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平|反制恐懼,拿回自己的語言先!

⚜編輯前言⚜
這個星期的 6 月 30 日港版《國安法》正式通過生效,彼其時也,香港無一人知曉法案詳細條文——這是一部欠缺香港公民同意、欠缺法治精神,更談不上社會契約的法律,徹底打破中共所謂「馬照跑、舞照跳」50 年不變的「一國兩制」承諾。
本期的《卓越新聞電子報》臨時更改企劃,推出「香港國安法」專題,試圖呈現這個緊急事件對新聞媒體自由所帶來的影響。
本期的 4 篇文章相當精彩:
斜槓青年趙思樂,身兼「記者」與「行動者」,研究訪問了中國的政治打壓很多年,深切理解中國式法律的「眉角」,為我們帶來第一手的解讀。
出生在中國的香港資深記者張潔平,她用最精煉的文字、最深邃的真情,點出在恐懼之中,我們只有更加勇於發聲。
國際記者聯盟前執行委員陳益能,第一時間訪談了來自三個不同國家的外籍記者,呈現國際記者社群對此事件的看法,更點出此時赴港採訪,「敵意環境訓練是絕對必要的」!
我們優秀的特約記者黃家茹,在極短的時間內爬梳出來龍去脈,並整理世界各大媒體目前的說法,可作為理解事件的經緯座標。
《卓越新聞電子報》會持續聚焦香港《國安法》為新聞媒體帶來的影響,敬請與我們共同關注。
張潔平|香港資深記者・公共討論平台《Matters》創辦人
“
反制恐懼,首先就是要拿回自己的語言。
”
當恐懼襲來時⋯⋯
恐懼襲來,首先退潮的,是語言。
2019 年我見過一次這樣的大退潮,發生在無數同情香港的中國背景的朋友圈。可能只是在臉書發一張和平遊行的照片,可能只是說了一句香港加油,甚至只是給黃之鋒的 ig 點了讚,一旦被截圖(多半還是熟人),進入公開舉報、微博起底、公安登門、家人被脅⋯⋯的黑洞,這個人,好像也就消失在了這樣的黑洞裡。社交帳戶關閉、改名、在朋友之間設立防火牆、不再發言、不再說自己的想法。在網絡世界裡,語言消失了,人也就消失了。
不過一年後,香港朋友們也開始這樣做了。原本認識的名字變得陌生,原本塞滿同溫層河道的行動信息在臉書上很難再看見了,人們在清理過去的發文記錄,連隨便鬧人的廢文帖也想刪掉。因為「國安法」的陰影,從傳聞到落地,四十多天,從通過到公開,又過了十多小時。
這樣一條威脅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的全局性法案,直到昨天(6 月 30 日)深夜,沒人知道具體的法條是什麼。這些天,單單是關於「有幾恐怖」的猜想,就已經讓許多話到嘴邊的聲音,被嚥了下去。等法條公開後,「原來比我想像的最差情形還要恐怖」的普遍觀感,讓此前猶疑的恐懼落了地,那些嚥下去的話,再也不打算講出來了。
政治的陷落,是從語言的陷落開始的。當你無法真實、誠實、公開地講出自己的想法,「公共」的基礎就消失了,交流、辯論、思考的根基都在流失,組織的根基也在流失,共同體並沒有辦法無聲地存在。
中國第 13 屆全國人大 3 次會議 5 月 28 日正式表決通過俗稱的「港版國安法」,依然有 1 票反對。在全港籠罩在「港版國安法」陰影之下的時候,依然有許多香港人在連儂牆上發出自由之聲。圖:Getty Image (CC BY-NC-SA 3.0 International)
反制恐懼的第一步!
反制恐懼,首先就是要拿回自己的語言。
不論是從氣勢洶洶的暴力機器手中拿回,還是從同輩中人排隊坐監的歉疚感中找回。這真的很艱難。但我深信,這並不是全無或者全有的選擇,而是一個可以慢慢練習、每一步都比下一步多一個支點的過程。
所謂勇氣,所謂立場,所謂自我,天上掉下來的都是假的,也許這正是個機會,我們都重新學著,再讓它一點一點地長出來。
一片失語的氣氛,特別謝謝在今天看到《端》做的連儂博物館:
400多張貼紙、海報,去年此時,只道尋常,當時滿足於影相、感動、呼籲,或焦急於衝突、受傷,如今細細一張張看來,加上詳細的解說,「我手寫我心」的自由,撲面而來。
而我一直相信,只要「心」裡的熱望夠強——像這些喃喃的小紙片一樣,自由就可以活出來,奪不走。
(本文經張潔平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連儂牆上一張張喃喃的小紙片,是一個個「心」裡的熱望。自由就可以活出來,奪不走。圖:Getty Image (CC BY-NC-SA 3.0 International)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趙思樂|解讀香港國安法:本地東廠政府、大案中央直轄、國際干預防火牆
- 香港《國安法》:新聞自由面臨危機 恐引發媒體界寒蟬效應
- 陳益能|國際記者看香港國安法:地圖上沒有的水域!
- 李志德 feat. 朱淑娟|伸進媒體的中國黑手
- 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聞海|在荒涼的極權大地上,捕捉生命的印記
- 2019 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中國場|九州風雷下的舉國沉默-無人能抗的消聲中國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