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Plus獨立記者工作坊】獨立記者不只是報導者,更是「產品經理」!——端傳媒談提案要領,為你的選題找到支持

2022 年 12 月 2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成為獨立記者後,如何向媒體或組織提案,獲得金錢、人力等資源以完成報導,是記者們需思考的問題。端Plus獨立記者第二場工作坊,以〈Pitch Perfect:如何為你的選題找到支持?〉為題,由端傳媒國際組主編甯卉主講。甯卉表示,國際線通常是最沒有資源的路線,但因為經常需要出國採訪,報導卻是最貴的;因此,藉提案為選題找到支持相當重要

Pitch Perfect:如何為你的選題找到支持?
甯卉主講獨立記者如何向媒體單位或組織提案,以獲得支持。(圖片來源擷自〈Pitch Perfect:如何為你的選題找到支持?〉講座,特約記者劉郁葶擷圖)
用「產品經理」思維,看見報導生產循環與意義

甯卉認為,若想成為一位獨立記者,要做的事情不只是尋找受訪者、取得採訪機會、寫出好看的報導,「這些遠遠還不夠」。她強調,報導就如同「商品」,並非是強調它的商業性,而是看到它的生產循環與意義。而作為獨立記者,「應該把自己當成是一個產品經理,而不只是個寫報導的人。」

在進行提案前,可以先思考以下7點:

  1. 你是誰,這篇報導為何由你來寫?
  2. 這篇報導想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3. 它會出現在哪個平台?被這家媒體發表的意義是什麼?
  4. 這篇報導和哪些讀者對話?
  5. 你需要什麼資源去實現它?
  6. 實現後會帶來什麼影響?它補足現有報導中的哪些空白?
  7. 什麼才是一個報導的「句號」?

甯卉說,報導並非在發表後就結束,應該成為下一個產品的資源,「換句話說,你必須是自己的出版商。」在這個過程,獨立記者必須找到自己的立論點,建立「你是什麼樣的記者」之形象

而在尋找支持的階段,甯卉認為,支持可分為「金錢」、「人」與「時間」。記者的生存狀態受收入高低所影響,每日吃飯、水電、交通、住宿都需考量在內。因此,記者可以思考如何優化這3項支持,例如將大型報導企劃拆成模塊,知道有哪些是力所不能及;當採訪現場難以抵達,可評估是否需親赴現場,或請已在現場的人幫忙採訪,合作完成報導。

掌握7大提案重點,Pitch到對方心坎裡

在構想提案時,甯卉建議從這幾點來思考:

  1. 對方是誰,想要什麼?
  2. 你有什麼,在這個 pitch 中要給什麼?
  3. 交集之處在哪?
  4. 為此,雙方都否有一些 trade off?
  5. 如何找到支持?(建議從journalism、funding、opportunity、reporting grand 這幾個關鍵字搜尋)
  6. 最後的組織語言

甯卉強調,提案時不要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而是思考:「對方想要什麼?對方若想和你合作,想從你這裡得到什麼?這個交集出現在哪裡?」才較有機會獲得對方支持。而實際向組織提交企劃或口頭提案時,需掌握幾個重點:

  1. 選題:此為最容易被挑戰的地方,因為「選題」不是「話題」,若僅單純想寫香港移民、言論審查、難民等等,這些都不是選題。選題應有爭論點(argument)或問題意識在裡面,且問題是有答案的
  2. 意圖:你試圖做到什麼?
  3. 意義:對誰是相關的?不是任何題目對所有人相關,對那群特定的人來說,這個題目如何和他們有關?
  4. 論證:是否有基礎證據,支持上述第1至第3點觀點。
  5. 成果:你將如何呈現報導?例如報導的篇幅、文字或影音,發表的平台等等。
  6. 增強:這篇報導是否有額外加分項?例如:跨境合作、多語言發布,或是和攝影師合作,獲得第一手視覺素材等。
  7. 人:你(們)是誰?需思考對方非你不可的點是什麼?你有什麼不同之處?甯卉建議,可以挑選曾發表過、且最符合對方需求的作品作為Check Record,讓對方快速信任你。

沒有Check Record,如何成功在《衛報》發表報導?

