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傳院Media Talks 特別場(上)|羅世宏|New Book系列新聞青年共讀會: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

2022 年 04 月 14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donation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在政大新聞館一樓展演廳舉行「政大傳院 Media Talks」系列講座,在New Book 系列「新聞青年共讀會」特別場,邀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以「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為題,分析當今新聞業的問題與倡議構想。(羅世宏教授演講完整簡報請參閱連結)

演講一開始,羅世宏舉出了七個當今新聞業面臨的問題,並一一深入回答。第一個便是:「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羅世宏直指:「沒有新聞業,民主當然不可能!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以「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為題,分析當今新聞業的問題與倡議構想。(劉郁葶攝)

羅世宏教授以「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為題,分析當今新聞業的問題與倡議構想。(劉郁葶攝)

羅世宏分享設立普立茲新聞獎的新聞人普立茲(Joseph Pulitzer)晚年曾說過的一段話:「我們的共和國,跟新聞業將會一起興起或一起摔落,它們是綁在一起。」

普立茲認為,一個有能力、不追求私人利益,具有公共精神的新聞業,且記者受過良好訓練的,有勇氣去做對的事情,能保存公共的良善道德。如果新聞機構和記者沒有符合這些標準,那麼所謂的民主只是「鬧劇」而已。當新聞業變得惡質,人民也會跟著惡質,人民將是一群暴民、無知群眾。新聞業之所以責任重大,在於它形塑國家的未來,而這操之在年輕的新聞記者手中

十多年前,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曾公開表示,若新聞只是部落格或意見,而沒有嚴肅的事實查核,也沒有將新聞脈絡化處理,最終也只是人們相互憑空謾罵,而非相互溝通瞭解。新聞的誠信要根據事實報導、嚴肅的調查報導,但是如何讓它們能維持高標準,很重要的是如何確定它的「財源」。當新聞業有尊嚴、健康地活下去,國家民主就會比較健康

羅世宏說:「不管是美國或台灣,也不管是民主或新聞業,現狀都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們沒有放棄的權力,我們不能放棄治療。」他強調:「如果沒有新聞業,應該就沒有民主。所以新聞很重要,如果民主重要的話。」

倒閉、裁員、停刊⋯⋯全球新聞陷入危機

第二個問題:「全球新聞業是否面臨危機?」羅世宏直言:「新聞業的危機已經是發生的事實,不是有沒有危機,而是已經發生很久。」現在世界各地都發生「新聞沙漠」,意即地方已經沒有當地媒體,甚至沒有週報

羅世宏直言,全球新聞業的危機已經發生很久了,加上疫情衝擊,使各國媒體的問題雪上加霜。(劉郁葶攝)

羅世宏直言,全球新聞業危機已經發生很久,加上疫情衝擊,使各國媒體問題雪上加霜。(劉郁葶攝)

美國任何一州都比台灣大許多,社區媒體、地方媒體涵蓋範圍大。若沒有地方的新聞媒體,很多事情將無人關注,所謂的「民主從在地開始(democracy starts from your home)」就不存在。如果無法參與在地民主,不了解在地發生之事,民主會變得空洞化,選民會變得更不理性

許多調查統計顯示,近年來媒體關門、破產,新聞工作者被裁員或轉行,美國、英國、澳洲已有許多媒體已停止發行或改成數位版。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UNC)調查指出,15年間美國已有四分之一的報紙消失,光是從2018年以來就有300多家報紙倒閉。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也警告,2008年至2018年期間,美國報紙的新聞與編輯就業人數從7.1萬人銳減至3.8萬人,47%的媒體工作已經無聲無息的流失。十年來,英國新聞記者人數減少6千人,全國性與地方報紙的發行量腰斬一半。加上疫情衝擊,使各國媒體的問題雪上加霜,發展中國家的媒體陷入更糟糕的狀況。由此可見,全球新聞業的危機愈加嚴峻。

