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傳院Media Talks「輿論製造時代的政治記者與真相」(下)|網軍如何帶動風向?黃驛淵解析政治網軍運作方式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政大傳院Media Talks邀請《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與《鏡週刊》資深記者黃驛淵,以「輿論製造時代的政治記者與真相」為主題,各自分享自身經歷。
黃驛淵在下半場分享其政治記者的經驗,以及解析網軍的操作體系。黃驛淵自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到《聯合報》、《上報》擔任記者,主跑立法院、行政院、民眾黨等政治路線;後來在《眉角雜誌》透過群眾募資做了六期雜誌,現為《鏡週刊》調查組的資深記者。
演講一開始,黃驛淵呼應講題,「記者的工作其實就在做輿論製造。」他認為,在輿論製造的時代,從「真相」轉變到「資訊」,中間受到很多角力的影響,網軍只是一部分,還有記者、公關、行銷、政府、黑道、幕僚、企業⋯⋯等等的參與。英國作家Virginia Woolf 曾說:「一切不曾發生,直到它被描述。」這句話從學生時代到成為政治記者,一直放在他的心中。
黃驛淵認為,所有經過人們篩選、包裝的內容都是建構出來的,沒有所謂的「絕對客觀」。很不喜歡聽到學者說「這個媒體不客觀」,因為傳遞資訊的過程頂多只有「相對客觀」,不能期待新聞是絕對的公平與客觀。
三星辦假帳號攻擊對手成影響台灣網軍案例
談到輿論製造,不得不提「網軍」在當中扮演的角色,那麼台灣又是何時出現網軍?
黃驛淵指出早在2013年,台灣三星的案例可謂是網軍的先驅。當時三星聘請寫手成立假帳號,一人分飾多角,假裝成消費者分享購買心得,並攻擊商業對手,遭人檢舉告上公平會。最終,公平會裁罰三星1,000萬,裁決書上形容此行為是「蓋布袋」,意即被攻擊的對手像被悶著打,根本不知道誰是敵人。
幾位從事政治網軍的人表示,此事影響台灣網軍的發展。從企業界出來的網軍事件,讓政治工作者發覺,原來可以用匿名、假消息攻擊對手,獲得效益。
在演講前,黃驛淵訪問幾位負責幫執政黨與在野黨執行的網軍,了解幕後的操作過程。他投影出第一位網軍A的分享:「連XX都有編列水軍這個項目在行銷項目裡面。⋯⋯10萬就是基本款,從萬到幾百萬看規模、議題熱度⋯⋯包套啦,找信任、有默契,不會亂合作。」黃驛淵透露,XX是相當知名企業;該企業竟直接在預算書中大辣辣寫下「水軍」,若政黨、政府機關要編列此預算,都不敢明目張膽地寫。
接著黃驛淵投影第二位網軍B的分享。網軍B曾幫2018年某縣市長參選人帶網路風向,此人表示,一名網軍有3~5個帳號很正常,主要的工作是做圖卡、請媒體寫正面報導,再將內容轉傳到Dcard、PTT、Mobile01、臉書、賴等社群,同時回文洗風向。
根據網軍B的的操作經驗,只要前20個留言與推文的風向帶起來,後面就沒問題了;通常會擴散3~4層出去,一小時內就有7000~8000點閱率。
黃驛淵指出,台灣三星請寫手用假帳號攻擊商業對手,是影響台灣網軍的重要事件。(政大傳院提供)
網軍:「賺個錢搞得像在運毒一樣。」
那麼政治人物又是如何找到網軍打選戰?網軍B說,當某位候選人要選舉,會找政治行銷公司,請他們在3~4個月的選舉期間,包套網軍操作。而這個「正統」的行銷公司,會再把案子外包出去,顧來的網軍不會掛在公司名下,外人就不會輕易發現。
網軍B說,一個案子單月賺15萬,由4個人分;乍看不多,但每位網軍會同時接數個案子,薪水比政治幕僚或政府官員還高。某網軍前輩說,在一次選舉中包了3個政治人物的案子,賺進1500萬!整個過程要很小心謹慎,網軍B比擬:「賺個錢搞得像在運毒一樣。」
另外,在政治網軍的世界中,出現一有趣現象稱「章魚切割數」,意即將政治人物委託的網軍案切成好幾包,使人不易察覺。舉例來說,政府部門在找網軍時,會將預算打散在好幾個部門,用看不出的名目編列。為了不讓人查出金流,網軍很常用現金、比特幣⋯⋯等等來交易,避免留下匯款記錄。
