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地區失去了地方新聞?

2025 年 07 月 8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劉子瑞編譯報導

文章原文〈Why some towns lose local news − and others don’t〉於2025年5月27日刊登於《The Conversation》,作者秦悠然(Abby Youran Qin)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的博士候選人,《卓越新聞電子報》獲得作者授權編譯。

為什麼你的家鄉報紙消失了,而隔壁城鎮的報紙卻還存在?這不是運氣不好,而是一種有跡可循的現象。自 2005 年以來,美國已經失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地方報紙,導致出現所謂的「新聞沙漠」。在這些地區,貪腐更容易蔓延,社區也更可能出現政治極化現象。

我的研究發表於《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分析了 2004 年至 2018 年間地方報紙衰退的原因,研究指出了五大關鍵因素,例如種族差異與市場力量,這種種因素決定了哪些報紙會在城鎮消失,哪些則能逆勢存活。

報紙追逐金流,而非社區需求

你可能會以為新聞媒體會在那些最需要它們的地區,例如人口成長快速或面臨重大發展挑戰的社區。但實際上,報紙和其他商業機構一樣,往往只在財源充足的地方才能發展成長。

我的分析顯示,地方報紙之所以能夠存活,是因為聚集了富有的訂閱者與資金雄厚的廣告商。這代表富有白人郊區保有自己的新聞監督者,而低收入與多元族群社區則失去了這些監督者。

社區最需要新聞記者的時刻:警察暴力頻繁發生、社福機構拒絕補助申請,以及地方官員非法挪用資金。
貧窮與種族多元的社區往往面臨最嚴苛的司法待遇,而與基層官僚的接觸機會也比富有地區多,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政府貪腐與失職的傷害。然而,這些社區卻往往最先失去地方報紙帶來的監督功能,因為那裡沒有高檔房地產業者投放廣告,居民也幾乎無法負擔每月的訂閱費。

沒有新聞監督,學者發現管理不當、貪腐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受害最深的社區卻最缺乏問責制度,這就是新聞沙漠如何加劇社會不平等的過程。

報紙未能妥善服務多元族群社區

想像這樣的情境:一間多數為白人記者的新聞室,只有在黑人社區發生槍擊或火災事件的時候,才會派記者前往,但現場居民驚魂未定,不想接受採訪,於是記者又打電話給那三位他們老是引用的社區領袖,報導一篇悲劇新聞,然後消失,直到下一次危機發生再出現。

這種作法常被稱為「降落傘式新聞(parachute journalism)」,這種報導內容淺薄、為當地帶來負面形象,完全忽略社區生態的複雜性。

年復一年,這樣的模式不斷重演。居民只有在發生可怕事件時,才會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社區,沒有家族餐廳慶祝開業二十週年的報導、沒有記者出現在市政廳關注新任警察局長如何回應「隨機盤查(stop-and-frisk)」政策,卻只有接二連三關於犯罪與危機的報導。

這樣看來,種族多元社區產生不信任、停止訂閱這份報紙,也就不意外了。尤其對於非白人工人階級家庭,許多連生活帳單都付不起,更遑論負擔訂報費用。

多元社區可說是遭受雙重打擊。首先,他們的地方報紙無法報導他們的生活全貌;然後,當居民合理地選擇不再支持報紙、訂閱數下降、廣告主撤資、媒體機構隨之倒閉,整個社區也就失去了發聲的機會。

直到近年,才有更多媒體認同並投入與所服務社區的互動與回饋,但通常是由新興媒體主導,這些媒體有著更新穎的理念;而許多歷史悠久的媒體機構,則仍困於傳統的報導模式,如雅各·尼爾森(Jacob Nelson)在《想像中的讀者》(Imagined Audiences)一書中所說。

儘管我對 2004 至 2018 年地方報紙衰退的分析結果令人沮喪,但以社區為導向的新聞趨勢正在興起,對多元社區而言,這仍帶來了正向轉變的希望。

人口成長不一定能拯救報紙

我們很容易認為「人口增加 = 讀者增加 = 新聞機構更健壯」。但我的研究結果完全相反:人口成長幅度較大的行政區,地方報紙反而衰退得更嚴重。

關鍵在於「是誰搬進來」。人口成長只有在伴隨財富增長的情況下,才有助於報紙生存。富有的新居民會帶來訂閱數和廣告商關注;但若人口成長是由高出生率帶動——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較不發達、弱勢族裔多元的地區——則無法轉化為收入。簡而言之,光有成長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成長的類型,還有背後的經濟力量。

這凸顯了依賴市場的新聞模式有多麼脆弱。在人口快速成長社區的媒體,如果仍仰賴傳統的廣告與訂閱收入,其新聞空缺可能會持續存在。反之,若新聞機構能仰賴多元的收入來源,例如補助與慈善捐款,就更可能推動那些人口快速增長地區的新聞發展,因為這類資金通常更關注社區需求而非獲利潛力。

鄰鎮的報紙可能拯救你的報紙

你可能會認為報紙媒體間常常要爭得你死我活。但在新聞業衰退的時代,我的分析揭示了一個反直覺的事實:當鄰近社區保有報紙,你所在城鎮的報紙其實更有機會生存下來。

鄰鎮報紙媒體之間,與其說是在競爭,不如說是結成同盟。他們共享即時新聞、分擔調查報導的成本,並吸引欲擴大區域曝光的廣告商。儘管這樣的合作有時會讓報紙失去地方特色,但有地方新聞總比完全沒有好。就算報導不那麼聚焦於每個城鎮的獨特需求,至少還能維持某種程度的監督機制。

有韌性的地方新聞通常群聚存在。一家報社若投資原創報導,鄰近的報社也常能受惠。當地方企業同時支持多個媒體平台的時候,整個新聞生態系就更能生生不息。

左派或右派?地方報紙照樣消失

在這個高度極化的時代,我們發現一個事實:一個行政區的政黨傾向與它是否能保有報紙之間,並沒有顯著關聯。

像芝加哥這樣的城市,之所以能保有強大的媒體,是因為人口密集、企業廣告商眾多,而不是因為他們支持民主黨。同時,保守的鄉村地區,也能透過經營社區內忠實讀者群來讓報紙存活下去。

相較之下,那些低收入且族群多元的社區,無論是紅州、藍州還是搖擺州,報紙都一樣難以存活。

雖然政黨之爭佔據全國新聞頭條,但地方新聞的存亡,實際上取決於更務實的因素,如資金與市場規模。拯救地方新聞並不是左右派的爭論,而是一個需要跨越政黨界線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