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假訊息年度高峰論壇|假訊息像病毒 媒體識讀教育不可缺 培養群體免疫力

郭宇璇|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在現今資訊快速傳播的時代,民眾能輕易取得各類資訊,卻也使假訊息的流傳更加迅速,假訊息防治也因此成為時下備受討論的議題。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假台大法律學院霖澤館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行「2022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會中先公布「2022年假訊息大調查」結果,緊接著進行「假訊息的管制及平台責任」主題論壇。
「假訊息的管制及平台責任」主題論壇由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擔任主持人,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委陳耀祥、Google台灣政府事務及公共政策協理高瑋均、Meta台灣公共政策協理陳奕儒,與LINE TODAY資深總監彭瀞儀,分享其各自所屬的單位如何看待及因應假訊息層出不窮的現象。
洪貞玲於開場時表示,台灣社會中包含政府、企業與事實查核機構等,跨部門合作的風氣十分興盛,使得假訊息的防堵更加周全。她以2020年總統大選與近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舉例,「從資訊傳播的角度,我們的努力是協助台灣社會維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而本次論壇除了分享各單位數位治理的現況外,也希望能共同討論假訊息防治的各自責任歸屬,期能妥善規劃未來的政策走向。
羅秉成:假訊息防治需跨領域專業 媒體素養教育不可或缺
羅秉成首先對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完成「2022年假訊息大調查」表示肯定,指出其能提供未來制定政策的多元思考角度。他說明,由調查結果可知,多數民眾曾有接觸假訊息的經驗,他形容假訊息像是病毒,傳播速度快且能無差別滲透,並且,「假訊息會破壞社會信賴,可能讓民主制度因此受到動搖。」
「有人說這是數位野火,面對假消息是長程抗爭,幾乎難以想像他會完全消滅。」羅秉成表示,假訊息的危害可大可小,小自一則內容有誤的養生資訊、大至一場沒有砲火的資訊戰爭皆可能發生,他解釋,「透過假消息散佈,可以有組織、有系統地改變你的行為認知,而你並不自知。」
羅秉成以政府角度看待假訊息防治,他表示,已初步訂定防禦策略「四跨」:跨中央與地方部會、跨公私部門、跨國際與跨領域。具法律專業的他指出,假訊息問題不可能單靠制定法律解決,還需要更多領域的專業加入。同時,他也強調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以提升民眾獨立思考的能力,「真正要對抗假訊息的長遠之計,就是讓每個人有這樣的能力。」
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指出,假訊息的問題不可能單靠制定法律解決,還需要更多領域的專業加入。(郭宇璇攝)
陳奕儒:訂定社群守則管制平台資訊 推培育計畫提升資訊思辨力
陳奕儒以〈Meta應處不實訊息與資訊操弄的策略〉為題,分享Meta應對假訊息的措施,與其在台灣實踐的「台灣模式」。
首先,陳奕儒說明,Facebook會以操作者、行為與內容等三個層面,分類平台上使用者的問題訊息。他舉例,操作者問題為使用者以冒名帳號或分身帳號發文、行為問題可能是使用者騷擾他人或廣發垃圾訊息,不一定是其訊息內容本身違反社群規定。而內容問題則包含暴力、仇恨言論,或不實、誤導資訊等。
陳奕儒解釋,以剛才提及的三個層面分析問題訊息,可將其分為「Misinformation(錯誤訊息)」和「Disinformation(誤導訊息)」,中文雖皆以「假訊息」稱之,但其定義仍有些許不同。
Misinformation為使用者並非故意散佈的錯誤資訊,屬內容層面問題,此類訊息多仰賴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評斷;Disinformation則是使用者故意散佈誤導他人的資訊,意即資訊操弄或協同性造假行為,屬行為層次問題,即使內容並未是具錯誤事實的資訊,仍違反Facebook的社群守則。
針對「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陳奕儒說明,Facebook會以三階段程序應對,包含移除(Remove)、減少(Reduce)和通知(Inform)。舉凡對他人造成立即身體危害的錯誤訊息、受操控的影片(深偽影像,Deep fake)、引發暴力的陰謀論或有選民壓迫之嫌的訊息等,皆會被平台移除;接著,會減少發布此類訊息的使用者觸及率,避免錯誤訊息影響更多人;並且,也會提供更多資訊或提醒,幫助使用者判別平台上的錯誤訊息。
