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2019年08月6日 | 卓新沙龍,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背後

易淳敏|特約記者報導

今年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即時新聞由《上下游新聞市集》的李慧宜、賴郁薇、劉怡馨以〈北農台北果菜市場休市風暴系列報導〉奪得。評審認為其能在極短時間內廣泛蒐集、查證各方資訊,透過不同視角密集報導事件的前因後果,充分發揮網路原生新聞媒體的即時性。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74日邀請記者李慧宜,從城鄉視野剖析農業與社會的距離,抽絲剝繭台灣新聞去脈絡化後的斷層現象。

回顧此次北農風暴系列報導如何誕生,李慧宜不諱言:「起初只是為了補貼家用而發新聞,沒想到會因此得獎」。

▍北農系列報導的誕生:起初只是為了補貼家用而發新聞⋯⋯

 「有次四月份從屏東回台北,屏東正值稻米收割季。到了台南稻子是彎垂的,卻不見半台收割機。持續往北到台中,我發現稻子直挺還未結穗,到了新竹、桃園稻子才剛探出頭。我就在想,一天之內在同一個空間裡,竟然可以看到同一種作物這麼多變化。」

 曾任公視記者十多年的李慧宜來自農村也嫁入農村,從都市出發跑遍政治線、環保新聞到農村議題,每每坐著採訪車南下跑新聞,察覺稻子因距離展現不同形態,總讓她備感台灣的城鄉差距,內心對於理解農村事務的慾望不斷驅動她走入農村開展對話,更自許「麥克風要拿給平常沒辦法說話的人」。

 回溯到2018227日,李慧宜原先提議將家中滯銷的農作物載去北農賣,身為農夫的先生則認為休市三天後北農批發價格低,若請工人採收載去賣必定血本無歸,「出北農還不如爛在樹上」。

眼看當天收入泡湯,李慧宜心想「發一則新聞補貼一下也不錯」,於是她梳理北農休市決策、著手聯繫農民和農會,並詢問北農秘書、追蹤量價變化。事實上,北農在休市三天後的凌晨有高達3000公噸貨物湧入狹小的倉庫裡,瞬間爆量連帶造成蔬果價格暴跌,尤以連續採收型作物(如番茄、茄子、四季豆等)為甚,也因此揭開北農系列報導的序曲。

▍北農和我有什麼關係?

北農1974年成立,是全國唯一拍賣機制的市場、議價依循的標準。由82座拍賣機台、拍賣員與承銷人組成,來自全國新鮮蔬果在中午以後進場,隔日凌晨三點半開始拍賣,七點半前售罄。一天平均拍賣2300公噸的蔬果貨物,供給大台北地區(雙北、部分宜蘭桃園)七百萬人口,這就是北農的日常。

 「如果將北農比喻成一個胃,它的胃納量其實只佔全台蔬果批發的16%」,那為什麼227日的爆量事件,會對全台農業產生近乎崩盤性的影響呢?李慧宜解釋,「北農是一個以供貨人主導的市場,供貨人想在年前大賺一筆,而年輕一代承銷人希望趁著難得長假休息」,社會型態的轉變催生了北農的休市決策。北農休市後的爆量滯銷,也揭露大台北地區一天消化不完這麼多貨,「這就是社會和北農之間的距離」。

李慧宜設計簡易的情境互動題,讓觀眾更能理解北農的運作方式。圖:易淳敏攝

▍農業與社會的距離 導致城鄉差距與去脈絡化的新聞

「我們最近的距離是互相傷害,最遠的距離是彼此不理解,這就是當前的社會。」

科技的發達縮短了空間上的距離,卻映照出城鄉差距。北農休市風暴凸顯了農村之於消費者是遙遠的,畢竟「平常食物超市就有了,幹嘛要管農村」。李慧宜點出,彼此的不理解疏遠了消費者和農民,她呼籲社會大眾應有城鄉視野,農民要追蹤農作物去向,消費者也應主動關心食物來自何處。

