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開放政治廣告資料庫 數據「透明化」誠意引學界質疑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距離美國期中選舉不到半年,社交平台假消息傳播與政治廣告投放備受關注。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於5月23日表示,計劃在平台上與學者和研究人員分享更多政治廣告的相關數據資料庫,作為增進開放研究與透明度項目(Facebook Open Research and Transparency,簡稱FORT)的一部分。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發布的文章中指出,Meta公告看似希望往廣告與數據資料庫透明化邁進,過去研究Facebook的研究人員卻有不同經驗。無論是對於使用數據資料的繁瑣限制,或是忽略掉40%使用者的不完整數據,從這個基礎而產生的研究幾乎是「不可用的」。[1]
紐約大學研究員帳號遭封鎖
2021年8月,紐約大學「民主的網路安全」研究計畫所推出的「Ad Observer」瀏覽器擴充程式受到Facebook阻撓。該工具可安裝於瀏覽器,並將使用者在Facebook、YouTube看到的廣告回傳,以便於研究人員探討平台是否按照政治傾向、婚姻狀態、行業類別等投放不同的政治廣告內容。[2]
根據「Ad Observer」介紹,利益團體或政治競選活動投的廣告,可能會影響選民投票傾向。線上廣告往往是廣告商鎖定的受眾才能看到,出現一下即消失,被投放的使用者無法回頭追溯、監控或究責廣告商。研究團隊指出,平台方提供的資料庫缺少了含有政治內容的廣告模式。他們認為,能夠檢視是誰試圖影響公眾,對民主社會至關重要。
為了避免有濫用個資的嫌疑,「Ad Observer」必須是使用者主動下載,且可在Github查看其瀏覽器擴充程式原始碼,過程除了使用者主動提供的基本人口統計資訊(年齡、性別、婚姻狀態、教育、收入、職業等)外,並不會索取可辨別出個人身分的資訊,包含Facebook帳號、姓名、生日、好友名單、是否與廣告或其它內容有互動等。
Meta當時聲稱,「Ad Observer」在未能取得同意狀況下從Facebook擷取資訊,甚至封鎖了參與研究的紐約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愛德森(Laura Edelson)及紐約大學坦登工學院電腦科學與工程副教授麥考伊(Damon McCoy)的Facebook帳號。
Facebook有權審查內容 研究人員憂分享成果將受阻
2021年9月,愛德森和麥考伊在美國科普雜誌《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撰文,提及Facebook如何阻礙關於假消息的研究。[3]
Facebook為FORT大肆宣傳之際,卻要求研究人員簽署協議,可用數據資料集中在2020年大選前三個月的特定時間段,只能在封閉環境下研究並不得外傳,其他人無法重製研究員的發現成果。值得關注的是,Facebook有權在研究發表前審查內容。研究人員擔憂,分享關於2020年選舉廣告定位的資料將受到阻擋。
早在2020年10月,Facebook就寄信警告「Ad Observer」團隊,稱無論用意多麼良好,都不能成為從Facebook獲取資訊的工具,還威脅研究關閉並刪除數據,否則就要採取法律行動。Facebook發言人告訴《華爾街日報》,公司可能會改變程式碼而阻止紐約大學蒐集更多數據。[4]
愛德森和麥考伊指出,即使資訊取得極其有限,透過志願者提供的數據,可以辨識到平台有陰謀論「匿名者Q」(QAnon)與極右翼民兵組織的廣告,並證實Facebook無法識別在其平台上流竄約10%的政治廣告。
新技術助長假資訊威脅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提及了2022年選舉與數據濫用和假消息的風險。假消息的傳播手法愈來愈複雜,從而對民主與個人隱私帶來更大的威脅。[5]
排山倒海的大量資訊,營造了混亂環境,使用者難以分辨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或是虛實交錯的誤導資訊。誤導資訊可能會以短時間大量生成,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廣為流傳。
社交媒體的演算法以大數據蒐集使用者的網路足跡,包含瀏覽紀錄、網購歷史、使用者所在位置等,藉此提供使用者最有可能參與或最感興趣的內容。使用者更容易只看見與本身個人政治傾向或宗教相符的內容,導致「確認偏誤」,忽略了不同立場的觀點,也難以檢驗想法或資訊是否正確。假消息在小圈圈之間重覆傳播,錯誤訊息在同溫層根深蒂固。
隨著技術演進,「自動化與機器學習」(Automa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為抵制假消息帶來更大的挑戰。電腦程式以假的社交媒體帳號,重覆發送事先寫好的文字,或者生成假的政治人物帳號,更甚者透過「深偽」(deepfakes)技術製造假影片。
操作內容吸引選票來由已久
布魯金斯學會撰文提到,假資訊流傳已非新鮮事,是什麼讓情況惡化?
