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國小六年級上學期/多元的社會/多元的文化
南一/國小六年級上學期/法治與生活/法治的社會
五、對應能力指標:
8-3-3舉例說明人類為何需要透過立法來管理科學和技術的應用。
六、主題: 在手機上也可瀏覽新聞
七、說明:本教案重點在於,讓學生思考新科技的正面特質,有許多創新性的用法可以促進信息流通,同時在形式上也會因媒體工具的特質改變。然而國小教材內容多偏重於警示新科技的負面影響(如南一版,教育濫用、誤用新科技可能產生的法律問題),或新科技促進文化交流(如翰林版),因此本教案可提供另一個思考角度。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CNN攻佔手機新聞市場 收費1.99美元 東森新聞 科技中心綜合報導 2009/09/30(可連結)
蘋果公司(Apple Inc.)推出iPhone與iPod Touch專用的收費應用軟體,讓用戶下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目前僅提供美國消費者使用,下載iPhone CNN應用軟體收費1.99美元(約合新台幣64元)。
蘋果公司的iTune線上應用程式商店,擁有超過8萬5千款應用程式,可提供iPhone與iPod Touch用戶使用,下載次數超過20億次。iTune線上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於29日推出CNN下載應用程式,用戶可隨時用iPhone手機觀看新聞。
為擴展閱讀群,近來全球各大新聞媒體看準手機網路市場,至今年起即醞釀對網路閱讀者收費。由媒體大亨梅鐸領軍的「新聞集團」(News Corp.)才於日前宣佈,旗下的《華爾街日報》對使用手機下載新聞的讀者,收取每週費率1到2美元的訂閱費。
據悉,CNN為24小時的綜合新聞頻道,標榜以「突發新聞」為特色,不過多數手機線上訂閱用戶以下載財經新聞為主,似乎不合大部分用戶的口味,因此是否符合市場所需,目前還需要觀察。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老師先認識手機的新加值服務,找出、列出加值服務清單,帶到課堂上。
2.需瞭解加值服務的特性:輕便、短小——便於零碎時間於小螢幕觀看。
3.請學生先思考自己使用手機加值服務的經驗,若沒有使用過,請詢問家庭成員是否有使用的經驗,尤其是用手機訂閱、瀏覽新聞的經驗,於課堂中分享。
4.備註:根據富邦文教基金會與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共同合作的調查發現,青少年使用手機加值服務的比率較低,主因在於加值服務需另外收費。因此,這時可能會發現學生幾乎無學生使用過手機加值服務,然而,其他家庭成員的使用經驗仍然重要,可以一窺手機加值服務使用者的樣貌與看法。
5.上課前:
(1)教室電腦打開聯合報網站。
(2)將一份聯合報新聞,裁剪出等同學生人數的新聞數量,發給每位學生一則新聞,改寫新聞用。
(3)準備好投影機(若教室中有投影機),可將聯合報網站畫面投影出來。
上課
1.首先發下手機加值服務一覽表給全班同學。
2.請學生分享使用手機加值服務的經驗:
(1)是否使用過?
(2)是否訂閱新聞?家人呢?
(3)使用加值服務的感想?家人使用的看法呢?
3.發下這則新聞,討論以下問題:
(1)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新聞?(電視、報紙、網路)
(2)以聯合報為例,認為報紙新聞、網路新聞有何不同?網路新聞多了哪些功能?
(3)思考:上述兩者和手機新聞又有何不同?手機新聞是否有額外的功能?或在敘述方式上有哪裡不同?
4.老師點出以上討論重點:報紙新聞,僅能用圖、文敘事,但同一則新聞到了網路上,可以有超連結、影音檔播放,豐富了新聞的敘事方式;轉換到手機上,更重要的是標題,與言簡意賅的敘述,讓讀者能在小螢幕、短時間內很快的抓到新聞重點。這些區別產生於媒體工具的特質,報紙為平面媒體、網路為電子媒體,而手機則是可攜式的電子媒體,科技的演變讓新聞有更多元的呈現形式,也更促進新聞事件的流通,尤其網路、手機新聞可輕鬆轉寄。
5.讓學生實做:將拿到的聯合報新聞改寫成手機版新聞,下課交回貼於公佈欄,讓學生票選最佳手機新聞,標準為「用手機最好閱讀的新聞」,票選結果可作為評量標準。
6.老師總結:科技演變最大的影響在於訊息流通的方式,善用新科技,可更快、更方便的獲得資訊,也可促進訊息交流。
十、其他教材:(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