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大躍進,但AI會取代新聞工作者嗎?

2022 年 12 月 14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donation

賴禹安|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主編蔡宏杰補充部分內容)

隨著AI(人工智慧)技術逐漸成熟,全世界的許多產業早已盡力追求產業的自動化。《歐亞評論》(Eurasia Review)網站11月曾刊登Podcast編輯羅伯布魯門(Robert Blumen)在美國米塞斯研究院(MISES Institute)發表的文章,布魯門文章中指出,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機器人就不斷地在取代人力並完成大量的製造工作。

以英國為例,大型連鎖超級市場特易購(TESCO)已引入無收銀員的結帳系統,讓消費者會在離開店時,透過手機自動的為帶走的商品進行結帳,另外,智利的採礦業也在朝向自動化的趨勢邁進。

對於公司而言,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除了可以減少人力的成本外,也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產製更多的產品。這些機器人就像極端的工作狂熱份子,對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不感興趣,沒日沒夜地工作。

近年來,連新聞產業竟然也開始朝向「AI(人工智慧)化」邁進,引起了學術與實務界的許多討論,到底機器人撰寫出來的報導與真人有何差異?這樣的新聞可以發揮出什麼作用?最終,人工智慧是否可以取代傳統的新聞編輯呢?

AI技術如何應用在新聞上?

「機器人寫新聞」,聽起來很像電影裡面的畫面,但其實這樣的技術早就已經在社會上開始運作了。透過人工智慧技術而製造出來的新聞,也被稱為「自動化新聞」,這類的新聞報導不是透過記者所編輯產生的,而是透過電腦的技術自動化產出。

根據BBC中文網報導,目前人工智慧應用在新聞領域的範圍包含運動球賽、股市新聞等,甚至它還能寫出獨家新聞。早在1988年,《大西洋月刊》的記者比爾戴德曼(Bill Dedman)透過機器協助,疏理大量數據,並寫出一系列〈The Color of Money〉報導。他透過文字與大數據的結合,挖出人類難以單憑大腦捕捉出的事實和真相,揭露隱形的種族歧視,還因此奪下當年的普立茲獎。

人工智慧應用的範圍日趨廣泛,但大家通常認為,若它應用在新聞編制上,大概只可以幫助新聞工作者整理數據資訊、撰寫資訊稿,但其實其能運用的範圍,還包含即時新聞影片的製作、講文章轉換成影片、圖片製作。

對此,美國Alpha Group 資深總監大衛科恩(David Cohn)在非營利媒體研究機構「波因特學院」(Poynter Institute)發表評論,科恩提出新穎的看法,認為「人工智慧將帶領新聞產業進入一場創意的革命!

科恩的評論文章指出,人工智慧的自動化技術擁有反應快速、高校能、可預測性以及驚人的計算能力,但人的腦袋擁有更強大的直覺力、創造力與適應性,雖然目前已有公司(如Automated Insights 和 Narrative Science)將工程化的新聞工作轉交給機器人了,但比起人類,他們往往缺乏撰寫戲劇性故事的能力。

不過,機器人雖然比起人類少了些溫度,他們在「圖像創作」領域的應用上,技術是越來越成熟。科恩直言,人工智能未來將會在PowerPoint演講、商業計劃、電影、內容編輯等領域繼續發光發熱,並在創作過程中的激起新聞界的動態轉變。

科恩的評論文章中提及Dall-E這項人工智慧技術,Dall-E可以將文本、文字描述轉化成圖像,其名字是以超現實藝術家達利和迪士尼動畫的機器人瓦力(WALL-E)組合而成。科恩嘗試在名為「MidJourney」的免費服務中,輸入「一位記者以畢卡索風格替報紙撰寫故事」,MidJourney人工智慧製作出如下圖這張照片。(編按:MidJourney是類似於Dalle-E的免費版人工智慧繪圖服務。)

chatGPT生成虛構空難的新聞稿

大衛科恩透過MidJourney,以「一位記者以畢卡索風格替報紙撰寫故事」文字敘述,演算出AI繪圖。(圖片來源:MidJourney

人算 vs 機器算 人工智慧技術可否取代記者工作?

加拿大《哈密爾頓觀眾報》(The Hamilton Spectator)總編輯保羅博頓(Paul Berton)在一則論文章中指出,近十多年AI的技術早已在世界各地許多新聞媒體中開始應用,例如美聯社就應用人工智慧寫出許多有關財務收益的商業報導,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旗下的路透社亦是如此。

另外,英國《新聞公報》(Press Gazette)報導指出,臉書母公司Meta宣布可能會在2024年結束英國Facebook新聞標籤的人工管理模式,並打算將此工作轉換為全部自動化的產品。自2021年1月,英國臉書的新聞標籤一直是由15位記者所組成的團隊來策劃,在Meta決定將臉書的重要業務從新聞轉移到短影片上時,便開始考慮此決定。

而在2020年五月,微軟裁撤了官網及Edge首頁的新聞編輯,改以AI機器人來幫忙挑選故事。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這次裁員美國方面有約59人遭裁撤,而英國《衛報》則提到英國也有約27人遭裁員。

雖然許多人的工作都被AI人工智慧所取代,但它們終究還是透過人類所編制出來的技術,無法處理複雜、涉及道德和法律的議題。《哈密爾頓觀眾報》總編輯保羅博頓認為,機器人可以處理制式化的資訊,它是個有能力的工作者,但這並不代表它是好的工作者。它可以在短時間內發布大量數據,但它終究沒有靈魂,註定了它無法成為一個會講「好」故事的人。

號稱最強AI人工智慧 chatGPT能否取代新聞寫作? 