新聞沙漠擴大,易使人民陷入黨派思維

第三個問題:「新聞沙漠」又如何?如果沒有在地新聞報導,有什麼差別嗎?」許多研究顯示,若沒有在地報導,選民的投票率可能比較低,當地也會較少人競選公職。這會造成什麼問題?當地政治人物隨意花錢沒有人監督,「等到問題很嚴重,都已經是沒辦法挽回的社會成本。」

「新聞沙漠」不斷擴大,人民容易陷入「黨派思維」,導致社會的兩極對立情勢惡化。(劉郁葶截圖,取自羅世宏教授簡報內容)
「新聞沙漠」不斷擴大,人民容易陷入「黨派思維」,導致社會的兩極對立情勢惡化。(劉郁葶截圖,取自羅世宏教授簡報內容)

另外,若沒有在地新聞,選民都將注意力放在全國新聞,他們容易陷入「黨派思維」,在台灣即為「藍綠思維」,導致社會的兩極對立情勢惡化。選民要投給誰,應該要根據候選人的政見與地方貢獻,這是建立在透明、被監督的基礎之上。羅世宏說:「但在台灣不是,我們的選舉變成如果你是藍的,在地方上也會選藍的。沒辦法討論地方事務,解決社區共同面臨的問題,整個是被政治綁架的。」

此外,失去新聞業的代價恐怕比想像中昂貴。根據媒體經濟學家Jay Hamilton計算,在調查報導上花費的每一塊錢,未來可以透過改變公共政策與防杜浪費為納稅人省下數百元。當問題及早被發現,甚至及早被解決,可以降低社會成本,避免納稅人的損失。

新聞營收被數位巨頭瓜分

第四個問題:「錢都被數位平台賺走了,新聞媒體怎麼活?」羅世宏說,現今數位平台欣欣向榮,把原來新聞能賺到的錢都賺走,媒體卻還要負責內容生產。「內容生產應該是高成本,才會有相應的高品質。」如今,Google的廣告費收入富可敵國,已經超過很多國家全國的廣告收入,加上Facebook兩個巨頭稱霸江湖。

現今Google、Facebook稱霸江湖,廣告營收蒸蒸日上。(劉郁葶截圖,取自羅世宏教授簡報內容)
現今Google、Facebook稱霸江湖,廣告營收蒸蒸日上。(劉郁葶截圖,取自羅世宏教授簡報內容)

那麼新聞媒體的營收來源有哪些?第一,廣告與業配,如今媒體的廣告收入大幅減少。第二,舉辦活動第三,慈善捐款。羅世宏說,台灣最有名的捐款者童子賢,每年捐贈約三千萬給《報導者》,且連續捐了六年。若童子賢突然停止捐款,《報導者》恐怕停止出國採訪、甚至裁員,所以媒體若只仰賴慈善捐款不太可靠。

第四,會員收入,讓認同的會員付費或小額捐款。第五,付費牆。現今有許多媒體提供幾篇免費內容,若想多看則需付費。羅世宏認為,全世界付費牆做得好的僅有少數幾家媒體,例如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以及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台灣和中國皆表現不好,「因為大家已經習慣接受免費的資訊。」

第六,廣告分潤。然而目前谷歌與臉書寡占市場,對媒體來說,拆分的比例與條件不太公平。第七,內容授權。谷歌和臉書已宣布,未來三年會各自拿出10億美元來解決各國新聞媒體的問題。羅世宏推測,運作方式會是由平台自由使用內容,媒體獲得授權費,但這也會使媒體變得更依賴谷歌和臉書。

「台灣媒體能分到多少?」他抱持懷疑的態度,十億要分給全世界的媒體,且每個國家有幾百家媒體加入,恐怕英語系國家分完才有機會輪到台灣。最後,羅世宏提出,「國家補助新聞業」或許可以幫助媒體發展下去

