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國小六年級上學期/多元的社會/互動與調適
翰林/國小六年級上學期/消費與生產/消費與生活
康軒/國小六年級上學期/經濟與生活/消費行為
南一/國小六年級上學期/經濟與生活/消費與生活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1了解不同生活環境差異之處,並能尊重及欣賞其間的不同特色。
7-3-2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六、主題說明:
本主題從不同不同觀點切入。一為多元文化、另一為消費態度。多元文化方面,強調外來文化帶來不同的節慶與習俗,強調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消費態度方面,讓學生瞭解節慶真正的意義之後,能夠有適當的消費行為與觀念。通常「消費與生活」相關課程安排在學期初,然而多元文化則在學期末。本活動建議可在多元文化、聖誕節前進行,可同時溫習學期初的「消費與生活」課程內容。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回信怕手酸 柯爾爵士發明耶誕卡(可連結) 2009/12/24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耶誕佳節即將來臨,為了慶賀與祝福,不少人都會寄送耶誕卡,不論是硬卡紙印製,或者更現代的電子耶誕卡。您知道史上第一位發明商業量產耶誕卡的人是誰嗎?答案是十九世紀英國的柯爾爵士(Sir Henry Cole)。
柯爾爵士出生於一八○八年。以前的耶誕習俗是給親友寄問候信,一八四三年,他收到一大堆朋友寫來的賀節函件,想到要提筆回覆,就覺得手酸,靈機一動,便請自己的朋友霍斯利(John Callcott Horsley)幫忙設計圖案,印上硬紙卡。
柯爾發明耶誕卡,前後印製兩批,共二○五○張,除了自己使用,那一年還上市販賣,每張售價一先令。
霍斯利設計的圖案中間,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早期,一戶英國人家三代同堂的光景;全家人在慶祝,包括小孩,一起啜飲葡萄酒,下方則寫著「祝您耶誕快樂、新年快樂」;卡片的左右方則是濟貧扶老的慈善義行。
卡片圖案在清教徒風大盛的維多利亞時代引發爭議,因為正中三代同堂的圖案裡,有人餵小孫子呷一口酒。
衛道之士撻伐說,這不啻鼓勵未成年人喝酒,助長孩子們的道德迅速敗壞。
但印製耶誕卡的點子十分精明,因為就在印製這批卡片的三年前,柯爾爵士才協助推動「一分錢郵件」郵政改革,平信以一分錢就可寄送。
柯爾爵士後來當上「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第一任館長,逝於一八八二年。
北縣/聖誕商業化 學者:違背宗旨! 2009/12/24 NOWnews記者周義豐/淡水報導
參加聖誕趴、吃聖誕大餐等節目是很多人選擇在聖誕 節當天所做的活動!但看在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主任兼所長的蔡維民眼裡,卻都是商業行為。他指出,聖誕節的由來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的一個重要 節日,其意義在於神的兒子出生在馬槽並非富貴人家,耶穌是下凡到人世間受苦難,他帶給人們救贖與關懷弱勢的謙卑精神,恰巧與主流價值成為對立,因此聖誕節 應是一個感恩的節慶!