「我婆婆一輩子都不清楚她的農作物賣給誰,也不知道客人覺得好不好吃。」理解食物去向是建立農民基本尊嚴的第一步,進而才會去思考如何用更健康友善的方式耕種。消費者同時也要了解食物怎麼產生、耕法調整變化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等。唯有長期追蹤、採訪報導,強化城鄉之間的流動關係,才能拉近社會與農村的距離,亦增加記者在報導新聞過程中的被關注度。

共生在這座小島上,農村與都市看似疏離,卻不斷用污染靠近彼此。美濃水圳是李慧宜認識農村的敲門磚,也讓她看盡都市、農村如何互相傷害。每逢大雨沖刷,農民耕作用的肥料、除草劑會順荖濃溪流經水圳,一路匯流到澄清湖,再排放到高雄自來水第七管理處,經消毒過濾從家中水龍頭流出。而都市也不遑多讓,高屏溪沿岸矗立著一座座化工廠,夏季西南風把汙染吹進三面環山的美濃,當雨水遇上化學物質形成酸雨,便讓農作物染上疫病。農民急於投藥,繼續透過水源汙染都市。

李慧宜在公視《我們的島》製作〈水圳在唱歌〉。影:PTS 台灣公共電視@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1960年代後,台灣一頭熱的發展化工業,緊接而來的是蓬勃的金融業、高科技產業和AI人工智慧;政府透過媒體放送扁平化的新聞,鼓勵民眾「離開農村就是奮鬥人生」,快速的離農導致社會對於農業沒落無感。農村歷史淪為一段被世人遺忘的現代史,映照舊社會的崩解與自然環境的汙染,李慧宜感嘆自己「越靠近農村,就離社會越遠」,因距離產生的焦慮感鞭策她在新聞工作中不斷思考如何拉近城鄉差距,在時間及空間的象限上,盡量讓脈絡被看見,用雙方都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做好新聞。 

▍生命在現場,報導的重量亦如是

「在時間的歷史裡挖掘,在空間的城鄉中探索,透過脈絡供給社會養分,創造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對話。」

脈絡之於記者,就是時間和空間的交疊,若以此去理解城鄉互動,記者在新聞的呈現上就很難置身事外的維持中立客觀。以北農系列報導為例,李慧宜建議新聞媒體工作者應多加爬梳事件背景,釐清消費者、生產者和北農之間的關係,盡量靠近真相去傳遞訊息,如此新聞就不會再流於扁平的謾罵或嘲諷。

此外,李慧宜認為記者的生命在現場,報導的重量亦如是。然而,現今新聞記者工作量大,一天要處理很多則短報導,沒有餘裕親自去現場,常只能透過攝影師拍攝畫面或轉述訊息撰稿。如何避免報導去脈絡化,除了了解歷史背景,空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空間可以是簡單兩三句的現場描寫,但沒有親臨的人是絕對寫不出來」。

談及台灣新聞現況,雖然有關農村、社區文化、地方創生等議題的點閱率很低,不過李慧宜觀察發現,農民的生命故事卻能吸引閱聽眾的關注和共感。因此,她建議新聞業者從農民的故事出發,為城鄉闢一扇窗,促進城鄉對話理解。李慧宜表示自己很幸運遇到願意不顧點閱率或收視率的主管同仁,用力、堅持地在社會中為農業和環境新聞撐起一塊空間。

另一方面,李慧宜點出現今業界缺乏認識農村、能夠利用新聞語彙傳遞農村訊息並馬上產出daily news的記者。因此,她非常鼓勵年輕記者在情況允許下,把自己放置在農漁村等非都市的地方,「一開始就把自己放在舒適圈是很不智的」。都市以外的場域不但是累積現場採訪能力的訓練所,也可以跨足文史工作、社區故事調查等,都是磨練新聞工作寶貴的基石。

回到從事新聞工作的初衷,李慧宜表示自己想接觸不同的人、寫故事,希望寫出來的報導能讓這個社會更趨良善。離開都市回歸農村,成為一位自由撰稿者解放了李慧宜的記者靈魂,在有生之年,她會持續深耕農村,讓來自不同城鄉、區域的人彼此對話。

李慧宜的分享引人入勝,深入淺出的講述農村與社會的關聯,會後觀眾也踴躍發問。圖:易淳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