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新防會)近日完成媒體觀察報告發現,今年元月主要報紙的「烏龍新聞」(含更正、置入、中國廣告)合計47則,比去年同期40則為多,應檢討改進。元月份主要報紙的政府置入性行銷,則比去年同期(元月)的9則為多,高達35則(含註明政府機構者12則),並未因立法院在元月十二日三讀通過禁止置入性行銷相關法案減少,而是採化整為零或化暗為明方式刊登,此攸關政府信譽,及媒體「不賣」的自律,更須賴社會(公民團體)的監督,始能克竟事功(參見附表一、二及烏龍新聞紀實附錄)。
另據觀察,有關新聞違反倫理道德規範圖像,近年事例相當普遍,已非蘋果日報一家獨然,光是近兩年報紙編寫(2009年521則及2010年430則)的氾濫,已遭到社會批評,去年立院更初審通過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違者將處十萬至五十萬元罰鍰,並公布負責人姓名,引發侵犯新聞自由爭議。有關條文不明確之處,將研商彙整各界可接受條文內容,今年三月送到立院再作協商討論。
顯然,媒體在新聞倫理道德規範方面,有加強自律必要。媒體亦須符合近代民主多元開放社會的需求,重視人權,和有減少傷害(包括老弱婦孺、青少年、弱勢等)的同理心,以保障他們的權益,同時尋求新聞倫理道德規範的最大公約數,使知性、理性、感性、娛樂得以兼顧。
法務部年元月25日發表的報告亦指陳,檢察官相驗自殺案件,常發現喝農藥、跳樓自殺死狀最慘;許多自殺者是對人生感到茫然、一時氣憤衝動,留給家人無限傷痛。由於自殺行為往往容易受到媒體暗示、渲染而受誘發,因此新防會強調媒體內容針對自殺要恪遵自殺行為報導規範,免得間接造成社會自殺行為的產生。
新聞置入問題仍待克服
今年元月份的政府置入性行銷問題,亦不難發現有「化整為零」或「化暗為明」等的現象。舉例來說,有的報紙以新聞編寫方式介紹考選部辦理國考闈場人員情形,或官方鼓勵「文創」介紹編劇、編曲人等等,多以「之一至之七」方式,分刊七次;同時像過去政府機構的「置入」,媒體泰半不註明「廣編」或「專刊」或官方名銜,現則公開為之;例如「經濟部部正式成立ECFA服務中心」文宣,便註明「經濟部國貿局付費刊登」;刊登「18趴復活之說 是曲解、不實的指控」,亦註明「銓敘部暨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再如「苗栗公館踩福趣 全國客家福菜節溫馨迎客」(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則有註明 「廣編特輯」等等。
至於中國廣告文宣,雖違反兩岸條例規範原則(截至目前尚未允准開放。據兩岸條例第89條規定,違反相關規定者,將處新台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但若干報紙仍採「專題報導」或「專訪」式的「文宣」(亦為變相的「中國廣告」),繼續遊走法律邊緣。顯然徒有禁止置入行銷法不足以自行,仍須社會監督、媒體自律多管齊下,始克有濟。
自去年十二月下旬經媒體工作者、傳播學界、公民團體等公開抗議,並發起「反收買新聞聯盟」,風起雲湧,但從今年元月份各主要報紙在此方面的自律有待努力。按照反收買新聞聯盟的看法,認為立法院在下個會期(二月份)能把門檻至少拉高到「5%至10%」,並加速其他相關法令的修法,包括政府採購法、公務員服務法、衛星廣播電視法、廣播電視法等法令,必須「多管齊下」,才能有效防堵政府置入性行銷的劣行。
聯盟同時呼籲朝野政黨應該規範所屬黨員,政黨所提名的候選人,不得透過新聞置入行銷;並要求媒體自律,對於對價關係的廣告或宣導都該公開揭露,聯盟已在各地召開反置入座談,要向民眾說明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及傳播品質的影響,要求企業經營者不能只顧利益,罔顧新聞專業,將在三月二十日舉辦公民媒改行動日,包括上街頭和巡迴演講等等,希望在各領域遍地開花。
報業未來憂或喜?關鍵在作為
新世紀的報業何去何從?一直是媒體和閱聽大眾關心的話題,而報業結合網路的發展,顯已為必然的趨勢。根據英國編輯人協會(Society of Editors)的一則報導,英國的《郵報網站》(Mail Online)成績斐然,瀏覽量(unique users,即來自同一網路位置的訪客人數)在三年內躍升446%,每月達五千萬人,成為英國所有報紙網站之首,在全球英文報紙網站而言,瀏覽量亦僅次於美國《紐約時報網站》。而在英國發行量公信會(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的統計分類中,《郵報》一直只被列為中檔報紙,日銷逾二百萬份。
該報發行人馬丁‧克拉克(Martin Clark)指出,在報紙決定網上內容時,要完全信賴記者編輯的專業觸覺,絕不受技術人員所左右。他說,《郵報網站》的成功,其實就是尊重新聞專業「我們不曾贏得什麼網站設計,也從未研發什麼偉大的技術性新事物,一切以內容為本,譬如報導手法要醒目、標題要大、用語精闢、圖片精彩,這都是不二法門。」馬丁‧克拉克將《郵報網站》的成就,還歸功於營銷策略運用得宜,像全面借重社交網站,特別是臉書(Face book)和推特(Twitter),連結得法。數據顯示,《郵報網站》的英國讀者瀏覽量有10%是源自臉書(Face book)的轉接。臉書(Face book)現已成為《郵報網站》僅次於谷歌(Google)搜尋器,在過去三年來,其網站的瀏覽量,一共增長達446%,就連宣傳推廣上也不花一毛錢。顯然此成功事例,值得台灣報業借鏡。
換言之,台灣報業唯有遵循「公共利益」的最高原則,並能堅守新聞專業的核心價值,不作政府黨派的政治工具,更不作財團牟利的工具,一本新聞專業行事,始能適切維護公眾權益,不致公器私用,使新聞自由得以保障。尤須本於自律精神,堅守新聞專業自主權,才能贏得社會信任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