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研發的人工智慧繪圖技術Dall-E推出後,成功引起話題。AI繪圖的相關應用程式,也如雨後春筍般在App市場中出現,近期不少人嘗試生成屬於自己的AI繪圖。

OpenAI在Dall-E之後,公開了chatGPT最新產品,這項技術是透過大量數據,分析和理解使用者輸入的文本含義,再由人工智慧技術判斷上下文,產生相關的文字。OpenAI開放大眾使用chatGPT之後,立刻在社群媒體上引發討論及測試,有網友號稱這項技術是「最強AI」,甚至可以取代廣告業文案生成、學術論文產製等。

儘管網友給予chatGPT極高評價,但chatGPT能取代新聞工作者,寫出符合期待的新聞稿嗎?《卓越新聞電子報》主編使用幾個例子,測試chatGPT撰寫新聞稿的能力。

首先,將虛構的空難事件輸入chatGPT對話框測試,由於chatGPT的數據資料,並無虛構的航空公司、失事班機等資訊,而無法成功撰寫新聞稿,但基於「請寫出一篇新聞稿」這點,chatGPT做出了撰寫新聞稿的建議內容。

chatGPT回應的內容提到,撰寫新聞稿應注意的細節,最後還不忘加上「應遵守新聞倫理」警語。這樣的結果,應該是在數據資料庫中的新聞寫作教材,重新組織編輯之後產生。

chatGPT生成虛構空難的新聞稿

chatGPT無法以虛構的內容,生成一篇組織架構完整的空難新聞。(蔡宏杰翻攝自chatGPT網頁)

既然chatGPT無法處理虛構資訊,若將「已經發生」的事件輸入對話框,是否能獲得相應的新聞稿?以日前發生在高雄的機車撞輕軌車禍事件測試,chatGPT便能撈取已存在的新聞稿資料,擷取最新資訊(李男送醫後不治)之後,重新組織生成新聞稿。

chatGPT生成已知事件的新聞稿

chatGPT重組的新聞稿。(蔡宏杰翻攝自chatGPT網頁)

chatGPT能妥善處理「已經發生」的新聞事件,產生相應的新聞稿,那麼,基於事實但並未發生的事件,是否也能產生相應的新聞稿?以基於現況的虛構車禍事件測試,虛構一段發生於台北市信義路、新生南路口的信義幹線與自小客車車禍,在對話框中,將車禍事件的幾個元素(如:傷者人數、肇事者姓名等)輸入,chatGPT也能撈取相關資料,輔以虛構的元素,產出一篇敘事結構四平八穩的新聞稿。

chatGPT生成基於已知事實的虛構車禍事件新聞稿

基於部分事實,輔以虛構元素,chatGPT仍然可以組織出新聞稿。(蔡宏杰翻攝自chatGPT網頁)

經過以上測試,人工智慧技術chatGPT撰寫新聞稿並非難事,但敘事結構似乎遵循著一種樣板,生成的新聞稿四平八穩,將人工智慧技術運用在即時新聞,或是資訊固定的新聞類型(如:運動賽事、股市漲跌等)之中,面對時間壓力,或許能節省記者寫稿的時間,但若要藉由人工智慧,產出深度報導或調查報導等新聞類型的稿件,是否能寫出文章該有的「溫度」,還不得而知。再者,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撰寫的新聞稿,能否自動過濾錯誤、虛假新聞?其事實查核的機制,也有待時間的驗證。

結語

隨著時間推演,人工智慧的技術只會越來越成熟,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只要輸入「改變攝影機角度」或是「改變場景」,我們就可以編輯老電影、更改演員及戲服,製作出影片了。至於新聞製作,現在人工智慧除了能寫出體育、商業性的新聞,還能取代很多過去需要人類才能處理的工作。雖然現在社會多還是認為,人工智慧無法真正取代新聞工作者,但換個角度思考,或許我們該思考的是該如何讓人工智慧成為我們最強的「輔具」。

追根究底,人工智慧是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科技,它是一系列複雜的程式語言,不可能如人類的腦袋般擁有極高的創造力、彈性的思考能力、多元且可貴的情緒。若使用洽當,它便能發揮其極大化的生產能力,增加人類理解、建構世界的方式,這都將有助於人類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