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卓越新聞電子報

墮落的媒體 偏差的採訪/盧世祥(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

  齒科醫師陳幸妤春節過後前去美國紐約,參加專業檢定考試。一如以往,陳幸妤此行引起釵h話題與新聞。在台灣,仇視她父親陳水扁前總統的政媒揣測紛紛,各種惡意指控無需證據與查證,喧騰於釵h新聞媒體。在地球另一端的紐約,幾家台灣電視台駐地記者奉台北新聞部「長官」之命,全程緊迫盯人,以致陳幸妤一走出考場,即當街狂飆,怒斥記者,「見鬼」、「變態」等字眼脫口而出。...

Read More

由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反思台灣廣電產業/柯舜智(玄奘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

  1997年由英國政府主導、施行至今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讓世人知曉文化產品不再是文人雅士或皇宮貴族的專屬物;文化已演變成一種經濟活動,而且不再是遜於真正經濟活動的次級品。所謂真正的經濟活動,是指能生產耐久有用的商品;然而文化產業所生產的商品,如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劇、漫畫、電腦遊戲等,不僅持久耐用,其流通性與影響力更是其他商品所不及。...

Read More

新新聞局長 規劃國內影音媒體政策為要/程宗明(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之前新聞局長史亞平正式發布就任駐新加坡代表,告別短暫的政府發言人角色。就台灣最近兩次政黨輪替的新政而言,都看到一個新聞局的宿命,就是首長更替頻繁,無法延續性施政。而兩新政首任的新聞局局長,皆是女性同時任期不超過半年度期,真是一種宿命。但是台灣廣電影視產業的未來,不應當與其宿命共浮共沈!...

Read More

媒體民主不容倒退─公視事件絕不只是公視的事件/胡元輝(前公視總經理)

  當目擊者雜誌希望我就近來引起風暴的公視事件撰文時,我幾乎是不假思索即予答應。儘管我曾經約束自己,既已不在公視服務,就不要隨便評議公視事務;儘管我深知台灣政治像團泥淖,一旦陷入其中,便難以講道理論是非,但是,在這樣一個可能影響台灣媒體民主發展的事件上,我實在沒有保持沉默的權利。   在提出我的看法前,先請大家看看英國公視BBC如何面對自己的歷史。   任何人只要進入BBC的網站,都可以在BBC的簡介裡找到關於其歷史的說明─「History of...

Read More

林麗雲|重建媒體的公共性格:南韓的報業改革

林麗雲|台灣大學新聞所副教授           從「媒體與公眾信任」的討論可知,私有媒體與公眾信任,存在著矛盾。   早些,在威權統治中,媒體產權由政府控制;之後,在自由化的過程中,媒體的產權轉為私人所有。理由之一是,在意見的自由市場中,真理將愈辯愈明;媒體應提供資訊與觀點,得到公眾信任,有助公共生活的討論。因此,私有媒體也應具有公共性格。...

Read More

《民主之眼》三部曲透過攝影記者的鏡頭,回望1980-2000年台灣民主運動最真實的現場。

目前正在挖貝集資,希望將公播版送進校園,讓下一代也能看見、理解台灣走過的歷史。

募資連結:https://wabay.tw/projects/eyesondemocracy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