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保衛戰」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縣新店市北新國小張嘉倫
二、教學時數:10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九上社會第三章經濟生活第6節政府的經濟功能-公共財
五、對應能力指標:
社 7-4-6 舉例說明某些經濟行為的後果不僅及於行為人本身,還會影響大眾,因此政府乃進行管理或干預。
六、教學目標:
1.認識公共電視及相關背景資料。
2.了解公共電視目前的處境及省思問題的解決之道。
3.培養對公共電視觀看的喜好及習慣。
七、主題:搶救公視 3千人躺臥立院(可連結)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搶救公視 3千人躺臥立院 報導日期:: 2009/01/02 04:09 媒體名稱:自由時報
〔記者謝文華、施曉光/台北報導〕為了守護公視,近三千民眾昨天頂著元旦午後的寒風走上街頭,他們在「政治退位、媒體獨立、拒絕黑箱、資訊公開」的呼聲中,席地接龍包圍立法院,當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何宗勳喊「倒」時,手持海報的人龍猶如骨牌,波浪般一排接著一排躺臥,從頭倒到尾足足花了三分鐘,場面壯觀!
踩踏巨大黑箱 拒絕政治干預
昨天活動中,行動劇演員將象徵國會的巨大黑箱踩踏在地上時,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高喊:「拒絕政治干預,公視再見陽光。」原本陰霾的天色突然露出耀眼光芒,暖陽映照在立院門前,令現場參與者大感振奮。
昨天活動發起單位之一公督盟的理事長顧忠華說,「骨牌倒立院」代表公民唾棄國會以凍結預算控制公視。他要求國會立即開放隨選視訊、解凍四點五億公視預算、立即撤回箝制公廣集團營運的公視法第十三條修正案及附帶決議,另呼籲新聞局捍衛公視預算,拒絕立院提案,協助公廣集團真正公共化;也要求公視落實資訊公開、產業民主及公眾參與的承諾。
昨天共有八十幾個社運團體代表參與,許多電影、紀錄片導演現身,力推農民運動的楊儒門也抱著寶寶參加。「無米樂」導演顏蘭權說,她曾私下探問北京紀錄片導演,在北京拍片自不自由?對方回說,只要不批判政府的片都很自由,難道台灣也要走到那種地步?紀錄片導演朱賢哲受訪也納悶:「如果公視製播的節目還須另外送審,那要製作人做什麼?」同志伴侶協會發起人陳敬學說:「若未來由政治力主導公視,弱勢團體恐將喪失發聲管道!」
楊儒門則說,目前只有公視節目能不以商業價值作考量,若未來公視節目預算都須逐項送審討論,就代表政府要箝制公視的方向。在立法院,「贏的人就是講話的人」,國民黨在立院佔大多數,如果他們決定硬要怎樣,真是拿他們沒辦法,雖然無奈,但這也是人民投票出來的結果。
曾力推黨政軍退出三台的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表示,新聞局每年捐贈公視九億,規模太小,韓國公共電視、日本NHK、英國BBC經費分別是台灣的三十倍、兩百倍、兩百五十倍,台灣應修法擴張公視規模,同時要求公視內部經營管理資訊更透明,「危機就是轉機」。
社團民眾齊喊 要有乾淨媒體
政大新聞系教授翁秀琪強調,人事、經費、公民是公共媒體可以自主的三根樑柱,國民黨此時要擴增公視董監事員額時機不對,應在修改公共電視廣播法時一併檢討,她並呼籲政府應依無線電視公股處理條例精神,儘快買回華視民股,給華視一個定位。
昨天也有不少民眾到場表達盼國會尊重公視獨立自主營運的立場。帶著孫子參加遊行的鄭忠勳表示,家裡每天都看公視,平常他也會贊助公視,目的是希望保有這個台灣唯一的非商業電視台。他強調,台灣好不容易有一個公視,如果被政治介入,就再也沒有一個乾淨的媒體了。
師大大傳所學生李世達表示,幾乎全所同學昨天都參與這場遊行。他說,其他活動少他一個沒有關係,但身為傳播科系學生,對於政治干預媒體的議題,必須站出來表達嚴正立場。
九、教學重點建議: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借電腦教室、闖關題目單、骰子、新聞報導、公共電視節目。
二、課程實施
【一:引導活動】-40’
1.教師帶領學生至電腦教室,讓學生分組上網以尋找相關公共電視資料。
2.教師說明競賽規則,黑板上貼上相關公共電視的闖關題目單(如下列),每組都有20分鐘的上網搜尋答案時間,一開始各組擲骰子決定遊戲順序以輪流作答,各組可商議自由選擇題目,題目不可重複,每答對一題可擲骰子決定優勝點數,若答錯則由各組競賽回答,直到題目回答完畢,點算各組分數,最高者為勝。
1.何謂公共電視?
2.為何要成立公共電視?
3.公共電視之所有權屬於誰?
