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三單元「經濟與生活」,第二課「消費行為」
南一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一單元「經濟與生活」,第一課「消費與生活」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一單元「消費與生產」,第一課「消費與生活」
五、對應能力指標:
7-3-1了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7-3-2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六、主題:「德國也發消費券 貼錢才能用」、「經濟衰退 青少年開始少花錢」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德國也發消費券 貼錢才能用(可連結)
2008.11.26中國時報/林上祚、羅暐智報導
刺激消費救經濟!繼續台灣宣布發放「消費券」政策後,根據《德國商務日報》(Handelsblatt)報導,德國政府也準備發放面額五百歐元的消費券,折合新台幣二萬一千元,發放對象為受雇勞工,不包括公務員。為了讓消費券真正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國民黨立委昨日呼籲全民,一定要領取、一定要花掉,至於想捐公益者,另外以現金方式捐款。
行政院將發放消費券,馬英九總統、行政院長劉兆玄都帶頭呼籲捐作公益,不過,國民黨團書記長張碩文認為,消費券應該「多次使用」,才能帶動內需效果,他要將原要捐助公益的消費券收回,另外捐出新台幣三六○○元。
張碩文表示,消費券要發揮最大效益,就是要「多次使用」,目前很多店家都推出「持消費券、享折扣」的方式來吸引客戶,就是希望客戶不要將九張消費券一次用完,可以分成九次使用。
張碩文昨日上午出席總統府輿情會議時也建議,行政院應該可以拍攝一支廣告宣揚政策,並鼓勵民眾多次消費。他舉京華城為例,反而應該鼓勵業者去推廣使用消費券,而不是要懲處他們。
前幾天的國民黨臨全會上,有黨代表也提出構想,希望所有從商的黨代表,應該都廣為支持消費券的政策,提出「使用消費券可以打折」的刺激消費方案。
這樣的訴求,獲得藍委的支持。國民黨立委林德福指出,有錢人將消費券捐出去,就不能刺激消費,因此,他認為政府高層應該帶頭消費,不要捐消費券。
消費券政策,不再是亞洲國家的專利,根據報導,德國財政部正研擬發放面額五百歐元消費券,有三千萬人將可領到消費券,但為了刺激民眾額外消費,民眾需額外掏腰包貼錢才能使用。
該報導指出,消費券的預算達150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六千四百億元),德國政府將視景氣的波動,明年年初才會定案。
…………………………………………………………………………………………
2008.12.23世界日報╱美聯社愛阿華州第摩因22日電
經濟衰退 青少年開始少花錢(可連結)
青少年從來都不知道壓抑自己的慾望,但這次情況似乎不一樣,這是他們經歷的第一個經濟衰退,他們擔心情況愈來愈糟,因此許多青少年表示自己是聰明的購物者,以及降低今年收到禮物的期待。
年輕市場調查公司Buzz行銷團體的研究顯示,許多青少年認為,如果今年得到禮物,他們會很高興和感激。他們也計劃今年減少開支,以及告訴父母也可以這麼做。
Buzz執行長蒂娜‧威爾斯說:「他們減少支出,或要求父母買給他們的東西變少。」
不過,較不可能專注於慘兮兮財經新聞的7到12歲兒童,仍向父母要求昂貴禮物。而且「少年工作團」的最新調查發現,57%的青少年今年聖誕節計劃花費比去年較少或一樣多的錢;41%計劃花更多錢。
「全美財務教育基金會」提供家長5個技巧,幫助家裡的青少年學習理財:
1. 了解需求和慾望的不同—許多小孩把看電影和名牌牛仔褲當作需求,但他們需要了解,需求是指真正的必需品,例如食物、衣服和居所;慾望會讓生活更舒適。小孩需要知道,他們必須先處理需求,再達成慾望。
2. 訂立財務目標和相符的預算—讓年輕人學習理財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訂定和達成簡單的財務目標。幫助他們算出每周存多少錢,可在合理的時間內達成目標。
3.了解自己的金錢性格—有人是揮霍者、有人是儲蓄者。確認子女的金錢性格很重要,家長才能鼓勵他們據此計劃、避免錯誤。
4.先付錢給自己—不論青少年有工作或從家事賺取零用錢,他們應該養成把一定比率的所得直接存起來的習慣。家長可以建議子女從10%開始,鼓勵他們把這當作對未來的投資,而不是犧牲。
5.及早開始存錢—及早開始存錢比存一大筆錢更重要。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老師預先說明即將討論消費券的主題,請學生根據「消費券,知多少?」學習單,上網搜尋相關新聞,回答學習單上的問題。
【教學流程】
1.請學生拿出已經完成的「消費券,知多少?」學習單進行討論。
2.討論一:政府為什麼要發消費券?
