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的新聞攝影

2022 年 10 月 2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講到新聞攝影,大多數人腦中就會浮現『影像』兩字,單純地將其視為影像藝術的一部分。但是新聞照片的運作過程,其實相當複雜,涉及的層面包含攝影專業、新聞價值判斷、後端編輯,乃至讀者的資訊需求等等,是極為複雜的運作體系。」黃子明說道。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系列講座第三場「與時俱進的新聞攝影蛻變之路」,邀請資深攝影記者黃子明,細數自從名為攝影的技術問世以來,每一次科技的進展與社會觀念的改變如何不斷重塑「新聞攝影」的樣貌。

從重視客觀到強調主觀

黃子明表示,談到新聞攝影,就不能不提美國歷史學家法蘭克路德莫特(Frank Luther Mott)。法蘭克他曾在愛荷華大學擔任教授,並開設了全世界第一門新聞攝影課程,對媒體視覺專業體系的發展產生極深遠的影響。

傳統上,新聞照片偏重敘述性、客觀性,以及證據性,重點是讓觀者知道「發生什麼事」,因此非常講究「決定性的瞬間」。除此之外,美感也是重要的考量,所以過往的新聞記者無不努力拍出兼具敘事性與美感的照片

到了90年代末,隨著網路的普及和各類電子媒體的發展,人們看待影像的方式隨之改變,於是影像開始越來越具主觀性,並且側重攝影者對事件的詮釋。黃子明說,最明顯的改變,就是開始重視議題的設定(agenda setting),「比如說Covid-19的議題,每個人都在報,但你能不能找出你自己獨特的觀點?」

黃子明強調,現在新聞已經不是在販賣資訊,而是販賣觀點,因為如今每個人同時都具有讀者、報導者、編輯者三合一的身分,在這樣的情境下,資訊已經太多。根據統計,全世界每天約有30億張影像在網路上發表,其中有18億張是由手機所拍攝。「資訊的爆發已經讓我們不知道該把眼睛放在哪。」

在現代,新聞攝影不只重視現場情境氣氛的傳達,更講究戲劇性以及攝影者的個人風格,視覺形式也趨於多元。之所以會產生這些變化,正是因為媒體越來越重視「議題」,而不一定是單一的事件。

黃子明表示,媒體將關注焦點從「事件」轉移到「議題」的風氣,連帶影響了新聞攝影的表現手法。(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黃子明表示,媒體將關注焦點從「事件」轉移到「議題」的風氣,連帶影響了新聞攝影的表現手法。(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科技進步帶來的新課題

時下媒體追求點閱,對於動態影像的需求與重視越來越高,使得許多攝影工作者感到悲觀,認為傳統的靜態影像已經走到時代的盡頭。但黃子明卻認為不然,「靜態影像的需求與影響力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2015年陳屍海灘的庫德族小男孩照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歐洲各國對於難民原本都是採取圍堵的政策,但是這張照片在全世界的報紙頭版引起廣大回響,加上社群平台的推波助瀾,使歐盟承受巨大的人道壓力,可說一張照片就改變了整個區域的政策。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黃子明說,在這個時代決定報導價值的是照片的內容,而不是照片的形式。好比2005年倫敦的地鐵爆炸案,當時許多國際通訊社都刊出了在事發現場的乘客用手機所拍出來的照片。由於現場的光影條件惡劣,所以拍出來的影像畫質非常糟糕。在現今的新聞實務中,直接使用從街頭監視器擷取的影像也成為常見的做法。「這些影像都不是由專業的新聞攝影工作者所拍攝的,所以攝影工作者在這個時代到底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可以看出,攝影器材的演進,逐步地改變了人們與攝影的關係。從1839年攝影術的發明開始,每一次攝影科技的推陳出新,都讓攝影工作者攜帶更方便、負重更輕,間接降低了女性從事攝影工作的門檻;而數位時代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則使得沒有專業訓練的素人,開始有機會進入新聞攝影的領域

黃子明在自己的攝影工作實務經驗中觀察到新聞攝影所面臨的困境。(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黃子明在自己的攝影工作實務經驗中觀察到新聞攝影所面臨的困境。(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從按下快門到產生影響力

