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中(前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央廣的困境,除了財務之外,最苦惱的便是沒有國內頻道。作為媒體人,最大的鼓舞就是自己的報導或作品得到共鳴,進而影響社會。雖說全球人口都是央廣的受眾,可是央廣作為一個沒有國內頻道的廣播電台,央廣人無論多麼努力採訪、報導、做節目,都很難被自己同胞聽到或看到,這種挫折感是其他媒體人很難體會的。另一方面,隨著數位匯流時代的來臨,央廣也有了中短波以外的選擇,去執行跨國傳播的任務。

央廣的網路廣播開始得很早,早在2000年周天瑞擔任央廣董事長的時代,就致力推動網路廣播,不過當年用網路聽廣播還不是一種主流,而且因為中國封鎖央廣的網站,所以網路廣播也還無法成為取代中短波的一種選項。我2006年初任總台長的時候,面對央廣沒有能見度與影響力的困境,必須要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廣播的未來趨勢是甚麼?媒體的未來趨勢是甚麼?跨國傳播的未來趨勢是甚麼?怎麼樣走在趨勢的前面,為央廣突破困境,找到未來?

我把注意力放到了手機上面。

用手機收聽或收看節目,在今天看起來實在沒甚麼稀奇,但在2007、08年那個時代,央廣可說是媒體的領頭羊。在那個年代,雖然網路廣播已經不是甚麼新鮮事,但都是使用個人電腦收聽,而不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行動載具。

當時的手機雖然已經可以上網,可是因為頻寬不足,資訊傳輸速度很慢,而且電池的續航力也很差,所以不太有人會利用手機來收聽廣播,視頻的內容就更不太可能了。我之所以會看上手機,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手機的大小和可攜的特性,是電晶體收音機的完美替代品;第二,手機已漸漸成為一種生活資訊的整合平台,有朝一日終將成為一種強勢的媒體平台,頻寬與電池續航力等問題,一定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被克服。

於是,我在2007年開始要求同仁開發收聽央廣節目的手機介面,並於2008年初,舉辦正式的記者會,宣布央廣成為一個可以使用手機收聽的廣播電台(當時應該是國內的創舉)。2007年是iphone元年,但是第一代的iphone功能很有限,我們也並不是使用iphone當時還不怎麼智慧的智慧手機功能,而是單純地製作一個適用於手機的央廣網頁介面。因為如果不這麼做,使用手機去搜尋為電腦製作的央廣官網,將會出現一個龐大到無法點選的頁面,製作一個手機版的介面,才能使央廣的內容對手機使用者更友善。

可以使用手機收聽之後,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讓東南亞移工和移民可以更方便收聽央廣的泰語、印尼語和越南語的節目。

央廣的印、泰、越語節目開播數十年,擁有廣大的印泰越聽友,可是因為央廣沒有國內頻道,所以只好向漢聲、教育等其他公營廣播電台借時段,來播央廣的東南亞語節目。但是對這些外籍移工或移民來說,這些其他電台給的時段通常都是很差的時段,並不方便他們收聽,而且他們也很少人有自己的個人電腦,卻幾乎都有自己的手機。因此,手機讓央廣的節目內容更可及,特別是對台灣的東南亞移民和移工們。

為了提升官網的流量,我也採用了一些行銷小噱頭。

那是王建民在大聯盟成為勝投王的年代,我用很低的成本,向民視購買王建民比賽的轉播音源,讓球迷可以在上班的時候,用手機收聽王建民的比賽。透過和電視台的合作宣傳,流入央廣的網路聽眾大幅增加,外溢效果也帶動了央廣新聞與其他節目的收聽率。另外,網路資訊部門的同仁,也開發出浮動IP的收聽方式,協助中國聽友翻牆收聽央廣的節目。因此在那兩年裡,央廣的官網流量不斷以倍數在成長。

除了重視網路廣播之外,當年我還有一項重大的轉型政策,就是推動攝影棚的建置。央廣有一間號稱國內最大的錄音間,目測約有40坪左右,可容納一個小型的交響樂團進去錄音。但是因為實在太大了,實際上根本沒有太多的使用機會,所以我在2008年財務獲得改善之後,決定投資八百多萬,將它改建為一個虛擬攝影棚,推動內容影音化的工程。

當時我之所以要推動內容影音化,並不是要把央廣變成一個電視台,而是認為在數位匯流的時代趨勢下,內容格式的選擇權將不再握在傳播媒體的手中,而是閱聽受眾在決定他(她)要閱讀文字、收聽聲音,還是收視影音內容。作為一個媒體,為了伸展自己的影響力,必須盡量提供受眾多元的選擇,而不是畫地自限。我對同仁舉例說,BBC至今仍然叫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NHK到現在還叫做「日本放送協會」,他們不會因為自己叫做「廣播」或「放送」,而限制自己是個只有聲音的媒體。

不過這個攝影棚完工時,我已經因為政黨輪替而被要求離任。聽說繼任的總台長批評我「不務正業」,認為央廣就是一個廣播電台,為什麼要蓋攝影棚?然而之後的幾年裡,卻是全球新媒體爆發的幾年,央廣錯過了這幾年的發展潮流,也錯失了新媒體先驅的機遇,至為可惜。慶幸的是,我在2017年初,有機會再次回任總台長,完成當年未完成的工作,我明確訂定「網媒化」、「影音化」與「強化多語內容」三個轉型主軸。當年建置的攝影棚,也終於得以發揮功能。

當我第二次回任時,媒體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手機接收已經蔚為主流,影像內容大行其道,網路新媒體、社群平台,甚至是所謂的自媒體,用雨後春筍都不足以形容。所以,網媒化是必然的趨勢,但是影音內容製作的技術門檻與成本門檻都大幅降低,媒體製播影音內容已經毫不稀奇,必須要製作具有特色的影音內容,才能突圍而出。而央廣最大的特色,當然就是具備九種外語(後來又新增韓語)。

於是,我增聘資深影音製作人才,重建官網,鼓勵同仁嘗試影音製作。然而,央廣長期作為一個廣播媒體,同仁們對於影音的製作並不熟悉,部份的人甚至可能還有些排斥,所以我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說服與整合新聞、節目和網資等相關的單位和同仁,去接受和執行這個轉型的政策。有時候,當然也要有一些製造壓力的方法,來驅動政策的落實。譬如說,我將新增的韓語人員,納入網資部影音組之下,就是要對節目部其他外語組的同仁製造競爭的壓力。

轉型政策後來慢慢看見成效,有些同仁漸漸愛上了有影像的廣播,我們也陸續生產出一些獨家的、有流量的、有口碑的、有社會能見度的影音新聞或節目。從2017年到2018年,央廣官網的流量在Alexa的全球排名從七萬多名上升到兩萬多名,在2018年的11月,排名更首度超越了公視與華視兩家公媒,以及主流媒體民視。

 

作者兩度出任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2006年11月27日至2008年10月1日、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是央廣成為國家電台至今,在任最久的總台長。

「前.央廣最前線」系列連載:

  1. 改革不等待,啟動分台整併
  2. 康平先生的禮物

編輯:鄭凱榕、洪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