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二單元「憲法與政府」,第一課「基本權利」
南一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三單元「法治與生活」,第一課「自由與規範」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上,第四單元「法治你我他」,第二課「只要我喜歡?」

五、對應能力指標:

6-3-4列舉我國人民受到憲法所規範的權利與義務,並解釋其內涵。
8-3-3舉例說明人類為何需要透過立法來管理科學和技術的應用。

六、主題:補教人生演不完 新防會籲自律(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更新日期:2010/10/05 15:53

(中央社記者蔡欣樺台北 5日電)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最新的觀察報告今天出爐,直指八卦週刊在 8月揭露補教老師高國華、陳子璇的外遇緋聞事件後,補教人生上演至今都未有落幕跡象,新防會籲媒體應堅守新聞倫理。

轟動一時的「補教人生」被週刊揭露後,各家媒體一窩蜂跟進。新防會指出,部分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內容腥羶,媒體版面甚至成了有心人士的宣傳管道;媒體應善盡查證與監督等職責,不應被當事人牽著鼻子走,反成了緋聞事件推波助瀾的角色,使媒體公信力受損。

補教老師高國華、劉毅、陳子璇以及高國華前妻蔡郁璇輪番利用媒體搏版面。新防會指出,新聞內容包含各主角的私德問題、補教界的惡鬥等,補教業的主管機關台北市教育局足以介入管制,卻僅象徵性輕罰了事,未考慮社會大眾對公權力的觀感。

新防會表示,媒體的追蹤報導大部分都著重於滿足讀者偷窺名人生活的私慾,內容多淪為八卦醜聞,無疑彰顯台灣媒體亂象。媒體應自律,善盡監督與第四權之責,而非沉淪於八卦報導,失去新聞倫理操守。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05/5/2ecs8.html

八、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報導的空間來自於憲法對言論自由的保障。

2.發現媒體偏好炒作新聞的習慣。

3.覺察過渡炒作新聞事件排擠重要議題的現象。

4.學習向媒體部門反應意見的方法。

九、教學重點建議:

0.教學準備:
①預先下載或開啟「陳子璇復出首日 學生報名踴躍-民視新聞」影片
②請學生蒐集8~9月的新聞,挑選出個人覺得很重要或感興趣,可是媒體報導卻不夠深入的新聞。

1.課前作業:將新聞本文影印給學生,並指導運用「5W1H」預先解析新聞——
①WHO—誰出現在這則新聞裡?(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高國華、劉毅、陳子璇、蔡郁璇)
②WHAT—發生了什麼事?(新防會公布最新的觀察報告發現,補教老師的緋聞事件至今仍然未有落幕跡象,呼籲媒體應堅守新聞倫理)
③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2010年10月5日)
④WHERE—在哪裡發生的?(台北)
⑤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補教人生」的四位當事人利用媒體搏版面,讓媒體成為緋聞事件推波助瀾的角色)
⑥HOW—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媒體應自律,善盡監督與第四權之責,而非沉淪於八卦報導,失去新聞倫理操守)

2.引導討論:
①你對於「補教人生」這則新聞事件的瞭解有多少?請說說看。
②對於四位事件當事人的行為,你有什麼看法?
③這件緋聞從八月被揭露之後,最近的媒體還有報導嗎?如果有的話,是報導什麼內容呢?
④如果你是高中生,你會不會想去他們開設的補習班上課?為什麼?

3.觀賞「陳子璇復出首日 學生報名踴躍-民視新聞」影片。

4.老師說明:對於上補習班的學生而言,他們在意的是老師會不會教、能幫助自己的考試成績提高多少,老師私下的緋聞即使再怎麼吵得沸沸揚揚,對學生選擇老師的影響卻不大。既然如此,媒體如此熱衷報導就很矛盾了,因為這件緋聞既非影響廣泛需要大幅報導,對於會有影響的學生而言,他們卻也不在意。

5.引導討論:
①對於媒體一直炒作「補教人生」,你有什麼看法?你喜歡看這些報導嗎?
②回想一下,說說看過去或現在還有哪些新聞事件其實跟大眾無關,也非重要議題,卻被不斷炒作?
③你覺得可以用什麼方法杜絕這種情況?請具體說明。
④如果由政府出手管制,禁止類似的新聞炒作,你覺得可行嗎?

6.老師說明:新聞報導的內容除非違反法規,否則都受到憲法言論自由的保障。倘若由政府出手干預,就等於是侵犯人民的言論自由,將回到過去戒嚴時代,人民的言論與思想受到政府箝制的情況。

7.請學生發表8~9月期間,個人覺得很重要或感興趣,可是媒體報導卻不夠深入的新聞。

8.老師說明:每天的新聞時段或版面都是固定的,當某些事件不斷被炒作,佔用了很多時間或篇幅,其他更重要、更需要被報導的新聞自然就受到排擠,反而浪費了可貴的媒體資源。

9.引導討論:
①對於媒體習慣炒作新聞的情況,你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②除了拒看、拒買之外,有沒有更積極的作法?

10.老師說明:遇到媒體內容有問題、讓人不滿意的情況時,除了拒看、拒買的消極作法之外,還可以打電話向各媒體的客服專線反映,或寫e-mail給媒體發表意見(聯絡方式可上該媒體的網站查詢)。如果是媒體內容發生違法的情況,則可以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傳播內容申訴網投訴。唯有媒體自律加上公民監督,媒體環境和內容才有改善的機會。