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洧農|特約記者報導
社教文化基金會於去(2019)年10月16日在慕哲咖啡舉辦新聞與言論自由論壇第三場,主題為「什麼是假新聞—起源、目的與結構」。本次講者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創辦人胡元輝以及「Cofacts真的假的」共同創辦人Johnson。講座內容涵蓋:假訊息對民主社會的危害、如何治理假訊息、協同性造假、協作型闢謠平台的設計考量與優缺點。
胡元輝現任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教授,也是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諮議委員。曾於傳播實務界工作25年,並曾參與創辦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持續關注公民社會與媒體改造議題,積極投入新聞業重建行動。
Johnson是g0v成員,平時的身份是一名網站開發工程師,於2016年提案開發「Cofacts」公民協作闢謠平台,現在Cofacts已經有十一萬的LINE使用者,資料庫中有兩萬九千多則的使用者回報訊息。
▍民主社會的挑戰
胡元輝說,最近因為選舉熱季到了,大家都捲在這個氛圍裡面,此時我們會面臨一個問題:
如何讓我們的選舉政治變成一個公平,並且人民可以憑藉正確的資訊做出選擇的民主政治?
胡元輝表示,由於不實訊息的肆虐,近日Twitter宣布不再接受政治廣告,而Facebook則藉由廣告的透明化來防止廣告被用來進行不實資訊攻擊的可能性。由此可見,假訊息的問題已經引起多方關切。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在2018年做的數位新聞報告顯示,全球38個國家地區的民眾中,平均有54%的人對假訊息表示憂慮。可見假訊息不是一地或一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民主國家的挑戰。
圖: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8 (Fair Use)
究竟假新聞如何對民主社會造成傷害?胡元輝說:「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任何社會都會有衝突、摩擦、對立。其實民主政治不怕衝突矛盾,怕的是衝突過劇,而且被不正常地拉扯,以致於社會失去了基本的共識。沒有這種共識我們不可能在民主社會運作,最後大家只好以拳頭相對,這是假訊息所造成的麻煩之處。」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胡元輝表示,就在不久前,他應某單位邀請前往做假訊息議題的分享。當天同為講者的一位教授,在被問到關於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假訊息問題時,赫然在一百多人面前動怒、大聲拍桌地說:「人都死了你還跟我說什麼!」在接下來的時間也不斷重覆這句話。
胡元輝說:「這就是不實訊息所達到最高階的目的:讓這個社會的人不能對話、讓這個社會的人永遠拿拳頭出力。俄羅斯網軍在做的就是這件事,各位想想,還有誰的目的也是這樣的事?」
▍長短兼施、標本兼具
胡元輝表示,他從2016年開始談假訊息治理,短期來說需要做的事包括:媒體組織的自律、平台業者的自律、創立符合國際法則的組織,將台灣事實查核機制的光譜完整化,並創新打假的科技。
長期而言,還是需要健全的媒體結構,讓媒體的秩序與品質提升,讓媒體發揮應有的功能,假訊息的威力就會拉低。再者,提升公眾素養,強調的就是批判性的思考能力,面對可疑的訊息,首先要有合理的懷疑精神,然後進行翻查、辨證。
然而,胡元輝指出,縱使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提升,掌握了所有辨識假訊息的訣竅,也大約只能夠識破八成的假訊息,而剩下的那兩成,往往就是致命的。
▍無法辨識的假訊息
首先是虛構影片。現在有所謂的深偽技術(deepfake),只要有足夠的影像資料,電腦就能憑空製作出特定人物的虛假影片,肉眼著實難以辨認。而技術門檻相對低的改造影片(altered video),在這半年來也引起熱議。美國眾議院議長斐洛西就是被人以改造影片醜化,顯露其口齒不清、反應遲緩的模樣。而其手法,不過是將一般的影片,放慢至原有速度的75%。這些現象都深刻造成公眾的警戒。
美國眾議院議長斐洛西被人以放慢速度的改造影片醜化。影:Washington Post@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胡元輝指出,另一種難以辨識的,是協同性的資訊操弄。8月19日,Facebook跟Twitter一起宣布移除假的帳號、社團、粉專,原因是平台業者發現「協同性造假行為」(coordinated inauthentic behavior),在反送中運動中把示威者暴徒化。
Twitter刪除了936個帳號,停權二十萬個;Facebook則刪除7個粉專、3個社團、5個個人帳號。22日,Youtube也發現協同性影響行為(coordinated influence operations),並宣布關閉210個頻道。
Facebook解釋什麼是「協同性造假行為」。影:Facebook (Fair Use)
「簡單講就是隱藏真實身份、意圖,透過平台上的專頁、社團或頻道所進行的協同性資訊操弄行動。」胡元輝表示,這些帳號當中有的從2009年就開始潛伏,平常發文的內容多屬無關政治的生活風格文,以博取民眾信任。當中許多專頁有著同數量的追縱或粉絲數、發文數。更奇特的是,有些帳號是從沒有被封鎖的中國IP連線,而且在同一時間發稿。
▍沒有特效藥!
