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全年級學童。
二、遊戲所需準備的材料:本週報紙1至2份(親子可一人一份)、剪刀、筆、台灣地圖、空白紙。
三、活動簡介與目標:
本次主題:想去哪裡玩?
轉眼間,暑假就快要結束,趕快抓住暑假的尾巴,規劃一下要去哪玩吧!這次的活動主要帶孩子以「暑假想去哪裡玩」為前提,從報紙中尋找自己認識、不認識的台灣各地方,從選擇想去遊玩的地方,思考自己對該地區的印象、印象從何而來,並藉此機會思辨「媒體真實」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四、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這裡是哪裡?」
1.首先跟孩子一起找出報紙中的所有地名,剪下,依照台灣的北、中、南、東等地理 位置的分別,在空白紙上攤開排好。
例如:遇到較不熟悉地理位置的地名,可在台灣地圖中查找。
2.接下來在每一格內,將自己認識、不認識的地名分堆放。例如北部區域中的地名,認識的放一堆、不認識的放一堆。
3.跟孩子一起看看,是認識的多,還是不認識的多?比較各地理位置,哪一個區域認識的地名較多?哪一個區域不認識的地名較多?可以告訴孩子,一般來說,北部看到的新聞多半有重北輕南的狀況,北部地區的新聞較多,中、南、東部的新聞較少,也因此可能較不認識、也較沒聽過這些地方。「我對這裡的認識…」
4.接下來分為兩個部分:
(1)認識的地方中,跟孩子一起回想,說說自己對這些地方的認識與印象,以及認識的原因。其中有哪些地方曾造訪過?當時的經驗,跟對該地的印象是什麼?當初為什麼會去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回顧當時的照片。
(2)不認識的地方中,有哪些曾經聽過?對該地是否有印象(即使很模糊)?說出對該地的印象或感覺,和印象的來源(如新聞報導、聽同學說過)。以上過程中,請家長注意觀察,自己和孩子對該地方的認識/不認識的原因、對於該地方的印象,是否有媒體有關。例如,若孩子說「我聽過高雄,因為剛剛電視節目介紹高雄六合夜市,好像很好玩」或「我聽過嘉義,剛剛在新聞裡看到犯罪的新聞」等等。另外,也請注意對於北、中、南、東等各區域,持有的印象多為正面或負面?一般來說北部新聞除了有重北輕南的情形,若出現中、南、東部的新聞,多半是有重大活動或事件時,例如「宜蘭童玩節」、「苗栗桐花節」等大型活動,或「六福村」、「西湖度假村」等遊樂園區,或水災、地震等天災,以及社會事件,因此除了遊樂活動、重要政經活動的印象,很有可能就是負面印象。
(3)詢問孩子,在曾經造訪的地方中,有哪些是去之前已經有些許認識的?當時的印象為何?實際造訪之後,是否有改變印象?能說出該地方的特色嗎?在這邊可帶孩子注意,一般來說,孩子較常造訪的是遊樂園、知名景點,對於該地方仍然不熟悉,也很難說出該地方的特色,大部分對地方的認識,仍可能來自於大眾媒體(例如,可能過花蓮海洋公園,但對於花蓮仍不熟悉)。但若曾在該地方待上一段時間,則可能較有深入的認識,也可能發現該地方的特色與新聞媒體報導的不同;或可能透過體驗營,認識該地方的特色,而這些特色很少在新聞中看到(例如,若到過苗栗農村,可能認識當地的特色農產「鴨間稻」)。告訴孩子,因為媒體的版面有限(篇幅或時間),會依照「新聞價值」取捨報導內容,因此,較容易有上述重北輕南的情形。新聞價值包括時效性(最新的事件)、地域性(接近目標閱聽人的區域)、顯著性(新聞話題、人物的顯著程度)、人情趣味、影響性(影響的深度與廣度)等等(請參閱參考資料網站)。
「我想去這裡玩!」
5.最後,從這些地方中,讓孩子挑出想去玩/多認識的地方,及想去玩/多認識的原因。在這裡引導孩子思考,對某地區的認識、印象,將影響造訪的意願,而這些認識、印象,很有可能來自大眾媒體與親身體驗。最真實的認識就來自於親身體驗,真正走一趟,有時還會發現大眾媒體沒有說的祕密,或者和大眾媒體呈現的有很大差異。告訴孩子,媒體中看到的不盡然符合社會的真實,因此可以多蒐集資訊,甚至有機會可以跟親朋好友一起實地造訪。暑假就快結束了,也可以好好規劃一下,去拜訪外縣市的親朋好友吧,或是參加深入體驗營,好好感受一下多元的地方文化!
五、參考資料:
台灣地圖
可印下平面地圖:
或在網路上利用電子地圖搜尋:
http://maps.google.com.tw/
http://map.www.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