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中(前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2017年1月1日,相隔八年多之後,當我再度回到央廣總台長這個職務時,面對的是一個影音內容氾濫、網路新媒體狂飆的外在環境。網路媒體的洶洶而來,短波存在的價值因此遭到質疑,自然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別說是來自冷戰格局的央廣,就連主流電視媒體也受到很大的衝擊。
至於內在環境方面,人員的紀律顯得鬆散,財政的紀律也處於一種愈來愈危險的狀態,不但帳面上已多年出現巨幅赤字,而且現金也面臨流出的虧絀窘境。
另一方面,文化部推動公共媒體法立法,整併公共媒體的呼聲甚囂塵上,央廣的存續與未來面臨極大的挑戰。所以我這一任的工作目標,除了要在財政的壓力下,快速改善央廣內在的體質之外,也必須在調整體質的同時,尋找央廣自己的媒體性格,在媒體的戰國時代裡,以及公媒法立法的過程中,確立央廣的角色定位。
央廣最有別於一般媒體的地方,就是具備13種語言的播音人才,其中包括英、法、德、西、俄、日、印尼、泰、越等9種外語(2018年又增加韓語),而台灣至今仍然沒有一個足以代表國家的國際頻道,這是一塊等待央廣去填補的空缺,因此強化央廣的國際性格,就成為我們發展台務的重要方針。我提出「網媒化」、「影音化」、「強化外語內容」三大轉型主軸,希望透過重建官網,重視社群平台經營,增聘央廣過去並不具備的影音製播人才,推動外語影音內容製作等作為,將央廣從過去傳統中短波的純聲音媒體,蛻變為以網媒型態為主,兼具影與音的多語新媒體。
三個轉型主軸除了幫助央廣建立自己的媒體性格之外,對於內在體質的改善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央廣具備多種外語的影音製播能力之後,就可以用這項能力拓展業務,創造營收。特別是在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同時,央廣的印泰越語可以幫助各個政府部門製作各種宣傳影片,創造不少收入。另外加上講客廣播電台及其他各種標案的承攬,央廣非文化部捐助的自籌營收,得以在兩年的時間裡,由每年六千多萬拉升到一億三千萬,大幅改善財務狀況。財務狀況改善之後,才有能力增加同仁的福利,在加強行政效率與紀律的要求之後,能夠將績效改善的成果回饋給同仁,才能強化集體的改革信心與決心。
在我們調整內在體質,建構央廣國際性格的過程中,一個外來的插曲值得在此一提。這個突發的危機被我們變成了轉機,反而意外強化了央廣在國際傳媒界的能見度。
那場9,700公里外的外交戰
有一個國際NGO組織叫做AIB(國際廣播協會,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它的總部設於倫敦。AIB雖是一個很小的組織,卻是一個很活躍的國際傳媒平台,重要的國家級國際傳媒,諸如BBC、NHK、德國之聲、法廣、彭博社、美國之音、半島電視台等,幾乎都是他的會員。
每年年底,AIB會在倫敦舉辦一次頒獎典禮,這些重量級的國際傳媒大多都會參賽,也會派遣代表與會。而央廣,以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RTI)為名,成為AIB的會員已十多年,在2017年的時候,甚至還具備執委的身分。可是,就在2017年7月,AIB的執委會卻突然要討論是否撤銷央廣的會籍,改邀中國的中央電視台加入,議程內文還特別強調巴拿馬剛與台灣斷交,轉向承認中國,全世界只剩不到20個國家承認台灣。用字遣詞間充滿了暗示意味,讓我們對保衛會籍的任務感到悲觀。
由於我們是在執委會開會前一天的傍晚才收到會議議程,而承辦同仁發現到這項排我議程的時候,已是會議當天的早上,讓我們措手不及,有強烈被突襲的感覺。於是我火速通報路平董事長,請她召開緊急會議應變,及通報相關政府高層。
