊」隊員,還是想用母國語言即時了解台灣時事的外國人,或者想聽閩客粵語廣播的父老鄉親,央廣的 Pocast 清單都有你的菜,從政經時事到旅遊音樂,都有各領域專家說給你聽。

而且央廣為因應短波播出的不穩定性,節目長度從 5 分鐘到 1 小時都有,正好搭上現代人運用零碎時間收聽 Podcast 的習慣。5 分鐘可以用英文認識台灣這週的關鍵字,10 分鐘能聽完一本書的書摘,或溫習一個歷史事件。若時間足夠,也有 1 小時整的深度專訪讓你細細聽完。

除了謝謝《卓越新聞電子報》給我這個打廣告的機會之外,央廣也得「自己的 Podcast 自己救」。

比起原生於網路時代的新媒體,央廣這家年逾 90、原本只要顧好聲音品質的老店,其實並不是那麼習慣 Podcast 這款新科技,真的非得摻一腳嗎?

作為個人,當然可以不理會世事變幻,自己躲在山洞裡過日子。但是央廣作為國家電臺,當然責無旁貸,必須將台灣的美好傳遞到最遠之地,放送給最多人聽聞,不僅不能墨守成規,最好還能搶佔浪頭。

於是在央廣新官網的基礎上,網路部門把 Podcast 拍成教學影片,教聽友,也教內部同仁,並且把會不會使用 Podcast 列為內部考評的參考。過去習慣以短波與遠方聽眾交流的央廣同事們,請把央廣的 Podcast 告訴你親愛的聽友吧!Podcast 和網路廣播的差別,在於它能夠將單一節目接續著播,所以,能讓鍾情於你的死忠聽眾不受干擾、不被打斷地沈浸在你的聲音懷抱中喔!

你的貪婪,我沒在怕的

聲音的傳播方式百百種,不論是順風耳還是 Podcast,不論是鑼鼓喇叭或者收音機,不論是短波、中波、AM、FM、網際網路,都有其適合的人、事、時、地。

古早但也是唯一能夠突破網路長城進入對岸的短波,央廣不能放手,時髦唯仍需摸索的 Podcast,也要追上。央廣 Podcast 全面上線之後,未來除了向國內聽眾加強宣傳,也要分眾、分主題規劃及設定節目關鍵字,讓各類型聽眾都能精準地找到自己喜愛的菜,在百家爭鳴的 Podcast 戰場殺出一條血路。

我當然知道,就算把 Podcast 搞定,事情仍沒完沒了。只要閱聽人、消費者對於訊息的貪婪需索不停息,傳遞訊息的工具就會迸出更多花招,如何抓住聽網友的耳朵將越來越具挑戰性。不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儘管放馬過來吧!

張正帶領央廣發展 Podcast,目前中外語言共 329 個節目、每天從不同站臺向世界各地發射的幾十個小時播音,都可以透過 Podcast 聽到了。圖:央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