另一類假訊息則為散佈「誤導訊息」(Disinformation)的「協同性造假行為」,意即Facebook上的人際網絡或粉專頁面,透過協同運作試圖誤導他人其真實身分和其行為。陳奕儒強調,此類問題訊息重視其行為本身,而非訊息內容。針對此問題,Facebook發起「對抗影響力行動」,持續發展應對政策,並與全球及在地的安全研究團隊建立夥伴關係。
「識讀的部分還是最重要的。」陳奕儒說明,Facebook重視公私部門的相互合作,2019年也於台灣推出數位公民培育計畫,期望培養更多具資訊思辨力、安全隱私意識與同理心的數位使用者。
高瑋均:多管齊下防治假訊息 重視跨部門合作
高瑋均以〈Google如何全面對抗不實訊息〉為題,分享Google處理假訊息的政策,及介紹其重視公私部門彼此信賴、對話與培力的「台灣模式」,並提出各平台數位治理的建議。
「我們的目標是提供使用者高品質資訊,並限制低品質資訊。」高瑋均表示,因Google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眾多,政策也會因其性質不同有所調整,但會優先考量三項要素:重視資訊的開放性及可取得性、尊重使用者的個人選擇,與打造適合所有人的產品服務。
至於Google具體的防治假訊息行動,高瑋均說明,主要有四大指導原則(4 Rs):包含Remove(移除違反法律或社群規範的內容)、Raise(提升高品質內容和權威資訊來源的能見度)、Reduce(減少有害或不實資訊的觸及範圍),與Reward(獎勵值得信賴的創作者)。
而除了遏止假訊息傳播,Google也提出主動策略對抗假訊息。高瑋均分享,最重要的是讓使用者晉升為資訊守門員,培養其辨識不實資訊的能力,對此,Google與其他組織合作,打造適合不同年齡層的媒體素養課程;此外,還有強化與生態系統的合作,包括由Google.org資助一百萬美金,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推動「台灣媒體素養計畫」等;同時,也會持續提升其產品與服務品質。
最後,高瑋均強調,多管齊下與跨部門合作為制定假訊息防治政策的要素。此外,還要保有開放的思維,持續納入新的解決方案;業界間也需相互交流,討論出通盤考量的公共政策措施,並應提供使用者主動申訴回報或事實查核的機制。
另一方面,她也提醒,合理的法規架構應避免不符比例原則的嚴厲法則、侵犯隱私或主動監控的相關政策等。
Google台灣政府事務及公共政策協理高瑋均強調,多管齊下與跨部門合作為制定假訊息防治政策的要素。(郭宇璇攝)
彭瀞儀:科技輔助加速事實查核 使用者轉發正確資訊促正向循環
彭瀞儀指出,LINE為台灣民眾常用的通訊軟體,台灣每月活躍用戶高達2100萬,佔總人口的91%;每天也會傳遞多達10億則訊息。因此,LINE於2019年推動「數位當責計劃」,希望提升用戶數位素養、加速正確訊息流傳,並防堵錯假訊息。
她表示,LINE與民間訊息查核組織合作,推動的「LINE訊息查證」服務,已成為台灣最大的訊息查證平台。截至目前,已有75萬人將LINE訊息查證加為好友,回報假訊息的人次也已超過50萬。
「科技上的輔助非常重要。」彭瀞儀表示,去年五月台灣防疫升級時,使用查核工具的民眾較疫情前增加3.6倍,因此科技的輔助即扮演重要角色,能讓查證流程更加迅速,並及早遏止假訊息繼續傳播。她說明,當民眾回報假訊息時,會先用AI比對其與已查核內容的相似度;若是尚未查核過的內容,則會由AI分類,並自動傳送訊息給相關領域的專家查證。
「促進民眾媒體識讀能力,再搭配平台的事實查核機制,相信這是遏止不實資訊散布的最佳解。」與Meta和Google的看法相同,LINE也相當重視媒體素養教育。彭瀞儀舉例,LINE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出適合國小高年級到國中學生的媒體素養教材;以及與遊戲學習平台PagamO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結盟,透過互動遊戲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時事,也增進媒體識讀能力。
LINE的數位當責計劃推行兩年多,漸漸能看到成效。彭瀞儀說明,根據LINE的調查,會主動查證的使用者從2019年的37%,成長到2021年的41%;並且,也有約25%的使用者,會將其查核後的正確資訊轉發給親友。她也認為,「這樣正向的循環,對於遏止假訊息的傳播,有相當正面的影響力。」
總結:社會各界合作 盼對假訊息集體免疫
陳耀祥以政府角度,簡短回應對於平台數位治理的想法。他表示,在以法律強制規範之前,希望以業者個別自律為優先目標。他也強調,在未來立法的過程中,會不斷與各個企業溝通,並讓程序公開透明,以維護民主自由、建構網路秩序,打造永續與有效的制度。
通傳會主委陳耀祥表示,在以法律強制規範之前,希望以業者個別自律為優先目標。(郭宇璇攝)
陳耀祥也觀察到,透過數位治理使假訊息傳播得到規範與防治,已是各國皆在商討與發展的趨勢。他也表示,「台灣做為一個在民主防線的前線國家,我們很多做法將來都會是其他國家參考的對象。」並以此鼓勵民眾對未來立法的過程提供更多意見。
論壇最後,洪貞玲總結,假訊息防治並非一個容易解決、或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台灣民主化以來遇到很多挑戰,我們也是匍匐前進,並且更珍惜民主的成果與人權的價值。」她也樂觀表示,在社會各界共同信任合作之下,相信台灣人終能對假訊息集體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