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陳薇如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健康與體育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健康與體育五上,第四單元第五課「潛伏的危機」。
翰林版健康與體育六上,單元三「健康小記者」活動1 拒絕傳染病
五、 對應能力指標:
7-2-5調查、分析生活周遭環境問題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7-2-1表現預防疾病的正向行為與活動,以增進身體的安適.
5-2-1覺察生活環境中的潛在危機並尋求協助
六、主題:超級細菌蠢蠢欲動 疾管局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
中時健康/【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2010-09-08 11:10
源於印度、巴基斯坦的「超級細菌」 (NDM-1),讓醫界聞之色變,因為幾乎沒有抗生素能夠治療,日本日前也發現一起超級細菌感染個案。為此,疾病管制局決定將超級細菌列為第四類法令傳染病,強制醫師通報。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指出,「超級細菌」NDM-1最早出現在印度、巴基斯坦,經過數月之後,入侵英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連鄰近台灣的香港、日本也陸續發現確定個案。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共有16個國家或地區發現超級細菌的蹤跡,造成200起病例、6人死亡。由於現有抗生素無法對抗超級細菌,治療起來非常棘手,目前感染場所都在醫院,一旦變成社區感染,影響甚鉅。
周志浩分析,目前這16個國家地區的確定病例幾乎都是在印度或巴基斯坦所感染。雖然台灣目前尚未發現超級細菌個案,但為求妥善,將提高監測級數,將超級細菌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最快本周公告。
大多數外國超級細菌病患都曾在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兩國接受醫療及手術。國人到這兩個國家旅遊的人數並不多,在當地接受醫療的機率更小,不過,也不能排除在其他國家遭到感染。
超級細菌被列入第四類傳染病後,一旦醫師發現,患者體內出現多種抗生素抗藥性,且曾在國外就醫,尤其在印度跟巴基斯坦,就需向疾病管制局通報,且將菌株送到疾病管制局實驗室。
如果醫師輕忽病人症狀,而疏於通報,違反了相關規定,疾管局將依照傳染病防治法,處以9至45萬元罰鍰。事實上,疾管局已於日前行文至各醫療院所,提醒醫師、醫護人員落實院內管控等各項措施,應該勤加洗手。收治病患時,應特別詢問旅遊史。
另外,民眾從國外返台之後,如果發燒,或是感染傷口遲遲無法痊癒,就應醫院就醫,主動告知醫師,自己到過哪些國家,以及在國外接受治療細節。
出處: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9&id=11578
八、 教學重點建議:
(一)課前準備
1.教師可請學生回家與家人共同討論自己到醫院或診所就診、探病的經驗,回想某一次前往醫院、診所就診或探病過程中,沿路所碰觸到的物品、呼吸到的氣味、眼睛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並簡單記錄下來。
2.教師於課前準備能清楚標示國際細菌、病毒傳染途徑的世界地圖或是以電腦投影的方式,更可以先行製作簡單的ppt檔案,在世界地圖上將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標示出來,再以塗色加上拉箭頭或畫線的方式,將目前有受到超級細菌感染的國家標示出來,讓學生能清楚的看出目前世界各地有哪些國家的人民有被感染的情形。
(二)課堂教學建議
1.讓學生們回想2003年,全球陷入SARS病毒恐慌的情形。(如果學生年紀太小沒有記憶,可詢問是否曾經聽家長們提起過)請學生們發表當時SARS病毒在台灣肆虐時,造成自己在生活上有哪些不便與恐慌。
2.再請學生回想SARS病毒是從台灣這個地方開始發生的?還是從其他國家傳過來的?如果是從其他國家傳過來的話,又可能是經過哪些途徑傳到國內的呢?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體認到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家與國家之間,因為經濟、旅遊或其他原因造成彼此的往來頻繁,經濟、科技、文化、甚至是病毒都會伴隨著人們的移動而進行「交流」。
3.發下「超級細菌蠢蠢欲動 疾管局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新聞簡報讓學生閱讀,請學生提出幾項新聞重點。
4.教師拿出世界地圖或是揭示事前做好的ppt檔案,將印度及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標示出來,接著讓同學上台標示英國、比利時等國家的位置(如果學生無法作答,教師可協助完成),接著將印度半島與英國、歐洲大陸之間畫出一條線,請學生思考,為何超級細菌會在這兩個區塊之間傳遞?(可讓學生自由發想,只要合乎邏輯,則不限定學生提出固定答案。)
5.接著請學生上台標示出鄰近臺灣的香港、日本等地區的地理位置,讓學生藉由標示感染地區的過程,感受到超級細菌已逐漸蔓延全球並且漸漸接近自己所生長的臺灣。
6.教師提問:你覺得超級細菌會不會有傳播到臺灣的一天?鼓勵學生自由作答並說明看法。
7.請學生再度閱讀這篇新聞的最後四段,請學生說出這四段新聞內容中,提到哪兩種需要注意的族群。(參考答案: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從國外回來的人)
8.教師提問:為何新聞中的特別提到這兩個要注意的族群?(參考答案:因為倒數新聞倒數第四段就提到:大多數外國超級細菌病患都曾在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兩國接受醫療及手術。可見,感染超級細菌的人大多都是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被感染的。)
9.教師請學生拿出家庭作業,發表自己過去的就診或探病的經驗中,有哪些可能接觸到病菌的機會。(參考答案:醫院的樓梯扶手、電梯的按鈕、門把、旁邊咳嗽的病患...)
10.教師可提醒學生,如果是接受外科手術的病患,可能需要進行輸血、麻醉、打藥劑...等各種侵入性的治療過程,接受病菌感染的機會就更多了,讓學生瞭解進出醫院潛在的危險,進而瞭解若非必要,應該盡量避免進出醫院、診所等醫療機構。
11.最後進行全班腦力激盪時間,分組討論進出醫院、診所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離開醫院後,或從醫院回到家中後應該要注意哪些重點清潔工作。接著進行分組競賽,以接龍的方式輪流揭示自己的答案,無法接下去的組別失去得分機會,最後得分最高的組別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