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緬甸場|軍政府主政 人民擁抱槍枝 動盪政治下緬甸記者仍繼續行動

2023 年 07 月 19 日 | 亞洲新聞專業論壇, 卓越新聞電子報, 活動紀實

donation
廖芷瑩|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假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舉行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本次論壇主題為「美中對抗下的新聞專業」。緬甸場邀請《緬甸前線》資深編輯周浩霖主講,他以「持續關注緬甸危機:對抗一個由北京與莫斯科撐腰的政權」為題,深入探討緬甸現況。《報導者》特約記者楊智強擔任與談人,台亞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為本場次主持人。

周浩霖(左起)、蕭新煌與楊智強與會。(王崴漢攝影)

周浩霖(左起)、蕭新煌與楊智強與會。(王崴漢攝影)

緬甸軍政府主政 人民擁抱槍枝 地下政府興盛的政治經濟動盪時期

周浩霖畢業於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並於《日經亞洲》擔任記者,現在也是《緬甸前線》的資深編輯,他說自己見過緬甸過去政治最好的時刻,也就是翁山蘇姬剛開始主政,民主一切都貌似欣欣向榮的時間,也見過最挑戰的時間,也就是現在的緬甸政治。

周浩霖提到,緬甸在2020年前大概花了10年做經濟改革,過去5年間,翁山蘇姬和軍方合作,根據軍方寫的憲法行事,但那時候只有四分之一的立法者來自軍方。然而,軍事政變後,據他所知,已有2,780人被殺害,22,700人被逮補,130萬人需要遷徙,180萬人需要人道援助。緬甸是中國之後,入獄人數全世界第二多的國家。除了人權以外,經濟也非常堪憂,光2021年就衰退了五分之一的經濟。

面對這樣的情況,周浩霖也表示,過去緬甸老百姓也希望和平抗爭,但是2021年開始,仰光街上的抗議,軍人會拿出槍枝,而原本和平的抗爭,也成為有傷亡的行動,讓之後的活動越演越烈,許多人在那時候擁抱了武器。他認為,這是緬甸抗爭的轉捩點,讓緬甸現在產生了地下政府。

周浩霖簡報中提及2022年上半年緬甸人民反抗次數,越深色地區代表反抗事件越多。(特約記者廖芷瑩攝)

周浩霖在簡報中提及2022年上半年緬甸人民反抗的次數,越深色地區代表反抗事件越多。(特約記者廖芷瑩攝)

對此,與談人獨立記者楊智強補充,以數據來看,政變之前,軍政府其實可以掌握的地方比較多,但政變之後,許多叢林地區出現許多由在地武裝警察所掌控的地下政府。對緬甸軍政府而言,他們是反抗軍,雖然武器沒有那麼良好,無法到都市直接跟軍政府作戰,但因為軍政府要進入叢林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讓目前的情勢變得複雜。

面對軍政府壓制 緬甸人民在網路及地方的反抗行動

周浩霖提及,目前有一些民眾,會想透過社群媒體,越過政府透露更多故事,像是在他們在貼文中講述及展示軍政府鎮壓老百姓的經過,藉此吸引更多國際組織的關注。另外,國內的一些媒體也會報導緬甸的街頭運動。

軍政府上台後,將翁山蘇姬領導的政府趕盡殺絕,且處決了許多人。2023年3月時,軍方也脅迫40多個政黨屈服於他們,因此軍政府佔了國會約90%的席次。今年5月,藉由緬甸的選舉,我們可以觀察軍政府對於政治的公正度。然而,不樂觀的是,依據現有資料,周浩霖推測,軍政府可能會強迫人民投票給他們,且摧毀所有的異議人士。

關於人民訪抗的情況,楊智強補充,2021年,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為應對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而宣布成立「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簡稱NUG)」而他們也成立「人民防衛軍(People’s Defense Force, PDF)」。軍政府有時會藉著人民「支持PDF」的理由,屠殺村莊,這點反而會引起人民更大的反感,可說是反效果。

