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五年級下學期/記憶的寶盒:留下永恆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1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3-2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六、主題:攝影比賽照片假造事件(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2009.04.05 金牌喊冤:重複曝光+黑卡技巧 【聯合報╱記者唐秀麗/嘉義市報導】

  「絕對沒有合成、後製」,嘉義市國慶煙火攝影比賽的金、銅牌作品,被檢舉合成造假,兩位得主覺得很冤枉;但銅牌得主也質疑金牌作品合成。
 
  銅牌梁展誌說,他是用NIKOND300本身的功能,先拍第一張照片中的人物,再拍煙火,在相機上直接把兩張照片合成,並沒有使用電腦軟體做後製,「誰有意見,叫他也去買一台同款相機」。

  「難道金牌作品就沒有合成後製嗎?」他說比賽結果公布後,市府有送攝影日曆專輯,仔細一看,金牌獎就有問題。 
金牌得主林志芳在南投某公家機關服務,學攝影兩年多,「金牌照片是運用重複曝光,先拍人群、再拍煙火,加上黑卡技巧拍攝而成,把當晚最美的那一幕記錄下來。」

  「相片都經過專業攝影評審看過,逃不過老師的眼睛。」他強調如經過合成後製,應該把重複的射日塔頂都要修乾淨,怎麼會笨到留下來讓人發現破綻。

  但專業攝影家對於兩人的說法,仍持質疑態度,並認為金牌獎照片「百分之百是合成照片」,保證與黑卡技巧無關。黑卡只是一張黑色卡片,用來折光使用,不致於出現射日塔右移、上緣出現另一張照片殘留、煙火右下方多出燈架等。

  專業攝影家並表示,銅牌得主若只是用相機合成兩張照片,為何蘭潭水面在煙火施放時沒有反光?為什麼有高壓電塔出現在照片裡?這些疑點也無法解釋。

【記者謝恩得/嘉義縣報導】「如果比賽規則未規定,現在很多攝影比賽作品都是合成的」,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攝影老師吳政璋說,電腦等科技發達,許多攝影玩家喜歡透過組合、剪接等方式表現創意,但也不能離題,將甲、乙兩地照片合成。

  吳政璋觀看被指造假的金牌作品後,也認為「幾可確定是合成照片」,不僅多出一個射日塔的影子,照片最上方還有另一張相片的痕跡。另一張陳丁光入選作品的光線、景物比例很奇怪,也像合成照片。

  他表示,很多作品都顯示採用電腦修圖軟體,修改明暗或顏色,這是比賽所允許;但是否可以合成,要看主辦單位設定的議題,有時主辦單位希望有更多創意,可能會接受。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準備本新聞中提到的照片。

2.其他相關事件的新聞與照片。可參考本教案「九、其他教材」。

3.一般的廣告圖片。

4.老師需先認識影像編修軟體的功能,瞭解可以運用的修圖功能。

5.將學生分組,一組5-6人,依組別坐在一起。

上課

1.將課前準備的相關照片與圖片列印出來,發下給學生,必須將事件中疑似修改過的照片放在最前面。

2.首先讓學生看疑似修改過的照片,讓學生分辨、討論,

(1)各組派代表發言:是否有修改過,哪裡有修改過,
(2)再讓學生比對新聞中指出有修改過的地方、修改的方式。

3.讓學生看其他的廣告圖片,討論可能修改的地方,例如廣告明星的身形比例(纖細的腰圍)、臉上的皺紋、物品的光亮度,或其他合成部份等等。

4.讓學生討論、各組代表發言:

(1)新聞照片與廣告圖片可能遭受修改的原因,
(2)以及修改照片是否妥當?

5.向學生介紹影像編輯軟體的功能。

6.告訴學生,現代攝影因為影像編修技術的簡單與方便,可以輕鬆作到修圖與合成,但新聞照片的修改經常受到爭議,而廣告圖片的修改較少有造假風波的關鍵在於新聞訴求的是真實,而攝影比賽的造假則牽涉到比賽的公平性;廣告圖片的修改,則較容易有欺騙消費者的問題。

  這些都是因為媒體內容的目的與性質,而產生的問題,對於需要講求真實性與公平性的媒體來說,不應因為個人的其他企圖,而將照片作假。這也是現代重要的媒體使用道德問題。

7.其他教學建議:

(1)若教室裡有投影機,可實際示範操作影像編輯軟體;或搜尋網路上的影像編輯軟體教學介紹,展示給學生看。
(2)可將教學討論範圍延伸到動態影片的特效、合成技術,以學生熟悉的電影作為討論素材。

九、其他教材:

自由時報新聞照片造假 王效蘭憑空消失(可連結)【聯合報╱記者何定照、丁萬鳴/台北報導】2008.01.04

  讀者向本報投訴指出,自由時報日前將台灣朝覲團見教宗的新聞照片變造後刊出,違反新聞倫理。

  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上月十二日(當地時間)在梵蒂岡接見台灣朝覲團代表,自由時報卻將中央社的照片變造,利用電腦軟體,將畫面中朝覲團成員之一的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消除」,十七日刊於該報D10版。

  撰寫該新聞的記者張寧馨表示,照片是她「裁切」的,是因為照片太長,在直條狀的新聞欄框內不好看;又因為王效蘭並非該照片主角,又是別報的發行人,才會將王效蘭裁去。

  上個月十二日,法藍瓷公司總裁陳立恆在梵蒂岡獲教宗接見,陳立恆致贈「櫻桃嬉春」瓷組給教廷典藏,輔大校長黎建球及王效蘭等人也應邀觀禮。照片由大使館人員拍攝,再由法藍瓷發送各媒體刊登。

  原照中,左邊第一人是教宗,第二人是陳立恆,王效蘭是第三人,第四人是黎建球,她們把手放在身前欄杆,聆聽教宗講話。竄改後的版本,其他人的姿勢不變,背景也相同,就是少了王效蘭,陳立恆右邊接的是黎建球,欄杆也巧妙地修掉一片,不易辨識痕跡。

  坦承修改的張寧馨指出,當時她拿到照片後,認為照片主角既是教宗和陳立恆,旁邊沒必要跟著一大串人,因此詢問法藍瓷有無沒有王效蘭的照片,對方說沒有,但同意讓她自行裁切照片。不過,法藍瓷昨天說,他們只提供原照,並沒同意讓記者變造。

  法藍瓷表示,提供給媒體的合照都有王效蘭在內,自由時報記者確實曾向他們詢問有無不包括王效蘭的照片,但法藍瓷並沒有這樣的照片,未料自由時報刊出時,竟然出現沒有王效蘭的變造版本。法藍瓷說,隔天見了自由時報的照片也感到「意外」。

  張寧馨說,因為新聞是直欄,要放方照片才好看,她才用美編軟體將王效蘭修掉,「這是我們常用的美編處理方式之一,目的在於凸顯焦點、配合版面。」她說,在發稿時,本來就會想在版面怎麼呈現,配什麼照片,這次也一樣,絕無他人授意,她也未向長官報告此事。
  自由時報並非第一次出現變造新聞照片的手法。九十四年十月十八日,自由財經版刊出法新社照片,照片中的主角原本是在看聯合報,但自由見報的照片,竟移花接木成自由時報。

攝影師偷做手腳 造假照片坑了路透社[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