4.公共電視與商業電視之差別?(請列舉三項)
5.我國公共電視正式開播之時間?
6.我國公共電視應遵守之原則?
7.我國公共電視之經費來源?
8.我國公共電視成立之法源依據?
9.我國公共電視新聞報導之原則?
10.我國公共電視週一至週五每日十七時至二十時之間,應安排兒童及少年節目至少各幾小時?週末及假日應提供兒童及少年節目至少各幾小時?
11.我國公共電視可以播放商業廣告嗎?
12.依新聞局規定我國公視節目指定於有線電視第幾頻道播出?
13.英國與日本公共電視的英文簡稱?
14.我國公共電視的網址?
15.找出三個適合同學收看的公共電視節目及播放時間?
16.猜猜公共電視節目名稱?專為國小中、高年級同學量身訂製的新型態兒童鄉土探索節目。
17.猜猜公共電視節目名稱?以故宮導覽志工的概念,帶領小朋友們進入文物的世界。
18.猜猜公共電視節目名稱?利用學校真實的校園場景,解決青少年問題的戲劇節目。
19.猜猜公共電視節目名稱?台灣第一個以科學實驗去破解網路流言的公視節目。
20.猜猜公共電視節目名稱?國內首度為學齡兒童少年,介紹西洋美術史的節目。
【二:發展課程】-50’
1.發下老師準備好的報導,全班看完報導後,先給學生約20分鐘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共同討論報導中的問題。
*此次搶救公視的遊行訴求為何?
*報導中有提及「解凍四點五億公視預算、立即撤回箝制公廣集團營運的公視法第十三條修正案及附帶決議」,其內涵意指?
*報導中有提及「公視節目預算都須逐項送審討論,就代表政府要箝制公視的方向」,你認同嗎?
*報導中有提及「台灣好不容易有一個公視,如果被政治介入,就再也沒有一個乾淨的媒體了」,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現在的商業電視媒體不是「乾淨的媒體」?
*有人認為由於公共電視的費用大部分來自於政府捐贈,本來就應該受到政府的監督,你覺得呢?
2.深入探討這則報導的內容後,詢問學生如果事先知曉這個遊行活動,會一起參與嗎?有哪些其他可支援的行動?
【三:綜合活動】-10’
1.為了讓學生對於公共電視的節目有更深的認識,及培養學生觀看的興趣,有以下之方式:
*可於課堂中播放公共電視的節目(可利用此尋找免費資源http://www.pts.org.tw/php/vod/index.php或直接與公共電視聯繫尋求協助)
*可上網連至公共電視的網站介紹使用資源。
*可直接與公共電視聯繫洽談戶外教學活動。
十、補充教材:
*引導活動中闖關題目之參考回應:
1.由政府編列預算或公共基金提供資金,所成立、運作的非營利性電子媒體,這類媒體多半以製作和播放公共政策的討論、文教藝術或知識性節目為主,目的是提升國民知識水準、促進民眾參與政治決策。
2.為建立替公眾服務之大眾傳播制度,彌補商業電視之不足。每個國家的全體國民必須有自己的頻道、自己的電台、有自己的節目政策,所有的播出都是為了服務公眾,提供公眾必須的資訊為主要功能。
3.全體國民
4.兩者之間的差別列舉如下:
|
商業電視 |
公共電視 |
目的 |
以營利為目的 |
以文化教育為目的、服務民主政治 |
功能 |
娛樂為主 |
社會教育、媒介近用權 |
節目取向 |
娛樂為主 |
教育文化、公共服務、寓教於樂 |
廣告播出 |
各類廣告 |
無商品廣告 |
所有權 |
企業主 |
全國人民 |
經營者 |
企業團體 |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經費來源 |
廣告收入 |
以政府編列預算及公私單位之捐贈所得等收入為主 |
營運原則 |
收視率掛帥 |
獨立自主、遵照「公共電視法」、不受廣告與黨派干預 |
5.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一日
6.公共電視屬於國民全體,其經營應獨立自主,不受干涉,並遵守下列之原則: 一、完整提供資訊,公平服務公眾,不以營利為目的。二、提供公眾適當用電臺之機會,尤應保障弱勢團體之權益。三、提供或贊助各種類別之民俗、藝文創作及發表機會,以維護文化之均衡發展。四、介紹新知及觀念。五、節目之製播,應維護人性尊嚴;符合自由、民主、法治之憲法基本精神;保持多元性、客觀性、公平性及兼顧族群之均衡性。
7.公視基金會之經費來源如下:一、政府編列預算之捐贈。二、基金運用之孳息。三、國內外公私機構、團體或個人之捐贈。四、從事公共電視文化事業活動之收入。五、受託代製節目之收入。六、其他收入。
8.公共電視法
9.一、新聞報導節目應與評論明顯區分,不得加入報導者個人意見。二、新聞報導內容應確實、客觀、公正,不得歪曲或隱飾重要事實,不得以暗示方法影響收視者判斷。三、新聞報導應兼顧國際性、全國性及地方性重要事件之資訊。
10.各半小時 / 各1小時
11.不可以(不得播送商業廣告及贊助者之註明)
12.第13頻道
13.英國BBC/日本NHK
14.http://www.pts.org.tw/
15.非常有藝思(週四1630-1700)/我們這一班(週六1230-1300)/追追追(週五18:00)
