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努力讓台灣更好
陳世敏
優秀的團隊,背後一定有一個優秀的機構在支持著。新聞團隊也不例外。
人說新聞事業是燒錢的產業,不,應該說是「好的新聞事業是燒錢的產業」。我很榮幸代表卓新獎基金會,把第八屆「社會公器獎」贈給「願景工程」團隊。恭喜聯合報系。
九十六項報導,平均每月一項,相當於一份月刊雜誌的一個月工作份量,負擔不輕。乍看之下,或許「願景工程」報導不過是傳統的專題報導/深入報導,只不過文章長一點,採訪跑得遠一點,對象範圍廣一點,成本花費高一點,如此而已。這樣看待的話,就很容易忽略了「願景工程」團隊的長期努力,誤以為這只是某人某日喝咖啡時靈光一閃的結果而已。
評審過程中,我彷彿聽見「願景工程」團隊反覆強調一個新聞理論;此時此地,報紙仍然可以發揮正面的社會影響力。他們參考了西方的「建設性新聞報導」(Constructive Journalism),面對台灣社會未來的結構性問題,著眼在如何協助各界對話,以及如何正面解決問題。
報導完成後的處理手法,首先在聯合報頭版和其他版面大篇幅刊載本文,次日起連續報導讀者反應和各界的對話、解決問題的對策,同時舉辦相關座談會或活動,並派上網路的立即溝通效用。傳統的媒體報導配合其他管道的推廣行銷活動,擴大了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這讓我想到,記者/報社如果心中懷抱著某個新聞理論善念,接下來的這一切,將會因此大為不同。
卓新會「社會公器獎」過去曾贈給社區報、網路報、電子資料庫、電視節目團隊。本屆接受推薦十五件,除「願景工程」外,還包括了紙本雜誌、網路新聞,和數個電視節目製作團隊,經過兩輪討論,五位評審以無記名投票決定將本屆「社會公器獎」贈給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