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德國公共廣播系統

朱弘川|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近期,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主席,同時也是柏林布蘭登堡廣播電台(RBB)董事的施萊辛格(Patricia Schlesinger),因個人私德問題在德國政界掀起了熱議。根據多方消息指出,施萊辛格不僅在私人寓所宴請政界、商界、文化界人士,費用還由德國公廣聯盟(ARD)買單,即從納稅人繳納的廣播費中扣除;她還替自己加薪16%,讓年薪超過了30萬歐元,並利用職務之便為丈夫謀取豐厚的顧問合約。這對經費拮据,且自許為全民提供報導服務的公廣聯盟來說,不啻狠甩一巴掌。
即便施萊辛格被迫下台,但這起醜聞也讓政客抓緊了機會,他們對著公共廣播公司的預算窮追猛打。德國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即表示,對公共廣播的改革迫在眉睫;德國新任總理蕭茲( Olaf Scholz)和聯合政府,也預先通過一項決議,企圖減少公共電視和廣播電台的數量。雖然,該提案最終沒有進入政府聯合草案,仍被記者工會批評為「民粹」的政策。
事實上,德國公廣改革無法一蹴可幾,其公廣系統歷史悠久,而且機構為數眾多,包括21個電視頻道和多達83個廣播電台,這都與其悠揚的歷史,和過往二戰的淵源脫不了干係;而公廣營運經費以德國家戶每月支付的18.36 歐元(約18.83 美元)的廣播費(Rundfunkbeitrag)為主,平均每年帶來超過80億歐元的收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德國之聲(DW)也是公共資助的,但其預算直接來自聯邦政府,而不是透過廣播費徵收。
德國公共廣播系統之所以如此龐大且複雜,得先從國家的歷史和區域起源開始談起:
二戰後遍地開花的區域廣播生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參戰的西方各國,也就是所謂的「同盟國」,戰勝後在各自佔領區重組了西德的廣電系統,盟軍並決議未來德國的廣播不能再像戰前的帝國廣播公司(RRG)做為政府的傳聲筒。而後,德國的公廣系統再透過聯邦州的形成,以及各州的廣播法的制定、初步奠定了現今以地區性廣播為系統的德國公廣生態。
當時英國在北萊茵-西發利亞(Nordrhein-Westfalen)創建了西北德廣播公司 (NWDR),法國也在德國西南部設立西南廣播電台(SWF),美國則在四個不同地區設立四間廣播公司,分別是在巴伐利亞的巴伐利亞廣播公司(BR)、德國南部的南德廣播公司(SDR)、黑森的黑森廣播公司(HR)和不來梅的不來梅廣播公司(RB),這六家廣播公司也成為未來德國公廣聯盟的雛形。
在1946至1950年間,盟軍逐漸將這些地區廣播公司的控制權交還給德國人;1950年6月時,既有的六家廣播公司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法定廣播機構」(Arbeitsgemeinschaft der öffentlich-rechtlichen Rundfunkanstalt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1954年再簡稱為德國公共廣播聯盟( ARD )。這六家廣播公司以英國廣播公司BBC為範本,它們獨立於國家和私有市場,旨在「再教育」德國公眾的民主素養。
盟軍堅持德國的廣播公司應該與德國政府保持距離,這也符合德國戰後第一任總理艾德諾(Konrad Adenauer)的意圖。眾所周知,艾德諾對德國公共廣播聯盟不斷批評執政當局感到不耐,甚至抱怨1950年時,英國利用仍存餘德國公共廣播聯盟的勢力,力挺他的競爭對手,也就是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s),企圖左右大選的結果。
事實上,艾德諾也知曉媒體的影響力不容小覷,1959年時,便開始計畫籌建德國公共廣播聯盟之外的公共廣播公司,並由計畫由執政當局所管,而不是地區或各聯邦州主導。當然,艾德諾的計畫被判定違憲,但間接促成後來德國電視二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ZDF)的設立。1961年6月6日,德國各聯邦州簽署協議,創立了德國電視二台,由各聯邦州輪流監督該電視台,每任監督期為兩年,電視台的總部設立在萊茵蘭-普法茲的首府美茵茲。
多頭馬車還是多樣化經營?