16.下課花路米
17.故宮奇航
18.我們這一班
19.追追追
20.非常有藝思
*發展課程中討論議題之參考回應:
A. 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世新大學助理教授管仲祥表示,這次遊行訴求分為三大部份,第一是針對國會,要求國民黨立即撤回箝制公廣集團營運的公視法第十三條修正案及附帶決議,且立即解凍四點五億元捐贈公視預算﹔第二是針對公視,要求公視依照資訊公開法精神,將公視資料,及行政、立法等往來公文全部上網公開,且建立員工參與決策的民主機制,並建立公眾參與的外部評鑑與監督機制。第三是針對新聞局,將要求新聞局悍衛公視預算,拒絕立院提案,協助公廣集團真正公共化,並立即依照無線電視公股處理條例,買回華視民股,讓華視真正公共化。 (資料來源:http://nccwatch.org.tw/news/20081223/28678)
公共電視創台十週年之際,九十七年度法定編列捐贈預算九億元,自去年十二月中遭立法院凍結4.5億元,迄今已長達十二個月仍未撥付。另十二月九日,立院程序委員會通過將國民黨立法委員林益世所提的,公視法第十三條修正案,把公共電視的董事會成員增加六名,另外還通過附帶決議,從明年98年度起,公視年度經費,應該附具年度計畫及收支預算,而且應該(包含新聞節目及一般節目製作購買費用、節目企劃購買費用、及節目製播費用等相關細目),報請主管機關新聞局核可同意,才能夠動支。(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28307)
B. 由於現行公視法第三十條只規定:「公視的年度經費需由政府捐贈之部分,應附具年度事業計畫及收支預算,報請主管機關循預算程序辦理。」並不需要附上新聞及一般節目製播、企劃等細目,這份主決議,是否代表立法院未來將干涉公視的節目製播內容,又是否違背了公視法第11條明訂的「公共電視屬於國民全體,其經營應獨立自主,不受干涉」的宗旨,也備受關注。(資料來源: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28307)
C. 公共電視之設立,乃依循公共電視法所追求之精神,「為健全台灣公共電視發展,建立公眾服務之大眾傳播制度,維護媒體獨立自主經營,並藉以彌補商業電視之不足,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之權利為核心宗旨」。公共電視,顧名思義,是接收全民付託,以服務公共利益為宗旨的電視媒體,由於公視屬於全體民眾,為了讓公共電視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不同於以廣告、收視率好壞來取決節目內容的商業電視,經營經費大致來自於政府每年固定捐贈的費用,此與宣導政令的國家電視不同,不應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
D. 公共媒體建制是當代民主國家的一個特殊設計,其目的是創造一個不為國家或私人企業所控制的公共平台,達成包括提供所有公民高品質內容服務、呈現社會和文化多樣性、以及促進政治民主等任務。因此,它既不是行政機關的一部份,不受立院直接監督;也不是私人媒體企業,所以不歸特定行政機關轄管。為了保障公共媒體的獨立自主,監督的原則和建制相對複雜,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說明。
第一個面向是整體管制架構。在此一架構中,首先,除了在法律上賦予公共媒體特殊地位、明訂義務與責任之外,還需建立一套評量其內容是否履行責任的標準,包括基本普及率、及提供新聞資訊或弱勢族群服務之節目比例等相關規定。 再者,更需要設置一套監督建制,用以評估公共廣電機構的整體表現。雖然各國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最重要的共同原則是:以事後報告和長期評估為原則,並分散監督主體,避免單一機關主控公視。以英國BBC為例,董事會為自我管制主體,傳播主管機關可提供政策建議但不介入運作;BBC董事會每年向國會提供年度報告,接受國會批評和建議;最後每隔十到十五年女王會任命獨立委員會,定期重新檢討BBC的預算和任務,等於是對BBC最關鍵的考核。
第二個面向是內部稽核和組織民主。除了前述董事會作為民眾代表,負責在內部從制高位置監督公視的運作和成果,公視在營運層次尚須訂定節目製作準則、設置財務稽核單位,以及透過組織民主精神,讓公視員工適當參與決策和檢討機制;而且以上相關資訊都應向社會以及相關機關公開。
第三個面向是公民社會的參與和監督。公視負責的主要對象,其實是全體公民,但是因為公民社會缺乏跟政府、國會相應的組織和權力,需要法令設計以及公視主動建立管道來讓公民學習和參與,例如設立直接向董事會負責的閱聽人諮詢委員會,以及其他各種節目反應調查機制。
(資料來源:2008-12-17 中國時報 【魏玓、劉昌德】重建公視監督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