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40分鐘-80分鐘
三、結合領域: 資訊教育重大議題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國中三年級康軒版社會科(彈性課程)第三單元「網路資訊的世界」
五、對應能力指標:
六、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自網際網路問世,不僅改變了我們多數人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對當代的兒童、青少年來說,網路的存在就有如家中的桌、椅般平常且普通,網路媒體聚集了多樣化的功能,然而「久用未必成良人」,儘管只是單一的網路行為,像是購物、線上聊天、蒐集資訊…等,也可能涉及很多攸關資訊評估、網路安全、法律、禮儀與倫理的問題。教師可以發現多數學生擁有個人的網路平台,利如即時通、部落格、facebook…等,內容琳瑯滿目,包括分享、抒發與記實,有些人將網路做為情緒或看法的抒發管道,喜怒哀樂全都記載,但也可能會因個人一時的失言或衝動而引來不必要的誤會與筆戰,甚至演變成網路或真實的霸凌事件。本次藉由「金門無正妹?一句話引爆金馬大戰」此新聞來引導學生瞭解即使是網路中的言行,每個人也須為自己負責,因此本教學活動有以下幾點目標:
(1)瞭解網路禮儀的重要性
(2)檢視個人的網路發言樣態
七、主題:金門無正妹?一句話引爆金馬大戰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金門無正妹?一句話引爆金馬大戰 (可下載)
更新日期:2010/08/17 09:47 記者李木隆/金門報導
金馬爆發大戰!馬祖高中陳姓學生在網路留言「金門無正妹?大概被砲彈打到毀容了吧!」,引發金門人群情激憤,展開網路人肉搜索,把這名陳姓高中生揪出來,陳向金門網友道歉,希望平息失言風波。
馬祖高中要升高二的陳姓學生,日前在部落格嗆聲「金門人女生很醜、同情金門的男生,雖然金門的男生也沒好看到哪裡去」等留言文章,引發金門網友群情激憤,很快地在旅台金門學生之間廣為流傳,並上網反擊。
金門網友寫道:「對一個口出惡言的白目高中生,也不必太在意,就當做是野狗在叫就好了」。同時,馬祖網友也寫道:「這個混小子對金門鄉親的不當言語,我們很抱歉、對不起了、但大多數馬祖人其實都還不錯的」。
經金門網友展開人肉搜索,查出這名「金門公敵」是馬祖高中陳姓學生,還傳出陳姓學生在國中曾當選「模範生」。
陳姓學生知道闖禍後,在部落格上向金門人道歉,說「我並沒有惡意的,只是一句玩笑話,也不是包括所有的金門人,錯在我不該逞一時口舌之快,沒想到引起這麼大的風波,所以真心誠意地說:對不起!」
陳姓學生在網路留言,指這件事讓他感到壓力很大,也見識到金門人的團結,他真的很抱歉,只希望金門縣民能平心靜氣,別再做言語上的攻擊了,做錯事的是他,不關其他無辜馬祖人的事。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回家查找與閱讀「金門無正妹?一句話引爆金馬大戰」該篇或相關新聞及討論
2、請學生準備一則自己曾發表過的網路言論,文章、回應他人或評論皆可(事先存成電子檔)
3、老師事先蒐集因網路失言或散佈不當言論或相片而引發網友人肉搜尋的報導或事件
◎課堂活動
(在活動開始前先做預告,此活動結束後需請學生總結歸納相關內容與心得,撰寫100-500字內容張貼於一網路公開平台)
1、針對「金門無正妹?一句話引爆金馬大戰」新聞文本,進行討論:
①請學生發表在查找過程中,還沒閱讀相關內容時,光就新聞標題來看會有哪些想法?(金門馬祖真的打仗了?)
②你認為新聞標題的特性應為何?(吸引人注意?言簡意賅?望文生義?);此篇新聞是否符合?如果是你,會下怎樣的標題?
③Who-新聞事件的主角是誰?當中提及了哪些人的看法與觀點?
④Where-新聞事件發生在哪裡?
⑤When-何時發生的?
⑥What-事件的主要內容為何?
⑦How-事件是如何開始又如何結束?
⑧新聞中是否遺漏哪些事實或觀點,為什麼?(例如為什麼他要在部落格這樣留言,有無前因後果?)
⑨引發網路風波已讓當事人有所警惕,媒體的報導是否會造成更多人的二度傷害?
2、老師歸納同學的討論,引導思考與說明此新聞中涉及的關鍵字與概念:
①人肉搜尋:相關內容可參考wikipedia,關於名詞由來、發展歷史與法律問題等均有詳細的說明。可引導學生思考人肉搜尋的利弊問題,也可請學生以同理的方式去設想被尋者與搜尋者的心情。
②網路禮儀:「是網際網路使用者在網上對其他人應有的禮儀。真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活動有不少約定促成的禮儀,在網際網路虛擬世界中,也同樣有一套不成文的規定及禮儀,即網路禮儀,供網際網路使用者遵守。忽視網路禮儀的後果,可能會對他人造成騷擾,甚或引發網上罵戰或杯葛等事件,雖然不會像真實世界動武般造成損傷,但對當事人也不會是一種愉快的經驗。」(引自wikipedia)。
3、接續先前討論,教師列舉事先準備的人肉搜尋與網路禮儀相關事件或報導,歸納並小結此議題,可以發現多數引發人肉搜尋的事件往往都與違反網路禮儀有關,像是不當的發言與張貼不當的照片或影音,也要提醒學生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千萬不要有「別人又不知道我是誰」的僥倖心態。
4、利用學生事先準備的個人發言來討論(建議發言內容在討論前,事先與學生溝通是否具名,以維護學生個人權利,此活動可採分組討論或全班討論的形式),討論重點在於:
①這則發言內容的目的與合宜性
②內容與發言動機有無違反網路禮儀
③你可以提醒自己怎麼做會更好?
5、活動結束後,請學生撰寫此活動討論重點與心得,張貼於個人網路發言平台或班級社群空間皆可。希望每個人可以將自己所理解的網路禮儀及此新聞事件所引發的想法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