周浩霖則提及,軍政府叛變至今已經第三年,地下組織可以代表人民的聲音,但軍政府還是不理會人道主義的事情。他認為,過往分析家提到,軍政府目前的行為,反而可能讓人民更加團結,因為人民其實不想要軍方管理國家,雖然民眾目前還無法達成理想,但軍政府的作為,確實讓人民越來越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

NUG為羅興亞人正名 羅興亞人卻無法躲過迫害

關於人民反抗的情況,楊智強補充了羅興亞人近況。有別於過往的政府,NUG目前會在正式文件上提到了羅興亞人的名字。關於此事件,普遍有兩種說法,一是NUG的人可以理解羅興亞人被迫害的感覺,二則是擔心羅興亞人變成軍政府的派兵。

然而,羅興亞人在緬甸的動盪政治下,還是持續受到迫害。像是2021年就有許多羅興亞人被轉移到孟加拉的藤加查爾島,但上面其實沒有任何工作機會,生活環境也不大好,所以許多羅興亞人還要跟人蛇集團合作,想辦法回到原本的難民營。加上如果颱風侵襲小島,許多羅興亞人還是躲不過因為脆弱而被迫害的生命狀態。

楊智強指出羅興亞人面臨的困境。(王崴漢攝影)

楊智強指出羅興亞人面臨的困境。(王崴漢攝影)

各國協力不足 緬甸民主的未來有待觀察

目前,緬甸軍方為了壓制反對力量,會毫不考慮地使用暴力,而他們的武器來源,分別有中國和俄羅斯。周浩霖提及,除非未來中國和俄羅斯不會再提供武器,否則目前軍政府暴力鎮壓人民的情況,不大會有改變的可能。

周浩霖簡報中提及,中國與緬甸軍政府的關係,影響鎮壓人民行動。(特約記者廖芷瑩攝)

周浩霖簡報中提及,中國與緬甸軍政府的關係,影響鎮壓人民行動。(特約記者廖芷瑩攝)

周浩霖同時也說道,雖然對西方國家而言,緬甸不是目前國際情勢上,第一主要協助的國家,但如果美國可以拿百分之一給烏克蘭的資源到緬甸,那狀況就會好很多,不過他同時也知道,這應該會引起中國的抗議。關於此點,羅智強也提到,目前的確因為烏克蘭戰爭的關係,緬甸的關注變少,連在地武裝部隊要行動,都得要借槍枝才能抗爭。

目前東協等國家的實質協助尚未明瞭,美國也只有經濟制裁,日本及泰國雖然有人道救援行動,以及政治人物的聲援,但他們的態度還是偏保守。因此,這是緬甸非常大的困局。對此,周浩霖也呼籲,像是目前台灣如果想面對毒品問題,那就必須正視海洛因等毒品,其實來自緬甸,如果緬甸國家不管理,那人口販賣問題以及走私的事情,就只會更加嚴重,這會殃及許多周邊的國家的內部安全。

東協各國彼此相互連結,周浩霖呼籲台灣政府要更注重緬甸議題。(特約記者廖芷瑩攝)
東協各國彼此相互連結,周浩霖呼籲台灣政府要更注重緬甸議題。(特約記者廖芷瑩攝)

動盪政治下的新聞採訪挑戰 緬甸前線記者繼續行動

關於採訪權益,周浩霖提到,目前一些案例中,美國記者如果被軍方逮捕後,他們會把毒打記者的過程公開,並讓老百姓知道,試圖嚇阻大家。這樣的情況對其他國家的採訪權益等,都不是良好的發展。

在場的法新社駐馬尼拉特派員Ron Lopez好奇提問,當屠殺及暴亂成為習慣後,人民漸漸會無感,那身為撰寫報導的人,該怎麼切入新聞的角度,引起更多關注?周浩霖認為,緬甸因為太多小事件,還是有許多可以更新的消息。而楊智強則努力從新的角度切入羅興亞人及在地反抗軍的議題,像是反抗軍的婚禮,或者其他抗亂中的日常生活事件,希望能帶出新的故事和觀點。

緬甸的記者會不會存活?周浩霖回憶起緬甸1995年政變的情形,也是非常黑暗且沒有什麼希望,但緬甸還是走過來了,因此現在他們能做的,就非得存活不可,「我們會在前線,面對軍事政變後的緬甸,繼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