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追求數位轉型的參考座標
胡元輝
數位科技崩解商業模式的時代,許多媒體業者高呼不轉型就滅亡,甚至為了轉型,不惜貶抑媒體提供公共服務的角色。市場價值主導傳播生態的時代,許多媒體業者聲稱不賺錢就失職,甚至為了獲利,不再相信媒體作為信任商品的特質。
但事實真是如此?數位轉型就不能兼顧公共服務?追求信賴就不能永續經營?社會公器奬的得獎媒體不僅對上述問題給出答案,而且給了否定的答案。
路是人走出來的!這句話對一般人而言是如此,對媒體亦然。我們在社會公器奬的提名名單中,看到許多傳播工作者真心相信媒體是公器的古老格言,成功的在數位時代開展各類創新或創業服務。這些媒體有的已經運作數十年,迄今仍然精神奕奕,持續在社區與各種社會領域勤勉耕耘,培力公眾的公民與社區意識;有的則是數位時代的新生兒,動能十足,懷抱公共服務的精神,實驗新聞服務的各種可能。
可見,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面對數位轉型的挑戰,公共服務的媒體角色並非絆腳石,相反的,不思創新、不求突破,才是媒體在市場潰敗的主因。同樣的,面對市場競爭的挑戰,信任商品的媒體特質並非過時概念,相對的,利字掛帥,短視近利,才是媒體被大眾捨棄的關鍵。新聞媒體要克服種種挑戰誠然不易,但展現新聞服務的專業,贏得閱聽大眾的信賴,終究是新聞媒體永續經營的王道。
今年社會公器獎的得獎者:《報導者》,是數位時代的新生兒,也是媒體尋求數位轉型的新實驗。它不提供每日新聞的服務,而是以新聞文類中最具挑戰性的調查報導為其主要服務內容;它也不採取商業模式營運,而是以非營利組織型態尋求社會的支持。六年下來,如今的《報導者》不僅成功度過初創時期的營運風險,而且在公眾與企業的資助下綻放光彩。它清楚的向社會宣示: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不只可欲,而且可行。
以非營利、低營利模式興辦媒體已是台灣近年來的新趨向,甚至蔚為一股新浪潮。浪潮之中,有人仆倒了,有人氣餒了,但後繼者接踵而至,不曾稍歇,雖未至花團錦簇之境,卻已有欣欣向榮之勢。無疑的,《報導者》的成果與軌跡深具啟示意義,也為理想的台灣媒體生態奠下一塊前進的基石。顯然,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新聞工作者若願秉持公共服務的初心,不率爾臣服於市場邏輯,不輕易低頭於利潤壓力,就有機會找到維持新聞工作初心的媒體經營模式。
面對當代的新聞挑戰,不願棄子投降的新聞工作者該當如何?此一問題雖無標準答案,但社會公器奬得主的奮鬥經驗無疑是極佳的參考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