首先必須認知到,許多技術來由已久。政治候選人過去就使用這些「技巧」獲得競選優勢,以前是在電視廣告,或在演講中用某些言辭吸引選票。有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障,選民有責自行評估所聽取的內容。如今只是將技術轉為網路化的方式運作。
兩個因素則讓新技術對美國民主帶來更準確和有害的威脅。第一,技術成本比以往降低,美國境外的任何人都能使用和操縱這些工具。人人皆可免費註冊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發表內容,在平台管理者發現以前,錯誤訊息可能早已流傳出去。
第二,蒐集數據變得精準與不受限制。選民不清楚也無法控制哪些數據被利用了,從購買歷史、網路搜尋紀錄、曾經點過什麼連結,選民無從得知如何被社交媒體定位,自己所能看到內容與其他使用者有何不同。一旦種族、政治派系、宗教等個人數據被掌握,政治廣告買主或其代理人更能精準投放內容。
選舉亂象層出不窮 CDA 23科技平台豁免權需檢討
為了處理假消息問題,布魯金斯學會學者惠勒(Tom Wheeler)建議成立一個專門的聯邦單位,以補足司法部和促進消費者保護及消除強迫性壟斷等反競爭性商業行為的聯邦貿易委員會的作用,最終目標使科技公司對保護公共利益負起責任,採取行動降低平台出現的錯誤資訊和隱私濫用等問題。
科技公司擁有上億的使用者卻幾乎不受監督,平台上還沒刪除的錯誤資訊、煽動暴力、侵犯隱私等問題遲遲未解,問責機制也沒有確立。根據美國《通訊端正法》第230條(CDA 230),科技平台並非使用者的發佈者或發言者,對於使用者發表內容享有免責保護。長年以來,要求改革230條款的聲浪不停歇。
如上述所提,政治宣傳模式不斷變化,對於選民的保護也應與時俱進。美國《投票權法》第11條規定,「恐嚇、威脅或脅迫」選民投票屬於非法行為。網上恐嚇、暴力威脅選民,散佈錯誤的投票時間、地點、投票應受到管制。
公開透明政治廣告操作?
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以免費心理測驗不當取得Facebook使用者資料,2018年被爆料後震驚全球,並涉嫌干預美國選舉、英國脫歐公投等選舉,多達8700萬份使用者資料在未經同意下被濫用。自此Facebook又拉高了與外界分享數據的門檻。
此舉最初是為了防止政治濫用的美意,現今卻成為妨礙研究的藉口。《哥倫比亞新聞評論》提到,Facebook與聯邦貿易委員會達成50億美元和解協議時,承諾會改善使用者個資的保護。Facebook以此為由阻擋了紐約大學的研究,遭聯邦貿易委員會反駁,稱和解並不包含禁止與學者分享數據。
隨著2022年11月的美國期中選舉逼近,Meta 商業誠信副總裁傑夫金恩 (Jeff King) 表示,已經註冊、經過公司審查的學術研究人員,可以參與共享計畫,並獲得「社會問題、選舉或政治廣告的詳細定位受眾資訊」。自7月開始,Meta的公開廣告資料庫將包括政治廣告的摘要,包含人口統計、地區、興趣類別等等。[6]
Facebook長期受到外界與內部爆料員工批評,此次宣稱資料透明化的誠意也有待觀察。
參考資料
- Facebook’s new data-sharing plans raise old concerns
- Ad Observer
- How Facebook Hinders Misinformation Research
- Facebook wants the NYU Ad Observer to quit collecting data about its ad targeting
- Data misuse and di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2022 elections
- Facebook-parent Meta to share more details with researchers about political ad targeting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黃哲斌X杜奕瑾|從「葉黃素計畫」看社群媒體演算法與新聞業的未來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輿論製造時代的政治記者與真相」(上)|「真相」如何與輿論對抗?劉致昕分享當代記者的挑戰與契機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輿論製造時代的政治記者與真相」(下)|網軍如何帶動風向?黃驛淵解析政治網軍運作方式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 政治記者,聲量與網軍 Politics: Talk Show LIVE ! |黎榮章X周世恩|政治是眾人的數據?網路聲量的科學與商業揭密
- 黃哲斌|資訊爆炸時代的生存力——談數位社群時代的媒體素養
- 新聞的報導價值準則是什麼?臉書說了算?
- 減少對第三方平台的依賴:《紐約時報》建設自有廣告數據資料庫的嘗試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