借鏡西方政府補貼新聞業

第五個問題:「國家公共資金可以補助、補貼新聞業嗎?」羅世宏認為「應當要」,但他點出:「現在如果台灣說要補貼報業,馬上就說政府黑手伸進來。我們缺乏想像力,而且沒有國際觀。」

羅世宏認為,國家公共資金可以用來補助、補貼新聞業。(劉郁葶攝)

羅世宏認為,國家公共資金可以用來補助、補貼新聞業。(劉郁葶攝)

他說,公共資金用來補助新聞不是新概念,事實上,美國是第一個導入新聞業補助政策的國家;而歐洲在20世紀,特別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都有各種新聞補助政策。

從歷史資料來看,1790年美國郵務量有70%是用來寄送報刊,到了1830年美國郵務量甚至有95%是用來寄報刊,可以說美國的郵政系統是為了美國的新聞而建立的。如果要新聞業自行負擔運費成本,報紙就會變貴,讀者可能就會變少,分散在美國各地的公民可能就無法自由地接觸到多元訊息。

也有學者計算,1840年郵政補貼佔美國GDP的百分比,如果用2008年的GDP來估算的話,相當於300億美元!1840到1844年,美國政府的郵資與印刷補貼,相當於美國GDP的千分之二,相當於2018年的430億美元。即使到了20世紀初,政府對新聞業的郵政補貼仍高達8千萬美元,相當於目前幣值的60億美元;儘管金額已減少許多,仍是一筆數目。後來美國不斷調整法規,所以已經沒有印刷補助,也減少許多郵寄費用補貼。

美國建國之初,詹姆斯麥迪遜和喬治華盛頓都對新聞業印刷與郵費補貼的政策,有激烈的討論。麥迪遜主張要「大量補貼」,而華盛頓則主張要「完全補貼」,特別是郵寄費用應由國家出錢,讓媒體專注於產製內容。羅世宏說:「其實結果差不多,他們英雄所見略同,認為新聞業得到來自公共資金的支持,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那歐洲的狀況又是如何?羅世宏點出,「新聞業補助政策是諸多歐洲民主國家常態。」比方說,瑞典是全世界福利、民主程度與各項人類發展指標最好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新聞的補貼制度長期存在。

丹麥有各種新聞業的補助,例如「免徵加值營業稅」、「新聞產製補助」,光2019年就有68家新聞媒體獲總計16.9億台幣的補助。另外還有「創新補助」,讓媒體數位轉型或啟動創新計畫;以及「直接補救」,丹麥在2006年即推出此政策,提供媒體緊急紓困資金,防止倒閉造成失業。

在丹麥,私有媒體每年獲得的各類補助加總相當於約30.5億台幣;公共媒體每年可獲得的各類補助總額約203億台幣。反觀台灣,公共電視每年固定只有9億的政府補助,更不用說商業媒體、獨立媒體、非營利媒體,都未獲得政府資源挹注。(文章下週待續)

編按:

新聞沙漠(News desert)

美國數以百計的地方性質日報與週報在2000年代與2010年代相繼停刊,導致該社區無法接收全面可靠新聞資訊或是社區新聞不再被媒體報導,於是「新聞沙漠」一詞應運而生。

根據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赫斯曼新聞與媒體學院(UNC Hussm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edia)最新研究指出,美國所有的郡當中,已有200個郡沒有當地報紙,1540個郡只剩下週刊類型的地方報章,而沒有地方日報。美國南部90多個郡沒有報章發行,成為美國境內最大的新聞沙漠區。

即便仍有當地報章正在運作,新聞報導的強度與廣度也大不如前,出版品的內容轉變成報導生活、娛樂類型新聞,缺乏突發新聞或公共利益新聞,而地方報紙的新聞編輯台大幅縮編,也使得記者與編輯難以應付編務。如此一來,這些報章也將慢慢成為「鬼報」(Ghost Newspapers)。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