會議中作了一些討論之後,決議下午開會時由我坐鎮指揮,我在會前擬定了三點聲明,由具執委身分的孫文魁副總台長在電話會議中宣達。三點聲明的大意是:第一,央廣不反對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加入,但追求公平正義是媒體的基本精神,AIB不應為了迎合一個新會員而排除另一個忠誠的老會員;第二,AIB既然強調自己是非政府組織,會員資格並不以國家為單位,就不應該因政治主權爭議而排除央廣;第三,如果AIB真的排除央廣,央廣將訴諸國際輿論,控訴這項不義決定。
AIB的其他執委都是重要國際媒體的高層,聽到央廣如此強悍的聲明,多少有所忌憚,所以紛紛表態支持央廣的會籍。可能因為當時台灣正經歷一連串的外交挫敗,所以這個事件引起府院的重視,會議過程中,陸委會、外交部、文化部都持續關注事件的發展,直到我們確定保住會籍,打了一場久違的小小的外交勝仗,才振奮了大家的精神。
不過,這場勝仗並沒有讓我們鬆懈,我們一直擔心老共還有後續的動作,2018年央廣並未獲得續任執委的機會,更加深了我們的危機感,我們很擔心,若在這個場域和中國打持久戰,央廣會非常吃力。

2017年,央廣不只成功保住AIB會籍,同仁劉玉嬌(左)、詹婉如(中)也以「陽光下的彩虹」獲得當年AIB廣播類最佳新聞專題獎。圖片來源:AIB@flickr(CC BY 2.0)
於是,對於如何長期捍衛央廣的會籍與台灣的地位,我們擬定了兩大策略方向:第一,打群架的概念。我們努力介紹台灣其他媒體給AIB,利用AIB非以國家為會員單位的非政府組織特性,鼓勵公視等其他媒體加入AIB。如此一來,未來若中國再運作AIB排除台灣會籍時,要對付的就不只央廣一個媒體,而是一群台灣媒體,增加他們運作的難度。第二,積極參與,提升央廣的貢獻度,不再只是做一個每年開開會的會員。我們利用AIB執行長2018年2月訪台的機會,與他商定9月底共同在台北舉辦以永續發展為主題的國際論壇,以及國際傳媒的永續報導獎頒獎典禮,這是AIB首度在倫敦以外的地區舉行頒獎典禮。
後來這項國際論壇與頒獎典禮的活動非常成功,得到AIB及其他與會國際傳媒代表的高度肯定,也鞏固了央廣在AIB的地位。年底路平董事長率領央廣代表團出席AIB在倫敦的頒獎典禮時,在所有與會的國際傳媒高層的面前,AIB給予央廣代表團史無前例的高規格介紹與接待,讓來自台灣的RTI得以被更多國際媒體同業看到。
公共媒體群與央廣的未來
展望未來,如果真的公共媒體群得以整合,我個人認為,國際頻道的建置應以央廣為核心。這項建議有三個理由,第一,一個國際頻道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有兩個,分別是外語內容的生產能力,以及影音內容的製播能力,而其中又以前項更為重要和稀有;第二,央廣轉型為國際頻道所需的新增預算最少。只要央廣持續改革與轉型,未來支應在中短波的人事成本和業務費用將逐年減少,這些費用轉移到國際頻道的建置上,可有效壓低額外經費的需求;第三,法律工程最小。若以網媒的概念去打造一個為台灣發聲的外語頻道,央廣不需任何修法或立法的工程,就可以立即推動。
至於中短波的部分,其重要性在戰時,所以應該盡可能以最低的維運成本,維持它的基本運作,確保在戰時能夠迅速擴充並發揮功能即可。而國家廣播的部分,則最好能夠與其他公營廣播電台進行整合,建立全國公共廣播網。
公共媒體的改革,是一棒接一棒的長期抗戰,十年尚且難磨一劍,所以要有耐心和恆心,萬不可急功近利,也最忌形式主義。我常常形容改革像登山,站在山腳望山峰,會覺得高不可攀,但是只要忘記山頂的高,一階一階務實地爬,隔了一段時間往下看,會覺得自己真了不起,竟然爬了這麼高。希望也祝福所有公媒的經營者,能夠帶領公媒團隊一步一階往上爬,把台灣的公共媒體帶向更高的視野。
作者兩度出任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2006年11月27日至2008年10月1日、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是央廣成為國家電台至今,在任最久的總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