甯卉分享,她在2015年時開始當獨立記者,當時並沒有Check Record,亦無明確的報導路線。她在參加森林資源的工作坊時,得知中國某機構支持記者寫新聞,於是撰寫完整報導企劃,向組織提案後前往非洲莫桑比克(Mozambique)採訪,前後花費約 10個月完成2至3篇的文章。

後來在因緣際會下,朋友介紹她認識一名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記者;甯卉回憶,當時她已將報告完成,因此詢問對方,是否對她在莫桑比克蒐集到的資訊感興趣?

甯卉說:「如果給不出任何東西就和《衛報》記者聊,我想他們是不會理我的。我是做到了才去說。」後來這篇報導〈Mozambique faces race against time to end illegal logging〉成功在衛報發表,也成為她的第一個代表作。

甯卉分享另一個例子,是她獲得Rainforest Fund的支持,撰寫關於中國、巴西漁業交易的報導,並以長篇形式發表在端傳媒——〈「海裏的金子」:令魚鰾變廢為寶的中國市場,如何改寫亞馬遜海岸的運?〉,後來這篇報導也在國際媒體以英文發表。

儘管當時甯卉已累積許多作品,但仍被組織挑戰:「在中國與巴西之間的議題中,漁業交易是一個小項目;有其他幾百億、足以影響到國際關係的產業,為何要支援你寫這個小題目,它有什麼影響力?」甯卉說:「即便我證明能做到,依然要不斷證明它的相關性在哪。」為此,甯卉承諾為組織撰寫另一個更宏觀的題目,才獲得組織對漁業報導的支持。

甯卉指出,自己認為重要的題目,對方未必覺得重要,「因此要不斷去打磨重要性,它為什麼重要、對誰重要、如何去做才重要,要反覆問自己。不然會容易陷入『這麼重要的東西卻沒人支持』的憤世嫉俗。

結合在地能力、全球視野,寫出「非你不可」的報導!

提案Pitch到組織心坎固然重要,但甯卉也提醒,資源是不公平的,當獨立記者向資源傾斜時,需反覆檢視:「我有在 Trade Off 嗎?」若為了迎合組織而放棄報導初心,將是件可惜的事

甯卉認為,新聞業永遠缺更好的內容、更新鮮的觀點,更紮實的採訪作業;只要報導寫得好,永遠是被市場需要。或許過程辛苦,但透過和其他記者展開透明、開放、平等、公平的合作,艱辛過程將變得愉悅。

此外,有許多議題不受語言、地域、時間、文化所限制,例如性別、環境、氣候、種族階層等,這些國際議題亟需具備「在地能力」與「全球視野」的記者撰寫,並從中找到「這件事非由我來做不可」的定位。同時,甯卉也鼓勵記者持續向內探索,因為真正帶來意義與進步的,是內在的動力、選擇和專注的結合。

在講座尾聲,有讀者提問,若不確定報導最終發表在何處,如何說服對方受訪?甯卉回應,用「發表平台」說服受訪並非最佳選項,「信任是逐步建立的」,建議參考上述的提案重點,讓對方放心交出故事。

另有人提問,若沒有當過記者,也可以向組織提案嗎?甯卉表示,並非只有記者才能向組織pitch選題,比方說,若此人具醫療工作經驗,向媒體提出醫療報導企劃時,也有機會被採納;但需注意,提案時需展現對新聞寫作方式的了解,平時也盡量嘗試多寫文章、累積作品。

最後甯卉表示,端傳媒期望成為獨立報導、跨境合作的「enabler」,若大家有任何想寫的選題,都歡迎寫信到 ninghui@theinitium.com、editor@theiniti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