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輝|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美國華盛頓郵報事實查核機制運用童話《木偶奇遇記》所設計的符號標示,頗令人討喜。該童話的主角皮諾丘(Pinocchio)如果說謊,鼻子就會變長,所以每則被華郵查核的政治人物言論若出現皮諾丘符號,就代表那是錯誤說法。而且皮諾丘符號愈多,意味錯誤程度愈高,一旦出現無數個皮諾丘(Bottomless Pinocchio),就代表這個政治人物說謊成性。

社群媒體平台業者向來宣稱它們正採取各種方法來處理假新聞或假訊息的問題,其中包括與第三方合作進行事實查核。但這些說法會出現幾個皮諾丘,顯然正面臨外界的檢視。

最近,美聯社與Snopes這兩個具代表性的事實查核組織分別與臉書解約,暫停它們與全球最大社群媒體平台的合作。表面上,大家都說未來仍有合作可能,雙方也將持續進行討論。但明眼人都瞭解,臉書與事實查核組織之間的關係顯然出現變化,最鮮明的印證就是英國衛報在去年底所發表的調查報導

衛報這篇廣泛訪問事實查核機構的報導顯示,多個機構對臉書在合作上的透明性感到不滿。Snopes前總編輯Brooke Binkowski在受訪時就重話批評臉書將事實查核機構當成「危機公關」來看待,「他們對任何事都不嚴肅以對,他們比較有興趣的是把自己變得好看而且推卸責任。」

無獨有偶,今年二月卸任的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主任Alexios Mantzarlis,亦在回顧全球事實查核機制的發展時,對於聯盟與臉書的合作關係有所感嘆。他委婉而明確的指出,儘管已經提出多番抱怨,但聯盟就是無法讓臉書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向公眾提出有關此項合作的事實性資料。此點具體顯示了規模差異下的權力不平衡,因此Mantzarlis勉勵事實查核工作者繼續為此而奮鬥。

臉書是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後開始與事實查核機構合作,希望藉著第三方公正單位的查核來遏制假新聞的傳播,並避免傷害言論自由。無論臉書等網路平台與第三方事實查核組織的合作是否基於言論自由,諷刺的是,不少單位對此種合作非但不領情,甚至嚴詞批評,似乎坐實了外界質疑,認為臉書等平台所真正在意者乃是商業利益,「認真」處理假新聞的結果可能造成使用人數與黏著度的降低,最終影響到平台的廣告收益。

根據臉書發言人的說法,截至今年二月為止,該平台已與包含16種語言在內的34個事實查核單位合作,而且計畫在今年繼續擴增。臉書與這些單位的合作包括提供一定的經費,例如臉書在2017年就挹注10萬美元經費給Snopes。對此,Snopes的創辦人David Mikkelson 與營運負責人Vinny Green不諱言,該公司一旦與臉書解約,將對公司的財務造成影響,而以目前的出版環境而言,這當然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但何以致之?

Snopes在官網上所揭露的2017年財務狀況。(作者提供)

誠然,臉書、谷歌與推特等平台業者並不只是透過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來因應假新聞課題,甚至,推特亦不採取事實查核的做法。社群媒體平台其他針對假訊息的作法至少還包括透過人工審查與AI等科技刪除假帳號,推廣使用者媒體素養,支持正統新聞業,以及政治廣告透明化等。但外界質疑這些做法並未落實,也不積極,甚至效益有限。

平實以言,假新聞或假訊息的問題不應由網路平台業者負全責,亦不可能單單仰賴網路平台業者來謀求解決。但作為假新聞傳播最為依賴的資訊通道,如果平台業者不能負起責任,其他的努力亦屬枉然。

社群媒體平台業者總是以言論自由之名拒絕外界要求其遏制假新聞的籲求,業者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畢竟隨意封殺訊息的流通有可能造成言論市場的緊縮或偏斜,甚至形成寒蟬效應。但言論自由從來不是絕對的權力,社群媒體平台亦非絕對放任的資訊平台。它有社群準則、亦有檢舉機制;它依循演算法,更服膺商業邏輯,因此,社群媒體業者不僅必須承擔商業市場的企業社會責任,更無法迴避公共利益的基本要求。

2016年以來,全球處理假新聞的經驗具體顯示,若無民間與政府的壓力,網路與社群媒體平台不會願意採取今天已經採行的作為。同樣的,若無足夠的關注與壓力,這些以商業利益為主要考量的平台業者亦不會落實它們對付假新聞的作為。舉例言之,Google所擁有的YouTube最近從印度開始實驗對抗假新聞的新作法,當使用者搜尋的題材可能是假訊息時,就會自動跳出一個資訊欄,展示事實查核機構所做的相關查核,很顯然的,若非印度的假新聞帶來壓力,YouTube不會這麼「看重」印度。

Google最近在印度等英語系國家對假新聞的提示作法,並未實施於中文世界(作者提供)

其他國家的經驗如此,台灣呢?毫無疑問,同樣是「壓力與改革」的又一典型例證。由於缺乏足夠的社會壓力與政府督促,平台業者目前實施於其他國家的做法幾乎都未在台灣採行。而據瞭解,目前也僅有Yahoo奇摩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於二月完成簽約,開始刊載該中心的查核報告。Line則計畫與國內所有事實查核機制於三月簽約,推出較具企圖心的假新聞處理機制,相對的,臉書與谷歌等平台則仍是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

假新聞或假訊息課題已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並對社會發展及國家安全產生實質傷害。網路平台業者曾經信誓旦旦要履行社會責任,套用華盛頓郵報所採用的事實查核評等機制來看,公眾將會給予這些業者多少個皮諾丘,顯然不只是平台業者難以迴避的考驗,亦是台灣社會能否順利度過此項民主挑戰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