即使在1950年之後,德國公共廣播聯盟旗下的六家廣播公司也未能完全整合,根據聯邦法,德國公共廣播聯盟的主席每六個月在各廣播公司間輪換,等於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主宰公廣系統的走向。
由德國公共廣播聯盟所共同經營的電視頻道德國電視一台(Das Erste)於1952年開播,當時節目仍由六家地區廣播公司聯合製作,現在也仍由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共同製作節目。
多年來,德國公共廣播聯盟穩定擴張,又透過分拆與整併,已成長為九間廣播公司的聯盟。
西北德廣播公司NWDR於1955 年分拆為北德廣播公司NDR和西德廣播公司WDR;薩爾廣播公司(Saarländischer Rundfunk,SR)於1959 年加入,德國之聲(DW,1953設立)和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作為新成員於1962年加入。至此,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加上德國之聲)、德國電視二台(ZDF)以及德國廣播電台,成為德國公共廣播的三大核心。
1990年,東西德的統一也帶來了新的成員,1991和1992年分別創建了布蘭登堡東德廣播公司(Ostdeutscher Rundfunk Brandenburg,ORB)和中德廣播公司(Mitteldeutscher Rundfunk,MDR)。其他廣播公司也進行相關合併以簡化業務:1998年,兩家德國南部的廣播公司:南德廣播公司SDR和西南廣播電台SWF合併成西南廣播公司SWR;2003年時,自由柏林廣播公司(SFB,1954設立)和布蘭登堡東德廣播公司(ORB)也合併成柏林布蘭登堡廣播電台RBB。
綜觀來看,德國公廣系統是眾聲喧嘩,不僅系不出同門,又能開枝散葉,必要時,基於業務所需而整合,每家廣播公司仍不斷建立自身的利基頻道。例如,北德廣播公司NDR除了擁有新聞頻道和四個一般廣播電台外,還擁有數個以滿足流行文化、古典、青少年和另類觀眾的廣播電台,例如NDR Schlager這類,以專門播放德國人喜愛傷感流行曲風的電台類型。另外,1998年時,西德廣播公司WDR、柏林布蘭登堡廣播電台RBB 和不來梅廣播公司RB三個廣播公司聯合設立多元文化廣播電台COSMO,希望藉此吸引德國移民社區的目光。
外界的質疑和批評
與此同時,德國公共廣播公司的作為,和資金來源一直是幾十年來備受爭議的話題。像是德國電視二台ZDF最知名的遊戲節目《想挑戰嗎?》(Wetten,dass?),便因其明星主持人湯瑪士勾查克(Thomas Gottschalk)每集高達10萬歐元的主持費而遭受批評。
無獨有偶,在2020年時,當時德國東部的薩克森-安哈特聯邦州的州議會,竟傳出要阻止廣播費調漲到現行的18.36歐元(調漲86美分)的爭議。現行德國廣播費的調漲和徵收必須經過德國全體16個聯邦州議會批准才可實行,這樁爭議最終還是靠德國最高法院出馬才擺平。
德國記者協會(DJV)發言人佐爾內爾(Hendrik Zörner)在接受德國之聲的訪談中表示,當德國民眾對公廣系統的金援,已不再視為理所當然,這不禁令人擔憂。他強調,在社會遭逢重大危機時,透過優秀的媒體和記者提供消息、解釋資訊,公共廣播就像一股安定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即便公廣媒體的資金受到許多質疑,但人民對公廣媒體的專業仍保有信心。德國美茵茲大學在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其結果每年發布一次)發現,在2020年時,大約70%的德國人信任公共廣播公司,而且過去五年平均都維持在65%至72%的水準。
佐爾內爾說,這部分歸究於世界危機的升級。「當危機發生時,尤其是危及人們生存的重大事件,人們主動尋求提供獨立資訊的好新聞。」
參考資料: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台大新聞所論壇-電視媒體制度:結構、內容與政策的辯證|張錦華×胡元輝×周奕成×林麗雲|公共媒體的匍匐與前進
- 劉好迪X艾瑋昂XWilliam YangX阮安祖X竺瑞娟|國際新聞與在地觀點|Taiwan+向世界傳達台灣故事 突顯公共媒體的國際傳播重要性
- 網路時代下收視習慣改變 英法電視執照費制度面臨轉型爭議
- 胡元輝|媒體改造不可缺少的一塊拼圖:公用頻道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