網軍操作的過程要小心翼翼,某網軍形容,賺錢像是在運毒一樣。(政大傳院提供)
被自己的風向騙到?從網軍世界看「尾巴搖狗」現象
在政治網軍的世界,還出現了「尾巴搖狗(The tail wags the dog.)」的奇特現象。黃驛淵提出三個關鍵詞:「丞相起風了」、「平行時空/多重宇宙」與「迷幻藥」。
他說明,業主通常找網軍帶風向,同時還有一組人監控新聞輿情,政黨中新聞輿情部、文宣部,或政府機關的新聞局,即為所謂的觀測軍。某網軍曾表示,觀測軍經常告訴他的老闆:「這個議題我們成功了,網友都一面導支持我們」,殊不知風向是老闆自己帶的。
在當代的輿論製造,政治人物底下各有好幾個網軍、觀測軍,而這些人未必知道彼此的存在,形成「平行時空」、「多重宇宙」的現象。業主就像在同溫層鬼打牆,不知道風向是自己帶的,他收到的訊息可能是自己團隊操作的。
或許有人好奇:網軍不是業主聘的嗎?要帶風向自己會不知道?黃驛淵指出,少數團隊整合得好,但根據經驗,多數不會掌握詳細,「很多政治人物養網軍養到連自己都相信了。」老闆常被這些自己養的網軍騙到,如同「尾巴搖狗」。
網軍、觀測軍往往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不知道風向是業主自己帶的,形成「平行時空」、「尾巴搖狗」的奇特現象。(劉郁葶攝)
網軍影響力被誇大 形成惡性循環
事實上,帶風向並不是一件新興的事。在網路尚未普及之前,有心人士會收買傳統四大報,讓媒體透過標題、選題、議題切角來帶風向。
此外,黃驛淵認為,網軍沒有想像中強大。帶風向涉及政治與新聞判斷,如果新聞判斷或議題設定失誤,風向是帶不起來的。當網軍的功效和影響力被誇大,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有的政治人物以為一定要透過網軍,才能在當代政治環境中生存;網軍也會要求政治人物包案給他們,繼續做尾巴搖狗的工作。
若要判斷網軍影響力,不能只看按讚數多寡,正負面聲量大小等等社群操作;應該也要觀察現實生活中的選舉輸贏,以及傳統媒體是否有報導跟進等。
演講結束有聽眾提問,在輿論製造時代,媒體與政府該如何做到事實查核?黃驛淵回應,如果只是期望媒體與政府做事實查核,談不出新意;如今每位閱聽人都應當負起查核的責任,不輕易相信網路上的新聞、長輩傳的貼文,從自身做起,媒體環境才能變得更好。
當網軍影響力被誇大,會讓政治人物誤以為非用網軍不可,而網軍也會要求政治人物包案。(政大傳院提供)
編按:
「尾巴搖狗(The tail wags the dog)」一詞,源自於英國俗諺「a dog is smarter than its tail, but if the tail were smarter, then it would wag the dog.」,按照字面解釋,是狗比尾巴聰明,所以狗控制尾巴搖擺;倘若,尾巴比狗聰明,就會變成尾巴搖狗。後來這個概念引申為事情的主體受控於其中的一小部分。
電影《桃色風雲搖擺狗》英文片名,正是引用這句俗諺而來。電影在1997年上映,故事大綱講述尋求連任的美國總統發生性騷擾醜聞,為了挽救選情,總統請白宮危機處理專家設法解決,勞勃狄尼洛飾演的危機處理專家請來好萊塢製片家(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策劃了一場假新聞使媒體的焦點轉移。全片看似誇張荒謬,但卻也真實地反映政治公關操作。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許伯崧X胡采蘋|網路聲量、帶風向,政治局外人的時代
- 劉致昕X卞中佩X張潔平|真相製造鏈上的商人、敵人與我
- 劉致昕X李雪莉X陳信聰|真相製造時代,公共議題還能有話好說嗎?
- 俄羅斯網軍 「客製化」散播假消息,恐為民主毒瘤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