像這樣大規模的協同性造假,一般人幾乎不太可能辨識出來。
胡元輝說:「舉這些案例想說的是:不要小看這些事。當你有了基本的素養,我們還需要仰賴大家一起具有免疫力,大概八成可以解決。剩下兩成,必需靠媒體、事實查核、資安社群、社群平台業者以及政府,所有單位協力,才有辦法把真正難的東西找到。所以,怎麼揭開假訊息的面紗,必需多管齊下,沒有一項是特效藥。」
▍公民參與的闢謠平台
自從假新聞開始發威,民間不少有志之士也紛紛開始起身迎戰、力挽狂瀾,其中有一個完全採取公民協作形式的專案,累積了大量的闢謠資料,現在包括美玉姨跟防詐達人這兩個線上闢謠機器人都採用其資料庫,它就是「Cofacts真的假的」。
「Cofacts真的假的」首頁。圖:Cofacts.g0v.tw (Fair Use)
Johnson表示, Cofacts一開始是在2016年g0v的黑客松做提案,而且整個專案都是志工性質,大家都是在工作之餘,一點一滴做出來的。
Johnson說,在早期,有心想澄清可疑訊息的人都是孤軍奮戰,每次在聊天室或論壇看到謠言就貼一次查證資料。但由於這種作法太累人也太缺乏效率,於是大家開始思考要怎麼合作來面對這個狀況,這就是Cofacts的緣起。
▍Cofacts的運作方式
Cofacts的運作方式大致是這樣的:將Cofacts的chatbot(聊天機器人)加為好友後,每當收到可疑訊息,想要查證的話,可以直接把這個訊息轉傳給Cofacts。如果這個訊息在資料庫裡面已經有編輯回應過,它就會將回應內容傳回給使 用者。
那誰來當編輯呢?Johnson表示,目前Cofacts採取公民協作的方式來運作,而且完全沒有任何背景審查,任何人只要有Facebook、Twitter或Github的帳號就可以登入。
如果任何人都可以進來編輯,是否會有被不肖份子惡用的可能性?Johnson說,其實維基百科也不做背景調查,但是研究指出維基百科的精確性和一般的百科全書並無顯著差距。
此外,不作背景審查,也是降低好心的民眾進來幫忙回應的門檻。Johnson也坦誠地表示,以目前團隊都是志工的條件來說,其實他們也真的沒有任何資源來做審核,所以目前還是保持全部開放。
▍沒有身家調查的協作模型
雖然開放公眾參與,但不代表Cofacts沒有配套措施,Johnson以維基百科為例,闡述沒有背景審查的協作模型如何在公眾參與跟精確性之間保持平衡。
維基百科與Cofacts同樣不需登入或匿名登入即可進行編輯。圖:陳洧農攝
維基百科是許多人共同編寫同一個詞條,這種情況下會有的問題是:容易產生意見上的衝突。所以維基有很多配套措施,包含詳細的指南、仲裁委員會等機制。
Johnson指出,由於Cofacts讓每個人都可以寫自己的回應,因此相較於維基百科,比較不會產生衝突,而且能有Conflicting Ideas(矛盾觀點)的呈現。這樣的狀況下會遇到的問題是:有很多回應,但品質不一。配套措施包括對回應的評價,以及有用度排序等。此外,Cofacts也鼓勵編輯們在澄清謠言時提供出處、參考資料。
▍不同於事實查核機構的設計:訊息分類
Johnson將Cofacts與事實查核機構使用的訊息分類做比較,說明在設計訊息分類時所做的考量。
首先,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使用的是:錯誤、部分錯誤、正確、事實釐清四個分類。在Cofacts,編輯可以選擇的訊息分類則是:不在查證範圍、含有正確訊息、含有不實訊息。
「我們的用語是『含有不實訊息」、『含有正確訊息』,這些東西並不互斥,所以當訊息被不同的類別標示出來的時候也不會太突兀。一則訊息本來就可能同時含有正確以及不實的訊息。」
後來遇到的挑戰是,有些訊息很難用以上三種分類,例如無法證實的陰謀論、個人的評價等。因此後來決定要增加一個分類「含有個人意見」來讓編輯使用。
「Cofacts的使用者有兩邊:一邊是聊天機器人的使用者,另一方面,編輯也是我們的使用者。聊天機器人的使用者一定是覺得這個訊息怪怪的才會來尋求協助;另一方面我們的編輯又覺得在沒有「含有個人意見」這個選項的時候,很難去回應,因為他們可能也不太認同個人意見裡面的說法。」
Johnson說:「所以如果我們提供『含有個人意見』這樣的選項給編輯,他們就可以回傳不同的意見。而本來就已經對這個訊息起疑的人也可以拿到一些他所期待看到的不同觀點來做判斷。所以『含有個人意見』這樣的類別會讓兩邊的使用者都滿意。」
▍Cofacts與事實查核機構的雙贏
Johnson說:「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事實查核中心跟Cofacts並不是競爭關係。因為對事實查核組織來說,Cofacts其實也是一個能讓他們的報告傳達給看到可疑訊息的人最直接的管道。所以這是一個雙贏的狀況:Cofacts因為事實查核機構而有了非常高品質的回應;同時事實查核機構的高品質的報告也可以直接送到剛好看到這則假訊息的人手上。」
關鍵字: Facebook, g0v, Johnson, Line, Media Literacy, Twitter, 假新聞, 媒體素養, 媒體識讀, 新聞與言論自由論壇, 社群媒體, 胡元輝, 言論自由, 陳洧農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朱淑娟|Google深度事實查核培訓記錄(上)——真假新聞的識別法
- 胡元輝 |對抗AI新騙術 事實查核全球崛起
- 江雅綺|是誰讓假新聞加速?
- 假新聞是真的?人工智慧將火上加油!
- 「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中場 No.5/邱學慈|假新聞輿論戰 打進主流即勝利
- 沈伯洋|戰爭早已開打:假新聞與資訊攻擊
實習編輯:高雄大學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黎宜溱、鍾易純、陳真伶、蔡佩穎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