①老師提問,請學生發表找到的資料。
(學生發表時,老師可以根據發表的內容,再提問題反問學生,讓學生對於思慮不周詳的部分繼續思考,進行價值澄清。以下提問與發表皆然)
②老師歸納說明:因為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導致國內經濟不景氣,民眾都節省開銷,不願意消費。政府為了刺激消費及補貼人民,於是發放消費券,希望藉此提高民眾的消費意願,甚至願意自掏腰包貼錢消費。
3.討論二:課本上鼓勵我們儲蓄,但為什麼政府卻反而要鼓勵我們消費?
①老師提問,請學生發表找到的資料。
②老師歸納說明:儲蓄是個人理財的好習慣,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政府反而必須要鼓勵大家消費。例如經濟不景氣時,大家不消費,商店的產品就會賣不出去;商店的產品賣不出去,製造產品的廠商就會沒有訂單;製造產品的廠商沒有訂單,就有可能經營不下去而倒閉,導致員工失業,造成社會問題。
4.討論三:消費券怎麼發放?如何使用?
①老師提問,請學生發表找到的資料。
②老師歸納說明:
A.消費券(六張500元、三張200元)將在98年1月18日發放。
B.只要是中華民國國民皆有,包含新移民女性、98年3月底前出生的新生兒。
C.每個人需攜帶通知單、印章、身份證(或戶口名簿)到指定的發券所(98.1.18)或郵局(98.2.7~98.4.30)領取。
D.必須在98年9月30日前消費完畢,消費時不能找零,也不能換取現金。
E.其他細節或疑問,可以參考:http://forums.chinatimes.com/money/9711expenditure/main.htm
5.討論四:除了發消費券之外,還有人建議哪些其他方案?
①老師提問,請學生發表找到的資料。
②老師歸納說明:
A.退稅:將部分稅金用銀行轉帳的方式退還納稅人。
優點→省去印製消費券的成本;省去發放消費券的人事開銷。
缺點→低收入者原本繳的稅就少或不必繳,會無稅可退或退的金額很少;退還的稅金是現金,容易被儲蓄而達不到刺激消費的初衷。
B.發放現金:直接發給現金。
優點→省去印製消費券的成本。
缺點→容易被儲蓄而達不到刺激消費的初衷。
6.討論五:政府發消費券可能產生哪些缺點?
①老師提問,請學生發表找到的資料。
②老師歸納說明:政府為了發放消費券,必須舉債837億元,對於政府赤字目前已經高達4.62兆元的情況,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些債務像是寅吃卯糧,到頭來還是人民要承擔。
7.討論六:有些專家建議,消費券不要做額外奢侈的消費,就花在原本日常的花費上,以免消費券花完了會有失落感。你覺得這樣的作法能否達到消費券的目的?為什麼?
①老師提問,請學生發表看法。
②老師歸納說明:將消費券用在原本日常的花費上(例如吃飯、買日常用品),雖然對個人而言是比較儉樸的作法,也能避免花完消費券後「由奢入儉難」,但對於刺激消費的幫助就比較少了,因為那些項目是平常本來就會花的,就算沒消費券也必須要買,所以達不到「額外」刺激消費的目的。
8.老師發下「德國也發消費券 貼錢才能用」新聞影本,指導同學閱讀並畫記重點。
9.討論七:德國發放消費券的方式跟台灣比起來,哪一個比較能達到刺激消費的效果?為什麼?
①老師提問,請學生發表看法,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辯論。
②老師歸納說明:德國的方式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因為消費時不能使用消費券支付全額,還必須自掏腰包補貼,這樣即使消費的內容也是原本日常的花費,但消費券加上自掏腰包貼補的錢,實際上消費的總額就會比單用消費券來得多,才真正能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
10.討論八:你想怎麼使用你的消費券?
①老師提問,請學生發表自己的規劃。
②老師將學生發表的內容大致進行分類並統計人數,寫在黑板上。分類類目如下—-
A.花在自己身上:
a.購買與課業無關的商品:
b.購買與課業有關的商品:
B.送交其他人處理:
a.交給父母運用:
b.捐給公益團體:
③老師發下「經濟衰退 青少年開始少花錢」新聞影本,指導同學閱讀並畫記重點。
11.討論九:除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消費券還可以怎麼使用?
①老師提問,請學生發表看法,並統計願意這麼做的人有多少。
②老師以一名學生的日常消費與學費支出為例,概略估算扶養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每個月要花費的金錢,再以一般雙薪家庭的月收入分析,讓學生瞭解父母扶養小孩的經濟負擔。
③老師可以列出下個學期學生即將花費的重大開銷(例如:畢業旅行、畢業紀念冊),引導學生思考消費券除了用在滿足自身的消費慾望外,能否做更妥善的運用。
【課後作業】
1.重新思考消費券的使用方法,並擬出詳細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