真理大學國貿系大一生歐同學已在聖誕節前夕約好同學去夜店參加聖誕舞會。她說,當天也會陪伴家人並一起用餐。民眾游先生表示,未決定要去哪裡,有人找就過去!民眾劉先生談到,和朋友約好要一同去吃聖誕大餐。
蔡維民表示,世人漸漸忘記當初耶穌帶給我們的信念,且商家透過行銷手法來取代聖誕節的涵義導致聖誕商業化。他描述到聖誕節近來沒有放假並不是壞事,民眾都要上班自然就不會外出消費,某種程度有沖淡商業行為的可能性。蔡維民也提到令他印象深刻的聖誕節,是他帶著學生到新竹尖石部落與原住民一起渡過聖誕活動,另就是他與教友一同給街友報佳音,送弱勢族群一個最好的聖誕節禮物。
調查:港人每年棄置37萬份聖誕禮物 2009/12/23 中央社記者王曼娜香港23日電
明晚平安夜是香港市民狂歡慶祝的日子,今天公布的調查發現,港人每年在聖誕節後丟棄近37萬份聖誕禮物,足以裝滿9輛雙層巴士,導致香港垃圾堆填區快將爆滿。
香港環保團體「環保觸覺」訪問500多名市民,當中70%受訪者表示,會將不合用的聖誕禮物閒置在家或丟棄,當中以杯、相架、擺設、毛公仔及鎖匙扣最多人丟。
環保觸覺以此推算,港人每年在聖誕節後丟棄近37萬份聖誕禮物,足以裝滿9輛雙層巴士。
「環保觸覺」副主席黎名川今天表示,聖誕禮物在生產、包裝及運輸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碳及溫室氣體,浪費地球資源之餘,更占用垃圾堆填區的空間,預計香港垃圾堆填區將於6年內爆滿,屆時環保問題更加嚴峻。
他建議市民選購聖誕禮物時要注意禮物生產地,越接近香港越能減低運輸帶來的廢氣及燃料消耗,減少包裝,減低花紙、絲帶及紙盒等消耗,盡量選擇以可回收的木材、金屬或塑膠製造。
另外,環保觸覺與東港城今天舉行聖誕禮物移交儀式,將回收的逾3000份聖誕禮物堆砌成禮物堆填區,藉此提醒港人不要丟棄聖誕禮物,並將禮物轉贈給弱勢家庭的兒童。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蒐集以下資料:
1.關於聖誕節的介紹,包括由來、意義,做統整的說明,和本活動使用的新聞裝訂在一起,於課堂上發給學生。
2.請學生蒐集聖誕節商品廣告DM、剪報、圖片等,並帶到課堂上。
3.將學生分組,5-6人一組,讓學生按組坐。
上課
1.首先,詢問學生從哪裡認識聖誕節,在黑板寫下學生回報的資訊來源(例如,電視、電影、教會、課本、小說等),並統計從各資訊來源獲得聖誕節訊息的人數。
2.根據資訊來源的分類,抽3-5位學生介紹聖誕節的由來與意義,並將學生的回答簡要地寫在黑板上。如下表,若學生無法回答、出現空格也沒有關係:
媒體
|
電視節目
|
電影
|
廣告
|
人數
|
|
|
|
聖誕節的意義、由來
|
|
|
|
3.再請曾經贈送耶誕禮物、耶誕卡的學生舉手,並統計人數寫在黑板上。
4.請曾經在聖誕節有這些特別活動的學生分享活動進行方式、活動原因,如至教會過節,或贈送耶誕卡、耶誕禮物。以上兩點綜合表格如下:
活動
|
耶誕卡
|
耶誕禮
|
教會過節
|
人數
|
|
|
|
原因
|
|
|
|
5.老師將蒐集到的聖誕節相關介紹的資料發下給同學(包含由來、意義、本活動用新聞),綜合學生自己蒐集的聖誕商品廣告,讓學生分組討論,並請各組派代表回答以下問題(10-15分鐘綜合討論,但回答時每組抽籤回答不同題目):
(1)聖誕節的由來
(2)聖誕節的意義
(3)不同文化的聖誕節習俗
(4)根據聖誕節意義,可能有的消費有哪些?
(5)廣告促銷的聖誕節商品有哪些,對應於以上幾題,有哪些消費沒有必要?
(6)聖誕節商品過度消費的影響(資料中提到的,加上自己的經驗分享)
6.老師總結說明:聖誕節的主要意義不在於消費,然而在許多媒體廣告的宣傳之下,聖誕節漸漸瀰漫了消費的氣氛,無論送禮、送卡片、購買/佈置聖誕樹、薑餅屋等應景商品,都是在消費,而社會大眾在消費聖誕節的過程中,也可能早就遺忘、忽略聖誕節真正的意義。在聖誕節消費,與親朋好友分享聖誕意義與氣氛,可適當為之,但重點在於量力而為,用心親手製作的禮物與卡片,可能更省錢又能傳達心意。
7.請學生於下次上課時繳回學習單(如附件)。
八、延伸教學:可與「藝術與人文」結合,製作獨一無二的聖誕禮物或卡片,致贈親友。
九、參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