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 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四上,第五單元「家鄉的節慶與節日」,第二課「現代節日」
(◎本活動討論問題較多,教學活動適合高年級使用,或由教師自行簡化問題)

五、對應能力指標:

9-2-1說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等)的全球化對全球關連性所造成的影響。
9-2-2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9-2-3舉出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影響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例子。

六、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母親節向來是學校活動的重要節日之一,透過教學活動與教師提醒,學童都不忘在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親愛的媽咪獻上母親節的祝福。然而這幾年來母親節過節的氣氛愈來愈濃,餐廳的促銷優惠、百貨公司的打折拍賣,甚至是便利商店的蛋糕預購活動…等,都在在的提醒大家「母親節來了!這樣做才是愛媽媽的最佳表現」。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母親節的過節方式是由大眾媒體與消費文化所共同促成,而打造出這樣一個充滿商業氣息的母親節。

  因此本教學活動,期望在教學中去引發學生思考常見的母親節商業訊息,並思考除了物質的消費以外,是否還有更適切的方式能傳達對母親的愛?此外,愛媽媽的行動應是日常生活的實踐,而非僅在母親節當日喔!本教學活動有以下幾點目標:

(1)蒐集母親節商業訊息並表達對這些訊息的觀感

(2)思考母親節的意涵與表達愛意的方法

(3)實踐母親所設想的母親節願望

七、主題:親愛媽咪我愛你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請學生上網以「母親節」關鍵字搜尋新聞

  本活動未使用特定新聞文本,用意在由學生自己蒐集新聞,教師協助學生去看所蒐集的新聞文本並加以分類,可以發現與母親節相關的多為消費性的新聞,餐廳、百貨精品、蛋糕、鮮花…等,無不搭著母親節的順風車,希望人們消費來慰勞媽媽的苦心,僅有少數幾則為人情溫暖性的新聞。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每人各蒐集一則母親節相關新聞,由教師事先檢閱與分類,以不重複為主。

2、「媽媽的願望我來實現」學習單

◎課堂活動

1、教師先說明母親節的由來(資料來源wikipedia):

  目前所知最早的母親節起源於古希臘。在這一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其後17世紀中葉,節日流傳到英國。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青人會返家,送給母親一些小禮物。

  美國的母親節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安娜•賈維斯的母親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她提出應設立一個紀念日來紀念默默無聞做出奉獻的母親們,可是這個願望尚未實現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於1907年開始舉辦活動,申請將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節日。節日於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式開始。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法定的母親節,並規定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表達對母親的尊敬。而安娜•賈維斯的母親生前最愛的康乃馨也就成了美國母親節的象徵。

2、請學生分享自己過往的母親節活動,分享重點包括:

①母親節當天或特定日是如何與媽媽度過的?(沒特別過?在家裡吃飯?全家一起出去玩…等)
②有無送禮物給媽媽?
③送什麼禮物?禮物是需要花錢買的嗎?
④如果需要花錢,錢的來源?(自己每天存的?跟爸爸要的?跟其他兄弟姊妹合資?…等)
⑤媽媽的心情或反應如何?

3、閱讀學生事先蒐集的母親節新聞,引導學生去閱讀與發現這些新聞多為商家的廣告新聞,而且多數新聞都沒有說明母親節的來源與用意,反而是營造一種花錢=孝順的觀點,廣告新聞檢閱要領在於(以歡慶母親節蛋糕 全素媽媽也有口福為例):

①有無明確的商品?(蛋糕)
②有無明確的商家資訊?(商家名、網址)

4、討論母親節的商業現象,接近母親節時,總有很多消費相關的新聞與廣告充斥的生活中,請學生說說看到這些訊息的觀感?

①每年的母親節是自己記得的日子,還是因為廣告所提醒?
②在選擇母親節活動或禮物時,你可曾參考新聞或廣告所提供的資訊呢?為什麼?
③你覺得有什麼方式可以表達對母親的愛,而且不用花錢?為什麼新聞或廣告很少會提供不用花錢的方法?

5、完成「媽媽的願望我來實現」學習單,學習單分成3個階段:

①先將課堂蒐集的新聞類別填寫完畢
②請媽媽填寫一個願望
③親身實踐,再請媽媽給予回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