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授權難變現 報導內容讓讀者買單仍是關鍵

近年來,各產業積極尋求AI人工智慧帶來的商機,部分新聞媒體也與AI公司簽署內容授權協議,試圖利用這波浪潮,來填補近年來媒體業的廣告收入下滑、訂閱疲乏等等缺口。然而,哥本哈根大學傳播學教授拉斯穆斯‧尼爾森 (Rasmus Kleis Nielsen)卻表示,這些交易未能真正改變產業現狀,對多數新聞媒體來說「無利可圖」。

Read More

低成本、高效率「中國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 隱私、審查爭議成焦點

2025年1月27日,人工智慧領域發生了兩件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首先,輝達(Nvidia)作為生產並供應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培訓極為重要的晶片公司,其市值單日暴跌5890億美元(約佔總價值的17%),創下歷史上所有公司單日市值損失最高的記錄。其次,中國新創公司 DeepSeek(深度求索) 開發的人工智慧助手在 App Store 榜單上躍居前列,超越了 ChatGPT,展現了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Read More

2025新聞業轉型關鍵 「無障礙新聞」時代來臨

隨著2025年的到來,新聞網站的無障礙性(accessibility)或稱可及性,在新聞界討論度越來越高。無障礙的新聞網站是什麼呢?生活中的無障礙設施包括無障礙坡道、導盲磚等,協助身心障礙者行動;在新聞業,無障礙新聞意味著能讓障礙人士更容易讀取、接收新聞資訊的內容措施。2023年一月,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就開設了一個全新的無障礙工程師職位,專責提升新聞網站的無障礙性。

Read More

用人工智慧重新探索舊有的新聞領域

AI 熱潮目前已接近或達到高峰,但其對新聞業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現。我並不想妄加斷言 AI 會帶領我們「進入未曾涉足的領域」,相反地,AI 將協助我們回望過往的熟悉領域、深入挖掘棄置的資源、找到未開發的價值與隱藏的洞見,以及發現曾被認為不可行的機會。有哪些曾經認為不可能的改變,因為新技術的關係,或許值得讓我們重新審視?

Read More

假訊息認知調查:95%民眾曾收過假訊息 7成受訪者認事實查核機構角色日益重要

「2024年度假訊息認知調查暨高峰論壇」在台大社科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行,上半場進行2024年度假訊息認知調查發表會,發表人包括台大社科院院長張佑宗、副院長洪貞玲,以及中研院政治所助研究員沈智新、台大新聞所副教授謝吉隆。由四位學者共同揭示,當年度民眾對假訊息議題的認知,以及對於事實查核的評價與效果,而當假訊息持續蔓延公民社會中,信任與問責的心理如何被影響。

Read More

新聞機構的聊天機器人再現性別歧視?為何各家媒體將自家AI服務設定為「女性」

人工智慧AI應用愈來愈廣泛,在新聞行業和事實查核也不例外,諸多媒體和查核組織都推出了自家的聊天機器人用來與讀者互動、提供資訊或是報導,然而《拉丁美洲新聞評論》(LatAm Journalism Review)的報導指出,這些新聞媒體機構所創立的聊天機器人有不少都是選擇以女性為其性別,有些是用女性化名字或稱謂來命名,有的則是使用女聲。這樣的選擇,是為什麼呢?各家媒體給出的答案不一,包括文化背景、社會因素、或是想要給使用者親切的印象等等,但背後又是否有意無意地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乃至於在AI的世界裡,又再現了現實世界中的性別歧視?

Read More

委內瑞拉記者以AI虛擬人像報導新聞 避免受到政府打壓

她把頭髮往後拉,棕褐色的,身穿焦橙色的衣服。他蓄著鬍子,皮膚同樣是棕褐色,穿著帶有棋盤圖案的襯衫。他們看起來只有20多歲,說話帶有輕微的委內瑞拉口音。

乍看之下,影片中的他們像是兩名年輕記者在報播新聞,但他們重複的語調(repetitive cadence)和僵硬的動作暴露了其身份:他們其實是兩個人工智慧(AI)虛擬人像,正敘述委內瑞拉十幾家獨立媒體所報導和撰寫的新聞。

Read More

AI科技公司與新聞媒體內容授權交易的利害權衡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技術的崛起,新聞媒體與AI科技公司之間的授權交易浮上檯面。此類交易協議為媒體公司帶來額外收益和技術創新機會,但同時也面臨著作權保護、新聞價值稀釋等挑戰。下文將先討論《紐約時報》等媒體與AI科技公司之間的授權與法律糾紛,接著探討新聞媒體授權內容給AI科技公司的利益與挑戰。

Read More

我們在新聞圖像中追尋什麼樣的真實?(下)

「生成式AI在新聞圖像面臨的倫理與挑戰」下半場由《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與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鍾宜杰共同主講。馮小非在媒體網路化之後開創媒體嶄新商業模式,持續以身在局內的業者姿態開拓新路,留存新聞血脈;鍾宜杰則帶著對攝影記者在媒體內所受困境的深刻觀察,在進入學院後以俯瞰的視角剖析媒體病灶。而雙方的共通之處,就在於都有著傳統媒體經驗,以及對「真實」與「正確」的孜孜追求。

Read More

我們在新聞圖像中追尋什麼樣的真實?(上)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台灣新聞攝影協會合辦的「AI對新聞產業的影響」系列論壇第二場主題為「生成式AI在新聞圖像面臨的倫理與挑戰」。講座上半場由《法新社》資深攝影記者葉陶軒、《報導者》攝影主任黃世澤,以及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共同主講,內容聚焦在今年六月份《上下游新聞市集》於專題〈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以下稱〈中國牡蠣〉)中使用AI生成圖像所引發的爭議及倫理問題。

Read More

《民主之眼》三部曲透過攝影記者的鏡頭,回望1980-2000年台灣民主運動最真實的現場。

目前正在挖貝集資,希望將公播版送進校園,讓下一代也能看見、理解台灣走過的歷史。

募資連結:https://wabay.tw/projects/eyesondemocracy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