新聞攝影除了拍攝的內容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時效性,而這跟影像資訊傳輸的技術有很大的關係。黃子明以釋廣德法師自焚的照片說明以往傳播影像資訊的艱辛。

Thích Quảng Đức self-immolation.jpg
由 Malcolm Browne for the Associated Press - Immediate source:[1] For further info see: http://www.apimages.com/metadata/Index/Watchf-AP-I-VNM-aphs019555-VIETNAM-MONK-PROTEST/a344206cdb5a490e9fceb1e1c2ebbefc/1/1, 公有領域, 連結

1963年Malcolm Browne在越南拍下這張照片後,經過15個小時,照片才橫越九千英里來到讀者眼前。由於當時越南當局的新聞管制非常嚴格,為了避免照片被攔截,Malcolm託人將底片帶往機場,搭民航機到馬尼拉後才將照片沖出,然後用美聯社研發的照片傳真機將影像傳到舊金山,最後送到紐約總部。經過如此冗長而複雜的過程,才將影像傳播到全世界。

黃子明提到,80年代以前,攝影記者到國外出差都必須自行攜帶沖洗底片的藥水、器材,而且當時傳送影像使用的是類比訊號,不僅費時而且很不穩定,經常會因為訊號遭干擾,而必須重新傳輸。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影像資訊的傳送越發便捷。例如後來法新社記者Hasselblad研發的Dixel2000底片傳真機,可以直接掃描底片,省去沖洗照片的過程,使新聞發稿的流程得以縮短,也讓攝影工作者減少許多需要攜帶的器材。

1991年柯達推出第一台商業化數位相機DSC100,可謂改變了新聞攝影,此後記者現場拍照後,可以馬上透過電話線路傳送,連掃描的流程地省下了,大幅地縮短作業時間。

黃子明笑說,DSC100當時的售價是100萬台幣,十分驚人,全台灣只有中國時報買了一台,結果因為重量太重,買了之後報社沒人想用。(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黃子明笑說,DSC100當時的售價是100萬台幣,十分驚人,全台灣只有中國時報買了一台,結果因為重量太重,買了之後報社沒人想用。(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新的疆界

黃子明表示,普立茲新聞獎在全球範圍內是非常重要且具有悠久歷史的獎項,但屬於綜合性的獎項,並不是專為新聞攝影而設立。因此,若單純以新聞攝影來說,在比賽形式、參賽件數,以及攝影觀念的潮流引領上,居全球主導地位的要算是「世界新聞攝影獎」(World Press Photo),當中時常能見到許多挑戰人們對「新聞攝影」想像的前衛作品

90年代末期,新聞攝影的判準朝向「攝影者對影像的詮釋」發展,1999年,攝影記者張乾琦就透過各種符號,例如盤繞糾結的電話線、凌亂的環境等,以象徵的手法拍攝紐約唐人街非法移民的生活,表現現場的氛圍。

2011年,Michael Wolf甚至不是以自己拍攝的照片參賽,而是將Google的街景影像重新編輯,呈現自己對於「監視科技侵犯人類隱私」的觀點。到了2022年,世界新聞攝影獎更是出現Rehab Eldalil以刺繡、拼貼的多媒材藝術手法呈現的「攝影」。在以往,這樣的作品被認定為新聞攝影是難以想像的。

凡此種種,都不難看出「新聞攝影」四字,已經跳脫出過去的框架

新聞攝影工作中的性別平權

黃子明表示,在台灣,女性攝影工作者還是相對少數,但較之於過往,已經在增加當中,這樣的趨勢也符應全球性別平權意識抬頭的潮流。在國際新聞攝影的領域中,不乏女性攝影工作者嶄露頭角,例如美國籍的Carol Guzy就曾經四度奪下普立茲獎,表現相當傑出。

Stephanie Welsh在1996年則以肯亞的女性割禮為題材,獲得普立茲攝影獎。身為生理女性,拍攝這類敏感的題材,相較於男性而言確實有著無法忽略的優勢。黃子明表示:「她拍攝這這樣的題材,毫無疑問是最適當的人選,因此女性的攝影工作者在某些議題的拍攝掌握上,絕對不會輸給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